首頁 > 電影

電影《它:第二章》影評:一個叫潘尼沃斯的小丑謝幕了,下一個即將來臨

它:第二章影評
一句話影評:
這是部非常貼近原著精神的改編電影,你看,連斯蒂芬?金都出來吐槽當年自己寫的爛結尾啦!

不知道老朋友們還有沒有印象,差不多一年前我寫過《小丑回魂》的推文,雖然是在電影上映一年後才寫的,但我今天動筆的時候竟然有點滄海桑田的感覺,不知不覺間「it」的續集也來了,這個系列也宣告完結了。

這是第一次在【小怪物大世界】完整地寫完一個IP,也是第一次間隔這麼久地寫電影續集,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我們這個號還是有一定歷史底蘊的嘛。(簡稱上歲數了)

2017年在北美上映的《小丑回魂》無疑是最大的年度票房黑馬,以3500萬美元的低成本拿下了3.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一系列恐怖片記錄。

時隔兩年,詭異的潘尼沃斯帶著升級的視覺特效和演員班底歸來,目前在北美已經收穫2億美元票房,商業成功勢頭依然不減。

從觀感上說,《它:第二章》是不及第一部的,169分鐘的時長就足以讓大部分恐怖片影迷陷入困惑,而原本第一部相對細膩的視聽處理和80年代復古元素的妙用幾乎蕩然無存了,過多偏奇幻的視覺特效實在無法給觀眾更多新鮮感了,而小丑「jump scare」式的驚嚇所能提供的驚嚇刺激也並不理想,成年後本來是原著中張力最大的部分,但表現卻平平無奇。

雖然我偏愛第一部多些,但就目前我的觀影量和閱讀量來說,《它:第二章》是一部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為數不多的還原了斯蒂芬?金原著精神的電影。

既然《小丑回魂》系列已經完結,不管如不如意,之前對它的猜測(被迫)也都找到了答案,這篇文章就不局限在電影了,就把《小丑回魂》的文學原著也合併進來,做成一篇雜談吧。

原著作者斯蒂芬?金被譽為「恐怖小說之王」,他的故事產量也極其恐怖,一千多頁的《它》(小丑回魂原著)只用了九個月就寫成了。

老金寫故事通常絮絮叨叨,他的注意力好像很難集中,一件跟主線毫無關係的小事他能輕輕鬆鬆寫上好幾千字,但不可否認的是,講故事是一種天賦,哪怕是極普通的小事裡,你也能看到老金本能似的地玩弄各種技巧,把故事寫得一波三折。

我認為《它》是斯蒂芬?金的集大成之作,在巨長的篇幅裡他塑造了一個能夠變化成各種鬼怪邪靈的小丑,裡面塞滿了各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七個性格迥異的主角每一個都有獨立的恐怖故事,主角比利更像是老金的化身,訴說著作者心中永遠的主旋律:夏天,美國小鎮和童年刻骨銘心的友誼。

根據斯蒂芬?金小說改編成的影視劇不計其數,出名就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和《閃靈》,但其中能得到老金本人認可的卻不太多,他就公開表示過非常討厭庫布里克對《閃靈》的改編(電影版《閃靈》可是不朽的啊)。但從老金在《它:第二章》裡自黑的客串來看,這部電影應該還挺合他口味的。(斯蒂芬?金在因為《它》快結尾的時候寫了一段貝弗利跟其他男孩莫名其妙乾了難以描述的事,也被冠上了「爛尾」的名號)

這可能是老金獨特的創作理念導致的,他的小說是重故事,反象徵的,他認為能用「……象徵了什麼,用……影射了社會中的某種現象」這種句式講出的故事是滑稽的,政治、歷史、文化,這些元素只要把故事說好就自然會呈現。

老金從來不會義正言辭地去斥責社會,而是用精彩的超自然故事把主題包裹起來,並不是他對那些惡視而不見。

而《它:第二章》在展現恐怖橋段的部分就是老金在《它》裡敘事結構的再現,將兩個時空編織在一起,把每個孩子獨立出來,交叉敘述兩個時空的故事,擴張出巨幅的社會圖景。

只不過這樣就犯了恐怖片「單獨行動必出事」的大忌。

電影作品裡要麼要宣傳普世價值觀要麼就有強烈的電影作者性,顯然這兩個方向都跟老金「社會批判」的寫作宗旨很難相容,而他在文字中展現的超強想象力也很難用視覺化的方式超越。

縱然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在第二部露怯了,但第一部他展現的視覺奇觀已經相當驚艷了,只不過金的文學原著實在太難逾越了。

追根溯源,《它》的恐怖性不僅僅是作者通過小丑寫出了大量孩子們所恐懼的邪靈形象,斯蒂芬?金筆下的德里鎮是整個美國小鎮的縮影,這裡的文明雖然開化,但卻極端地保守孤立。

小鎮裡囊括了無數黑暗面,校園霸凌、家暴、種族歧視、對同性戀的歧視、私刑等無處不在,但其背後最大的陰影卻是人們面對同胞罪惡的坦然(去年的推文裡也提到了人們對霸凌的熟視無睹),而小丑就是這個陰影的化身。

所以它能幻化成各種嚇人的怪物,卻不能正面發動物理攻擊,因為人們觀念的腐朽,所以它也是永恆不死的。

在小鎮裏公理和正義是隱性的,因為人們暗自遵循著一套黑暗的審判規則,而小丑就是那個替人們行刑,消除異己的怪物。

在《飛越瘋人院》裡我們看到了城市裡的精神病院,裡面的病人很多並不需要接受那種治療,其實它的職能也包括收容社會上的邊緣人,不讓他們進入正常社會。

而德里鎮上承擔這個職能就是小丑,他是幫小鎮清除它所不能接受的邊緣人,第二部開頭一名同性戀者的慘死就印證了這一點,而由於小孩不承擔社會職能,所以落單的小孩是小丑下手的首選。

在我去年看完《小丑回魂》後就誤解了它,我以為第二部的故事會是成年後的主角們在喪失童真後,如何克服中年危機和恐懼,再次打敗小丑。但電影和斯蒂芬?金本人想說的都不是這些,剔除超自然現象後,老金始終在講述由童年向成年轉變這一可怕的轉變過程,故事的基調總是憂傷的。

長大不是什麼難事,但斯蒂芬?金在奇幻冒險中卻告訴我們,除非我們記得自己孩童時候的樣子,並清醒地決定拋開年少時的自我,否則我們絕不可能作為真正的成年人存在於世。

《它》被稱為美國文學的里程碑不是沒有理由的,不光是文學,斯蒂芬?金的理念也被新一代的電影創作者繼承,也像小丑一般千變萬化,有的將這個過程理解成「把心愛的玩具棄置在儲藏室」,變成了《玩具總動員3》;

有的拍了一群孩子沿著鐵路探尋「死亡」的形狀,變成了《伴我同行》;

有的在影片最後讓一個終於「成年」的中年圖書管理員離開小鎮,「它」在今天變成了《它:第二章》。

斯蒂芬?金本人在《它》的序裡寫,我們中的很多人是靠養育自己的孩子做到這一點(指長大)的,還有些人靠寫書,也有很多人靠讀書。

我想現在可以把電影加進去了,《它:第二章》也許在很多方面都不盡如人意,但我相信裡面的人物是鮮活動人的,他們會讓我們記得,在緬因州的德里鎮有刻骨銘心的友誼,穿著暗紅色戲服的小丑,騎著單車狂奔的少年們,和永遠回不去的,最好的12歲。

一個叫潘尼沃斯的小丑謝幕了,下一個《小丑》即將來臨。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小怪物大世界】,希望優秀的你,一生平安喜樂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