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它:第二章》影評:自行車變輪椅,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

它:第二章影評

主角們忘掉童年陰影用了27年,沒看正片就被劇透的你忘掉以下文字需要多久?當然,也歡迎不敢看恐怖片又管不住好奇心的觀眾利用這篇東西了解劇情。

開場畫面無縫銜接前作,少年主角們歃血為盟。隨後轉到27年後的德里小鎮,遊樂場裡一對同性伴侶遭到小混混的挑釁,隨即升級為肢體衝突,人數不佔優勢的情侶慘遭毒打,其中一人被扔下河。但他並沒有死於溺水,而是被突然現身的小丑咬死。這一段鋪墊了德里小鎮的惡土氛圍,也是故事核心角色小丑的初亮相。

正面角色建立觀眾認同感要通過「救貓咪」,同樣道理,反派要讓觀眾產生足夠的厭惡感和恐懼感,就要通過「虐貓咪」,最好還是虐一個救了貓咪的「貓咪」。第一個犧牲者Adrian由編、導、演全能的青年天才電影藝術家多蘭飾演。Adrian把打靶遊戲(靶心是人偶的嘴巴,口爆成功即可得分,非常惡趣味)得來的獎品送給臉上有胎記的小女孩,這是他的救貓咪時刻。然而這麼一個具備主角氣場的人物,卻是不折不扣的龍套,而且他的故事裡出現的所有人(除了小丑)後面都沒有再參與主線劇情。

當年的窩囊廢俱樂部成員麥克是七人組當中唯一留在德里的,他一直在從事關於小丑的研究,得知出現新的受害者之後,立刻聯繫了早已各奔東西的夥伴們。比爾成了作家、編劇,不再口吃,最大的問題是他寫的書總被人吐槽結局太爛,但我覺得總歸爛不過《X戰警:黑鳳凰》;埃迪成了保險公司的風險評估專家,找了一個跟他媽媽很像的妻子;貝弗莉嫁了一個身家不菲卻跟她爸爸一樣性格扭曲的老公;滿嘴騷話的瑞奇成了脫口秀演員;變化最大的是小胖子本,他如今是事業有成的型男,開視頻會議討論建築風格時,可以隨時用類似於「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句式強勢說服手下員工。表面上看他們每一個都是成功人士,然而實際上我們能感覺到他們各自的生活狀況並不如意,年少時克服的性格弱點又回到了他們的身上。這時邁克的來電成了他們改變生活、打破「靜止=死亡」狀況的催化劑。

不過改變不是那麼快就發生的,維持原狀的慣性還要再持續一段時間。幾個夥伴聚在了一起,他們抱著單純的類似於參加同學會的心態回到故鄉德里。選擇中餐館作為聚會地點十分應景,一幫中年人湊到一起喝酒聊天吹牛逼的畫面與中餐館的包間和圓桌天然具有極高的適配度。可惜這間中餐館衛生不達標,飯吃到一半,蟲子滿桌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可能是因為這家中餐廳的食材保存條件不理想、冰箱不夠用,他們需要一個足夠有魄力的老闆幫他們下決心買冰箱。

我最受不了人臉+蟲子的形象,每次看到都會SAN值狂掉。偏偏這部電影裡就愛用類似的形象來製造驚嚇效果,除了第一幕這裡長著嬰兒面孔一邊啼哭一邊爬來爬去的蟲子之外,後面第三幕長著蟲子腿鬼鬼祟祟爬來爬去的腐爛人頭也很帶勁。這種認真、踏實地嚇唬、噁心觀眾的行為徹底征服了我,也是我給這部電影五星的最重要原因。

跟我一樣被嚇到行為失控的主角們險些把飯店包間拆了,回過神來才發現一切都是幻覺。出門時瑞奇遇到熱心小粉絲來打招呼,被他當成幻覺的延續,一通臭罵,結果粉絲巧遇偶像的小確幸淪為小型脫粉回踩現場。

飯店門口,六人從電話裡得知唯一缺席的斯坦利已經自殺身亡。除邁克以外,其他五人因為離開德里而被封印的年少冒險記憶開始復甦,但是他們大多拒絕回想起當年的事情,並希望儘快離開。只有比爾一人願意留下來跟邁克一探究竟。此時故事推進到第一幕的「爭執、辯論」階段,主角們在糾結要不要繼續深入這個有小丑存在的顛倒世界。

比爾參觀了邁克收藏的法器,並在他的引導之下見到了神奇的幻象。引導的方式是給他下藥。邁克這個角色我越看越覺得是比照著《宿醉》裡那個胖子來寫的,一直在暗搓搓地搞他的小夥伴們,比小丑更讓人防不勝防。題外話,《宿醉》的導演也拍了一部小丑題材的電影,據說近來好評如潮,關於那部電影的討論我們放到一個月以後。

六人組重新聚在一起,交換彼此關於小丑事件的情報,得出結論:如果不解決小丑,他們都得死。於是或情願或不情願地,他們共同投身到對抗小丑的事業中來,故事也進入到第二幕。類型片第二幕前半部分主體是「娛樂、遊戲」。本片既是恐怖片,又是青春片,所以「娛樂、遊戲」的呈現方式就是穿插著主角們的青春回憶安排驚嚇橋段。

比爾等人按照邁克的指示,去分別尋找他們自己灌注有少年時代回憶的法器,這也是直面心魔的歷程。比爾的法器是從下水道裡撿回來的當年弟弟臨死前玩的紙船,他的心結是對弟弟懷有的愧疚感。話說我一開始以為關鍵道具是他從斯蒂芬金開的閒魚線下體驗店淘來的那輛自行車。本片當中一美的主要搞笑戲份都通過他跟自行車的相愛相殺呈現。

貝弗莉的法器是藏在舊居中的情詩,這麼多年來她一直以為是比爾寫的,讓身為原創作者的本倍感維權之艱辛。貝弗莉的心結是父親對她扭曲的佔有慾。幾個小夥伴分頭行動時,貝弗莉經歷的恐怖事件是最有設計感的。不過那個陰森詭異又帶著三分搞笑的裸體老太太暗中觀察的橋段,似乎跟去年的恐怖片爆款《遺傳厄運》撞梗了。

本的法器是初識貝弗莉時對方幫他簽名的學校年鑑,他的心結則是年輕時因外形而自卑,不敢爭取貝弗莉的愛;埃迪的法器是哮喘氣霧罐吸入劑,心結是因過度在意風險而傾向於逃避退縮的懦弱性格;瑞奇的部分是最不嚇人的,卻是信息量最大的。前作當中完全負責活躍氣氛、看上去有點沒心沒肺的瑞奇,其實是所有主角中最複雜的一個人。他的法器是遊戲幣,心結則是自己對全世界隱藏了一個巨大的秘密。瑞奇這一段讓我想到了《黑鏡》最新一季的第一集,就是有獵鷹的那一集。兩個故事共同說明了一個道理:格鬥對打遊戲容易把人掰彎。

電影進行到中點處,隨著夥伴們陸續回到住處,娛樂、遊戲部分結束,開始進入第二幕後半段的「惡人逼近」環節。其實小丑從一開始就離大家不遠,畢竟他才是這個故事真正的核心角色。於是為了體現出劇情的節拍分割,編劇又安排了另一個反派角色去實施具體的「惡人逼近」動作。上一部當中的不良少年鮑威爾被當成小鎮上的兒童連環誘拐謀殺案真凶,在精神病院住了27年,隨著小丑的回歸,他也再度受到召喚,繼續跟窩囊廢俱樂部作對。

在埃迪陷入與鮑威爾苦戰的同時,比爾和貝弗莉卻在樓下親上了,並不是這倆人不講義氣,而是類型片的套路就是如此——這一情節有時被稱作「第60分鐘的浪漫」。「60分鐘」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時間,通常這種接吻、深情相擁、甜蜜告白的情節會發生在一部電影的中點到三分之二處之間,主角感覺到達了人生的巔峰,馬上就要挨上編劇一記響亮的耳光。

比爾和貝弗莉正親著,突然從樓梯上掉落一個滑板。它屬於之前飯館裡被瑞奇怒噴一頓之後脫粉的那個小男孩。小男孩住在比爾家當年的老房子,比爾曾經勸他趕快離開德里小鎮,顯然小男孩沒有把他的話當一回事。比爾一路追著小男孩來到遊樂場,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他被小丑吃掉。這時主角比爾體會到了「失去一切」的感覺,進入到「靈魂的黑夜」。

影片的B故事是幾位主角的友情。最想逃走的瑞奇路過已經去世的斯坦利當年做成人禮演講的教堂,重新回憶起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於是掉頭回去跟夥伴們會合,順手解決掉了險些致邁克於死地的鮑威爾。窩囊廢俱樂部的成員們互相鼓勵著彼此,一同進入了小丑的根據地井樓,故事也就此切入第三幕。

第三幕結局部分,主角們要經歷五個階段完成「風暴突襲城堡」,使事件得到完美解決。首先是集合夥伴與必要的工具,這一項準備工作在一行人進門之前就做好了。然後是執行計劃,眾人把各自取回的法器放到一起焚燒,舉行儀式,念誦咒語,準備消滅小丑——所以說那輛自行車不可能是法器,要把它搬到地下洞穴燒掉實在太費勁了,這種莊嚴的時刻要啥自行車。第三步是「高塔意外」,計劃受阻,由於邁克沒有在一開始對夥伴們吐露關於儀式的全部真相,導致儀式失敗,小丑力量不減反增,夥伴們之間的信任也瀕臨瓦解;第四步是再次深挖,四散逃命、被小丑盤算著各個擊破的主角們要在此時徹底戰勝心魔,調動起自己最後的力量:比爾走出了弟弟死亡的陰影,不再對過分苛責自己;貝弗莉和本互相傾吐了深埋在心底多年的愛意,勇敢地對彼此伸出了手;埃迪戰勝了懦弱,對小丑刺出了貫徹信念的長矛;只有瑞奇好像沒什麼變化,他一如既往地負責搞笑,前作當中備受歡迎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不好意思,應該是「不嚇人」「嚇人」「很嚇人」三重門強勢回歸,配合比爾哈德爾的表演,以及汪星人幼崽天然的與恐怖片完全背離的氣質,構成全片最大笑點。最後一步是新的計劃的實施,戰勝心魔的主角們不再畏懼小丑,輪番上來一人一口垃圾話,將他活活噴死。

消滅小丑之後,夥伴們回歸了各自的生活。故事在斯坦利的絕筆信中落下帷幕,最後的畫面是七個小夥伴曾經稚嫩的臉龐,他們又回到了故事開始時的樣子。已經步入中年的窩囊廢俱樂部成員們,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仍然受到童年陰影的支配。他們一度選擇了逃避和遺忘,以為只要不去想起自己的「窩囊史」,就可以維持「天生贏家」的自信。然而只有直面昔日的恐懼並戰勝它、接受自己「失敗者」的身份,才能真正把手中的「成功」握得踏實。

電影直到最後瑞奇也沒有出櫃。他的真正結局應該是:憑藉優秀的喜劇才能加盟《週六夜現場》,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史小芳,後來跟他的同事、負責播放每周要聞的賽金花喜結連理。

其實結合瑞奇決戰之後對埃迪的悼念,再回想他之前的表現,會發現他也實現了對自我的突破。他展現這種突破的方式,就是一直陪在埃迪身邊,直到埃迪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他沒有把愛說出口,但他的行為其實與本和貝弗莉是一樣的。在你身邊一直佔你便宜、想要讓你叫爸爸的人,有可能在心底埋藏著一份不肯說出的感情。所以我現在相信郭德綱對於謙老師是真愛。

全片接近三個小時的片長讓我絲毫不覺疲倦,這主要得益於笑點和驚嚇點的適當搭配。雖然這篇東西的絕大部分篇幅都用在了分析劇情上,但劇情反而在我看來是扣分項,最大的問題還是那個略顯冗長的第三幕——作為視覺奇觀的載體當然是合適的,但是整個推進過程在看過前作的觀眾看來卻缺乏驚喜。上一部一群小孩一輪嘴炮把小丑說死,雖然有點中二,但是因為那份中二與小演員們的少年感相得益彰,所以還可以忍;這次換了一群大人同樣來一輪嘴砲,就顯得十分尷尬了。瑞奇扔石頭砸小丑那一幕讓我小激動了一把,可惜情緒還沒完全調動起來,他就又洩了氣淪為搞笑工具了。石頭大戰其實不失為結果小丑的理想方式——既關聯了前作的經典情節,勾起觀眾的回憶,又通過類型元素的挪移避免了現在這樣的尷尬重複。

除此之外,本片還存在著一些無意義的鋪墊,比如男主角的老婆,跟主線劇情完全沒關係,只露了一面就沒下文了,不如直接刪掉。還有臉上有胎記的小女孩,她出現在兩場戲當中,讓我一度誤以為她會是這一部受到主角們保護的關鍵人物,結果小丑說吃就吃。導演應該是單純覺得小演員太可愛了所以才多給她幾個鏡頭的吧。跟小女孩一樣在故事開頭就登場的那幾個小混混,本來以為會接替上一部的鮑威爾,結果因為鮑威爾本尊回歸,硬生生把他們給擠沒了。其實鮑威爾這條線也拍得很隨心所欲,硬塞給他了一個已經變成喪屍的基友,卻並沒什麼卵用,還不如把戲份騰出來交給年輕一代的混混,讓他們擁有被主角教做人的機會。

前作當中主角們的人物弧光已經相對完整了,本作為了讓故事仍有可行性,採取了一個十分老套卻奏效的方法——通過失憶洗掉上一部建立的人物弧光,讓主角們重新成長一次。這種手段其實有點耍賴,但是好在主角們多了27年人生經驗之後,再次成長得比之前要更徹底:比爾上一次只是對弟弟放手,這一次則更進一步與自己和解;本和貝弗莉也有錢……有情人終成眷屬。

最後的最後,看完本片的最大感想是,詹一美的戲路跟范偉老師還挺像的,都擅長扮演騎自行車、坐輪椅的角色,也都擅長模仿口吃。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