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無罪謀殺:罪人的控訴》影評:無論你戰後做了多少好事,戰犯就是戰犯,就要以血還血。

無罪謀殺:罪人的控訴影評

無論你戰後做了多少好事,戰犯就是戰犯,就要以血還血。

看完《無罪謀殺:罪人的控訴》,我全身發抖。這部2019年的德國電影,在當下的輿論環境裡被引進,給予觀眾「情緒」上的震撼,掩蓋住了電影極致的細節。

電影的故事並不複雜,講述了2011年,一個叫科林尼的工人,殺死了德國正直的大企業家,邁耶

但如果我們揭曉謎底,兇手科林尼的父親,在二戰時罹難,而殺害他父親的則是現在的大企業家邁耶,過去納粹德國時期的屠夫邁耶時,整部電影的觀眾情緒就會完全失控。

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很難冷靜下來,二戰、戰犯、屠殺、血親復仇等一切令人怒髮衝冠的名詞,刺激著我們的腎上腺素,讓影院裡的呼吸聲,化為陣陣咆哮。

《無罪謀殺:罪人的控訴》的電影結構和大多律政片相似,開始介紹案件表象,陳述辯護律師立場和與案件之間的關係,遇到強敵,案件反轉。

但電影本身的細節調度,給這個故事加了太多的分。

科林尼槍殺邁耶時,邁耶房間裡的唱片機,播放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拋開《安魂曲》本就吊詭的背景故事和音樂,單從「作為彌撒曲的一個分支,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大企業家邁耶一直有屬於自己記憶裡,「屠夫過去的愧疚」

這種給讀者埋包袱的細節還有很多。

比如直到辯護律師卡斯帕·萊寧找到關於1944年的往事線索時,被捕的科林尼才開始說話,而在此之前,科林尼一直都是沉默的,或者換句話來講,他在用沉默的方式,對抗德國法律。

科林尼沉默的背後,是1966年德國出台的法律條文,條文大致意思是「因為過了追訴期一些未被追訴的二戰德國戰犯無罪。」

這個包袱的出現,直接讓所謂的「公平」「正義」被撞個粉碎。

為了結束戰後的亂象,德國一些曾經的納粹高官,被美帝扶持,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修改法律條文,掩蓋自己曾是屠夫的事實,讓登台後的一切政治行為,合法化。

死人是不會報仇的,死人更不會吶喊,但仇恨,會因為不公,世代傳承。

台下的觀眾也隨之開始共情,作為受害國的中國,是否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是的,我們怎麼會沒遇到這樣的情況?

被列為甲級戰犯、731部隊部長石井四郎,在日本戰敗後,他用731部隊幾年來在中國進行研究獲得的細菌資料私下同美國進行交易,而逃過了戰爭國際法庭的審判。

岡村寧次是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禍首之一,但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卻被當時的國民政府無罪釋放,並被聘為"軍事實踐研究院"的高級教官。

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之一,朝香宮鳩彥王,因是日本皇族,戰後逃脫了審判。

是的,我們也曾和科林尼一樣,在列強和不作為政府的「和稀泥」下,那些侵略者,那些敵寇,那些屠夫,就能逃過一切審判,更有甚至高官厚祿,安享晚年。

所以,公平何在?正義何在?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一部律政片,《無罪謀殺:罪人的控訴》卻選擇「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方式,來給現代法律比個中指。

在眾人知曉邁耶的過去和罪行後,科林尼在獄中選擇了自殺,用另一種方式,迴避了次日的審判結果。

這是屬於他的一種抗爭,這是科林尼幾十年來面對破碎的「公平」和「正義」下的反擊。

科林尼不需要這樣的法律來審判自己,對他而言,他手刃的是納粹屠夫,是殺父仇人,是幾十年前就應該被「定奪」的案件。

所以,這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遲來的正義,究竟是不是正義?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