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抱歉我們錯過你了》影評:中國電影最缺他這種赤裸的真實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影評

好的現實主義電影在中國幾乎絕跡了。

數一數吧,這幾年有幾部國產片真的明白現實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然,你可以說,《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等幾部相當賣座的國產片不都是現實主義電影嗎?

《中國機長》質量比較一般,就不多說了,說多了都是槽點。《藥神》和《紅海》倒的確是非常出色非常成熟的類型片,但要說它們有多麼「現實主義」,並不見得。

我挺喜歡《藥神》的,但我也必須得說,它確實存在不小的問題。

為了給影片製造更強烈的戲劇衝突,《藥神》將警察拉到了主角的對立面,把外國藥商設計成了隱藏著的大反派,用了許多敘事技巧將主角的形象拔高,從而用情緒代替了思考。

看完電影,我們很容易會被感動,但我們也會生出許多疑問:影片裡講的這件事,真是如此嗎?現實中的藥神,是這樣嗎?在這件事背後,還有哪些隱藏著的問題呢?

影片的問題,不在於它只拍出了現實的冰山一角,而在於它的藝術創作,有些偏離現實了。

偏離現實的好處,是故事更好看,情緒更飽滿,壞處則是,仔細想過之後,就覺得影片沒那麼「真」了。

《紅海行動》也不錯,影片中的動作戲,確實夠硬,要多真有多真,但對比文戲和武戲,我們就會發現林超賢導演有些偏科,打當然是打嗨了,但「為什麼要打」這件事,交代得有些語焉不詳,或者說對於現階段的國產片來說,有些話也不能說得太明白。不能太明白,當然就不「真」了。

總之,不管是拍不出「真」,還是不能拍得「真」,中國電影漸漸地就缺少了這份「真」。

說起來,很多年前的中國電影,倒是有這份「真」的。第四代第五代導演,都有現實主義電影佳作,比如楊延晉的《T省的84·85年》,黃建新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等作品,都很值得一看。第六代裡,賈樟柯早期的電影,如《小武》、《站台》,都是極好的,李楊導演也拍出過《盲井》、《盲山》這樣的電影。

但後來,黃建新心繫大業,作者性全都丟掉了;賈科長離宇宙越來越近,離現實越來越遠;李楊倒是初心未改,還拍了部《盲·道》,但影片的質量實在是不敢恭維,誰看誰盲,說是現實主義電影,倒尷尬得像是部無厘頭喜劇片。

罷了罷了,想看出色的現實主義電影,還是得往外面看看。

有人可能會說了,我們的生活夠苦了,就像看點兒甜的,不想看現實主義電影找罪受,這話似乎有道理,所以有一部電影我早都想推薦給大家了,但一直壓著沒說,就是怕這樣的言論出現。

但其實,如果你看一部電影,只能看到「苦」或者「甜」這些最表面的東西,那是太可惜了。一部好電影的價值,絕不在於它給你傳遞了怎樣的情緒,而在於它在情緒之外,還給你帶來了什麼,也許是一種思考,也許是一份力量。

繞了這麼多彎子,我要聊的這部電影叫做《抱歉我們錯過你了》,是一部真真正正的現實主義電影。

一句話評價這部片子,就是它拍出了一種赤裸的真實。

影片所講的故事圍繞著英國的一戶普通人家。丈夫瑞奇送快遞,妻子艾比做保姆打零工,兒子塞巴不好好學習,整天瞎混,是個問題少年,女兒麗薩年紀還小,倒是乖巧懂事。

整部電影講的,就是這個家庭遭遇了一個又一個或大或小的問題,將這個家庭逼入了困境,並且讓影片中的一家之主瑞奇一步步走向崩潰。

瑞奇遭遇的最核心的困境,是他無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

換句話說,他的工作壓榨了他幾乎所有的時間。

說到底,這是一部關於「996」的電影。

影片中有場戲我印象挺深的。瑞奇的兒子塞巴盜竊,被抓到了警察局,警察給瑞奇打電話讓他接人,但他正在工作,馬上就要出車,如果他離開,就必須得承擔公司的損失,自己不賺錢,還得賠很多錢。

把兒子接回家之後,就是大吵大鬧,父子爭執,丈夫和妻子也吵了起來。

妻子抱怨丈夫對兒子疏於管教,丈夫則說自己太忙了,連飯都吃不上。

妻子更生氣了,因為為了給丈夫買送快遞的車,她賣掉了自己的車,打零工的她只能去擠公交,為了準時,她也經常不吃晚飯。

矛盾,都是一連串的小事積攢而引發的。

而根源,就是所謂的「996」。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它沒有態度明確地告訴觀眾,員工的工作時間被壓榨是不對的,它反而告訴我們,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必須得接受這件事情。

瑞奇面臨的問題就是,他知道自己已經承受不了如此高負荷的工作了,但他不能停下來,他如果停下來,整個家庭將面臨更多問題,他的壓力會變得更大。

換句話說,累是小問題,窮才是大問題。

真正被「996」荼毒的人,其實並不是會經常去抱怨「996」的那群人。

影片中,瑞奇在和兒子大吵一架之後,心力交瘁,想要去請一個禮拜的假,老闆則告訴他,你想請假當然可以,但得賠很多錢,而且,你不要覺得這個工作很累,想幹這個工作的人多的是。

這就是現實,這才是現實。

最苦澀的現實裡沒有那麼多主動的選擇,有的只是無奈的被動。

影片的最後,瑞奇遭到搶劫,被毆打,受了傷,但第二天,他還是開著車離開了家去送快遞,全家人攔著他,也攔不住。

兒子說你一隻眼睛都看不見了,他說,我必須得去工作,沒有選擇。

那一刻,這部電影該有的勁兒就足了。

看《抱歉我們錯過你了》,有的人會吐槽,這片裡兒子女兒都用的是蘋果手機,一家人租住的房子也不算小,有吃有喝還有車,雖然生活是挺苦的,但似乎也不是真正的苦,用我們無產階級的眼光來看,他們叫苦像是無病呻吟。

我一開始也有這樣的感覺。

但仔細想想,其實導演是想拍出一種更普遍的狀態。

他要拍的,不是最苦的,不是最慘的,而是很正常的,很普通的,卻也面臨著許許多多問題的。

瑞奇到警察局領兒子,警察給他兒子說,你不錯了,珍惜吧,多少人可沒爸爸來領人。這一刻,讓人百感交集。

這就是最真實的。

你可以說瑞奇一家的困境並不是絕境,但大多數人的困境,其實都不是絕境。

拍絕境,當然更有感染力更具戲劇衝突,但那往往就需要更多的藝術加工,而《抱歉我們錯過你了》追求的,就是一種未經雕飾的,赤裸的真實。

看《春天後母心》那樣的苦情戲,我們可能會哭得稀裡嘩啦,但我們不會去想,如果我們自己是劉雪華那個角色,該怎麼辦?而看《抱歉我們錯過你了》這樣的電影,我們可能哭不出來,但思考,多少是會有一些的。

影片片名中的「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是快遞公司致歉卡上的話,快遞送晚了,客戶就能看到這句話。

快遞被錯過了,有人說對不起,但社會問題被忽略了,誰來說對不起呢?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看似講的是一個家庭的小故事,其實說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探討的是社會制度的弊端,它所觀照的,是我們身處的時代。這樣的電影,是越來越少了。

當然,影片也有不小的缺點。

讓瑞奇真正走向崩潰的導火索,是他在送快遞的時候遭遇了搶劫。這個情節的設計,就有些刻意了,對於編劇來說,這是偷懶的表現。

對比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名作《偷自行車的人》,高下立見。在德西卡的作品裡,男主角的自行車被偷了,於是他開始想辦法找車抓賊,無果,最終他選擇去偷車,這個行為讓他走向了崩潰。

一切看似是主動的選擇,其實是被社會被命運裹挾的結果,這個是高明的。

強行給角色施加外部的打擊來促成內心的崩潰,並不高明。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抱歉我們錯過你了》,很佩服導演肯·洛奇。

肯·洛奇是什麼級別的導演?八十四歲了,從六十年代就開始拍片,拍了五十多年,佳作無數,拿過兩個金棕櫚。

我最喜歡他的《小孩與鷹》和《我的名字是喬》,這兩部都不是他的金棕櫚作品,但都是非常出色的現實主義傑作。

肯·洛奇肯定不是同輩導演裡成就最高的,他的作者性甚至不算很強,在影像上也沒有做出太多革新,但他可能是最有「戰鬥精神」的那一位。

他這一輩子,都在努力拍出社會的「真」。

拍《我是布萊克》,他批判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拍《鐵道之歌》,他關注英國鐵路私有化之後鐵道工人的生活問題;拍《土地與自由》,他分析土地分配制度;拍《家庭生活》,他關注個體的心理問題和家庭的關係。

肯·洛奇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拍底層就是真真切切地去拍他們的生活,沒有俯視的姿態,只有平視的關懷。

但他有態度,也有情緒。很多時候,我們看他的電影,會覺得老爺子挺可愛的,批判了一輩子,憤怒了一輩子,到老了,心裡的火焰還從未平息。

有時候看看肯·洛奇,看看老東木,還莫名有種勵志感。

真的挺了不起的。

我們身邊有太多人,才二十多歲,就已經失去了憤怒,失去了對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的關心。

有時候我也會想,可能不是中國電影人拍不出現實主義佳作,而是中國觀眾根本就不願意看這樣的作品。

「假」看得多了,就更喜歡推開「真」了。

可是,這個世界真的不能沒有「真」。

電影可以是娛樂,是藝術,是產品,但同時,它也可以是時代的行車記錄儀,理應有人把它當成時代的行車記錄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