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抱歉我們錯過你了》影評:差點因為名字,錯過這部口碑過硬的「年度十佳」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影評

受疫情影響,大多數國人剛剛度過了史上最漫長的春節假期。 可與此同時,有些群體卻早 早便被推上了「前線」。 醫務工作者是如此,快遞員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前者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 後者的奔忙,往往無人問津。 其實,風雨無阻的他們,也不容易。 下次如若由於自己的原因耽誤了收件,不妨對快遞小哥說一聲——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

Sorry We Missed You

導演:肯·洛奇編劇:保羅·拉弗蒂 / 肯·洛奇 主演:克里斯·希欽 / 黛比·哈尼伍德 / 瑞斯·斯通 / 凱蒂·普洛克特 上映日期:2019-11-01(英國) 片長:100分鐘

2019年5月,白髮蒼蒼的肯·洛奇再度應邀現身戛納紅毯。 這位年逾八十的英國導演是坎城影展上名副其實的元老級人物。 從影半個世紀,他共入圍主競賽單元14回,斬獲兩尊金棕櫚。 評審團獎、費比西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被他收入囊中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和英國電影學院獎亦曾授予他終身成就獎的榮譽。 毫無疑問,他就是當代歐洲最不容忽視的現實主義電影大師

一直以來,出身於英格蘭工人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律系的肯·洛奇都被視作英國電影的良心。 他數十年如一日地維護工人階級,始終將攝影機對準勞苦大眾,堅定不移。 21世紀以降,老爺子的創作力依舊旺盛,且勢頭更勁。 職業生涯中的第二座金棕櫚和第一個BAFTA最佳英國影片獎就是三年前的《我是布萊克》為他贏下的。

如今攜新作重返戛納,於他而言已可謂是輕車熟路。 拿不拿獎倒在其次,向社會問責、幫底層發聲想必才是其初衷之所在。 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被看見,就有價值。 故事發生在英格蘭東北部的港口城市紐卡斯爾。 過去,它是資源豐富的煤炭重鎮; 今天,它是蒸蒸日上的文化中心。 來自曼徹斯特的瑞奇就和妻兒生活在這裡,形同螻蟻。

2008年的金融危機害他丟了工作,也讓房貸落空。 一家人只好在外租房,日子過得異常艱辛。 十年來,瑞奇幹遍了工地上各種各樣的苦差事。 這才下定決心跟物流公司簽約,成為了一名加盟司機。 按照他的規劃,幹滿兩年,交上首付,就能舉家搬進新房子。

但凡事總得有代價。 對於瑞奇一家來說,這份工作的代價更是沉重得無以計量。 一方面,為籌錢給丈夫購置小貨車,身為護工的妻子艾比變賣了自己的私家車。 從此,縱使客戶住得再遠,她都只能乘公交前往,別無它法。 非但通勤時間大大增加,準時抵達也成了難題。

另一方面,每週6天、每天14個鐘頭的工時剝奪了瑞奇與家人相處的機會。 本就叛逆的大兒子塞巴開始肆無忌憚地逃學。 乖巧、機靈的小女兒莉莎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小小年紀就染上了失眠的毛病。 駕齡25年的老司機瑞奇一下子被大大小小、難以應付的變數打得措手不及。

影片的前半程,肯·洛奇的鏡頭以一種令人安定的節律在一家四口間遊走,詳實地紀錄著他們各自的生活軌跡。 這邊,瑞奇正被送貨地址搞得暈頭轉向; 那邊,痴呆老人就打翻了艾比精心準備的餐食。 這邊,喜歡無事生非的收件人屢見不鮮; 那邊,狀況頻出的病患也讓艾比筋疲力盡。

晚上回到家,兩人累得倒頭就睡。 反倒是懂事的老小時刻關注哥哥的動向,照顧起了父母的起居。 不著家的爸爸、操碎心的媽媽、愛惹麻煩的兒子和善解人意的女兒。 肯·洛奇精準地從茫茫人海提取出了一個最為典型的家庭樣本。 社會底層的百般窘態便是這樣,於細節的描摹之中被一寸寸地鋪展在眼前。 真真切切、原原本本,亦難能可貴地攜有輻射全局、反映時代的普適性。

壓力層層累積,總有撐不住的時候。 在好脾氣的艾比失去理智的瞬間,故事迎來了關鍵的轉折點。 當她在寒風蕭瑟的車站情緒失控,掉下眼淚,戲劇性第一次佔了上風,並逐步將紀實感取代。 她的崩潰就像是一個信號,預警了緊隨其後的一系列悲劇。

果不其然,沒過兩天,學校就發來了塞巴被予以停學處分的消息。 可在家待著,他也不安生,跑到外面偷東西,又進了警察局。 向來能把家裏家外各項大事小情安排得妥妥當當的艾比此刻已是心力交瘁。 瑞奇不得不親自出馬,搞定所有問題。 在此過程中,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被激化到了極致。 父子之間根深蒂固的誤解和夫妻二人身不由己的疏遠也進一步凸顯。

但肯·洛奇意不在責難爸爸的武斷或兒子的反叛。 因為這本質上是一個相親相愛而被迫疏離的家庭。 如同警官所言,塞巴的家人在乎他、關懷他。 單憑這一點,他就比許許多多沒人愛的孩子幸運。

只可惜,在被金錢和效率支配的社會,愛從來不是萬能的。 於是,源自外界的壓力在令瑞奇和艾比苦不堪言的同時,也間接造成了整個家庭的內部分裂。 而這種制度性的壓迫才是肯·洛奇真正想要批判的。 艾比說得沒錯,瑞奇之所以亂發脾氣,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太累了。

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下,自雇型經濟正以迅猛的勢頭向傳統經濟模式發起挑戰和衝擊。 瑞奇和艾比就是所謂的「自雇人士」。 他們擁有相對靈活的工作時間,可以自主調整工作節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領導的監視。 但相應地,他們也無法享受員工福利。 最致命的是,風險全得自己擔,勞動法不為自雇者提供任何保障。

至於諸如不算績效和不用打卡一類的誘惑,在瑞奇和艾比這裡則根本不存在。 片中不是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嗎? 瑞奇一請假,上司就破口大罵,生怕他完不成當天的派送指標。 抑或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家深夜求助艾比,善良如她當然不忍心拒絕。

「自我雇傭」說得好聽,對於勤奮、老實且極度缺錢的瑞奇夫婦來說,不過是換了種形式的剝削。 他們其實仍被圍困在資本的鏈條裡,如永動機般奔勞不息。 我們看到的是高科技和大數據帶給人類的無限便利。 而肯·洛奇挖掘出了其背後資本運作的實質—— 它們移花接木、居功自傲,卻讓勞工階層叫苦連天,置身煉獄。

然而,更加悲哀的是,這重困境,肯·洛奇有心干預卻無力推翻。 聽聽瑞奇的上司是如何為自己和整個體系辯護的吧。 他說的話,句句扎心,但皆是事實。 事實就是,沒有顧客在意快遞員的死活。 人們看重的僅僅是價格和效率,以及一切庸俗不堪但可以憑數字衡量的東西。

資本異化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資本的奴隸。 它冷漠無情,嚴苛至極。 乖乖聽話,你就能拿到應得的那份酬勞。 可一旦違抗,必「死」無疑。 討人厭的掃描器「嗶嗶嗶」地響個不停,卻掌握著整個快遞站的命脈。 在資本家的眼裡,生命即使無價,跟1000英鎊的掃描器比起來也一文不值。

所以,艾比才會夢見自己跟丈夫跌進泥淖,並且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越是努力工作,越是沉入無底深淵,陷得更深呢? 面對制度對個體的殘酷剝削,肯·洛奇無能為力。 但制度而外,還有家庭。 就像在艾比的夢裡,是孩子用樹枝搭救了流沙中的父母。 肯·洛奇的鏡頭下,也是一對兒女給了他們夫婦寬慰。

懂事的莉莎曾在週末陪爸爸一起送貨,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大人吵架了,她明明害怕得不行,卻還是站出來制止。 即便是挨了一巴掌的塞巴,也會在爸爸受傷之後默默地表示關心。 也是這個成天不務正業的男孩,在媽媽準備獨自搭車前去照看老人的時候,提議爸爸開貨車載全家同行。 他們一起唱歌,一起玩鬧,沒有抱怨,沒有爭吵。

如此美好的回憶,僅此一次,不可複製。 片刻的溫馨只能不期而遇,永不缺席的唯有資本的驅趕。 哪怕鼻青臉腫、視線模糊,早晨六點半,瑞奇還是得準時發動引擎, 為了還債,為了養家,跑遍整座城市。 不管是偷鑰匙還是扒車門,何種形式的挽留都無濟於事。

天真的孩子總以為丟了惱人的工作就能回到從前。 但現實不是這樣的。 現實是,爸爸沒了工作,生活會變得更難。 他們上不起學,吃不起飯,買不起房,或許要做一輩子的螻蟻。

最後一次出發前,瑞奇給還沒睡醒的妻子留了張卡片。 相同的卡片在莉莎幫他打下手時曾經出現過。 快件送達,如果趕上收件人不在,就寫張卡片,聊表歉意。 因此,「抱歉我們錯過你了」實則是快遞員對顧客禮貌的告知。 但這一回,瑞奇的「對不起」說給了家人聽。 他想說,「對不起,我去工作了;很抱歉,讓你們替我擔心。」

在家庭和工作之間,他必須選擇後者。 畢竟,家人願意等候你,理解你,支持你,但客戶、上司和掃描器沒有耐心。 當對家庭的顧念讓他受到太多的懲罰和警告,愛與柔情就注定淪為生活的註腳。 因為他已然明白,資本和金錢才是足以決定全家生死的重頭戲。

常常有人指責肯·洛奇賣慘、煽情。 我想,說這話的人大概不曾知曉世上的苦難何其普遍。 時至今日仍舊能夠看到這樣的電影,我們不是理應感到慶幸嗎? 在這個連影像都被拿來粉飾太平的年代,沒幾個創作者有資格談真誠。 但肯·洛奇可以,他值得相信。

他讓高高在上的人們打破淺見,略見另一種生活。 他允許城市底層的「失語」者吐露無處傾訴的心聲。 最重要的是,他還告訴每一位為主人公心碎的觀眾—— 流淚並不代表懦弱,感謝你的溫柔和悲憫。

*本文作者:kiwi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