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地獄怪客:血後的崛起》影評:唯有風暴才能擊倒大樹

地獄怪客:血後的崛起影評

克總在上 願觸手與螯刺有心收納你我靈魂

非Mike Mignola粉恐怕很難理解《地獄男爵》的風格,無論是美漫還是對應的電影。如果漫威和DC確實擁有宇宙,那麼《地獄男爵》理應屬於黑馬宇宙——換句話說,它走的本來就不是我們慣見的美式超英電影&漫畫路數。「唯有風暴才能擊倒大樹」,題頭的這句話實際上是來自知名遊戲製作人宮崎英高名作《黑暗之魂3》內的一句台詞,表面上的意思是「想要擊敗巨人王尤姆,必須使用一把名為風暴管束者的武器」。這種帶有中世紀黑童話風格的、隱喻著無可辯駁針對性的況味,引申到《地獄男爵》電影的拍攝上,自然是在強調「忠實還原漫畫才是解決電影化瓶頸的唯一途徑」,就好比一隻籠子在尋找它的鳥。

儘管Mike Mignola本人最初曾是漫威《超膽俠》的繪師,後來又在DC畫過蝙蝠俠漫畫(Mignola筆下的蝙蝠俠,最有名的便是那部Gotham by Gaslight,讓蝙蝠俠與開膛手傑克相遇——屈膝擺手、乍看去彷彿「五短身材」的胖又壯蝙蝠俠形象在畫法上已經很接近《地獄男爵》中的人物),入行十年,逐漸成為粉絲眾多的美漫大手,但卻苦於一直為他人作嫁衣裳,始終沒有專屬於自己的原創角色。九十年代初期,包括Frank Miller和Dave Gibbons等大神紛紛跳槽黑馬社,Mignola也選擇出走,帶著自己創造的怪物「Hellboy」加入了黑馬——1993年的SDCC動漫展上,《地獄男爵》以短篇的形式登陸漫展場刊,一炮而紅。七個月後,該系列的第一個小長篇《毀滅之種(The Seed of Destruction)》正式開始連載,這個總共只有四話的故事在美漫界掀起了爆炸般的風潮。1994年,請記住這個年份:在這一年裡,以地獄男爵為主角的故事,自五十年前的1944年拉開序幕。

萬惡之源!Mike Mignola風格形成的遺物靈柩

「地獄男爵」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中文意譯,Hellboy原名直譯應該是「地獄男孩」,將「孩」改為「爵」,是為了在中文語境中讓主角更像個暗黑向的超級英雄,但事實上Hellboy確實就是個來自地獄的大男孩:在系列的背景設定中,Hellboy是德國納粹為了扭轉敗局,在蘇格蘭海岸邊的Tarmagant小島從地獄召喚到人間的。然而這個召喚惡魔竟然還沒長大,只是個長著角和尾巴的紅皮膚小男孩,右手石化,與眾不同。本應去找納粹巫師拉斯普京、為希特勒效力的惡魔小男孩,陰差陽錯地去到了英國一位超自然研究學者Trevor Bruttenholm(國內習慣稱他為布魯姆「掃帚」教授)的家裡,布魯姆教授給他取名為Hellboy。戰爭結束後,形同父子的布魯姆教授和Hellboy雙雙加入美國軍方為應對超自然力量威脅而設立的機構「超自然調查防禦署(縮寫為BPRD)」,從此正式揭開了對抗各種怪力亂神反派的大幕——這就是《地獄男爵》系列漫畫的基本故事內核。

很多美漫讀者(也包括我本人)入坑《地獄男爵》的第一本書是《毀滅之種》,吉爾莫·德爾·托羅2004年的《地獄男爵》改編電影,以及後繼的《地獄男爵2:黃金軍團》都是基於這個原初版本的,但是——《地獄男爵》的作者本人,也即Mike Mignola本身卻並不十分中意《毀滅之種》。如果看過Mignola之後的作品應該會比較清楚,這位怪咖作者在創作內核上是極度B級且迷戀克蘇魯文化的,他身上有著與Frank Miller相似的暗黑氣質,但又與Miller有所區別。如果說Miller的創作風格整體上有些類似創作《骷髏13》的小池一夫,那麼Mignola簡直就是以《惡魔人》系列聞名世界的永井豪在西方的嫡傳。對於《地獄男爵》這部作品而言,以《惡魔人》來進行類比則更是恰當:主角都是在不純動機下降臨人間的地獄惡魔,又都被人類情感所影響,反過來對抗那些非人類的惡角。兩部作品裡的反派角色都是成體系的,借鑒西方宗教傳說的同時也兼具克蘇魯風格。以系列最近大熱的《BPRD人間地獄篇》和《地獄男爵地獄篇》為例,反派又是利維坦又是貝希摩斯,各路撒旦英傑和地獄眷族,都敵不過化身滅世巨魔的地獄男爵右手掌管的滅世之力(這隻手其實是地獄男爵的老父親在他出生時給接上去的,是創世天使的手,這部分就說來話長了,感興趣的朋友還是去看原著吧)。《地獄男爵》漫畫的對戰處理也與《惡魔人》近似:極簡的同時具有極強的壓迫感。Mignola本人將自己的風格解釋為「極度概括」,這種風格體現為每個整頁只有黑白,以及其它一到兩種顏色,比如紅色和赭色,然後紅色和赭色再以不同明度區分一兩個色號。所有的陰影完全塗黑,以大色塊而非線條來填充畫面。我本人也是歐美風格漫畫創作者,對Mignola的這種繪製法算是略微了解:相比線條陰影和運用大量色彩的漫威式美漫,Mignola成熟期的風格更強調電影化運鏡——儘管只有寥寥幾筆,他也會將飛揚的碎石、煙霧、殘影,以及建築和生命的些許殘缺著重描繪出來。他時刻注意追求構圖和色彩的平衡感,畫面中沒有任何一處細節是不可解釋的。在《地獄男爵地獄篇》中,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特寫鏡頭,以及連續不斷的視角切換。但是,Mignola的特寫並不會呈現描繪對象的更多細節,視角切換時也更傾向於使用延續或高反差的顏色對比來體現出畫面動感。

Seed of Destruction

理解Mignola原著漫畫的這些特點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尼爾·馬歇爾所拍《地獄怪客:血後的崛起》的開頭部分:很容易令人憶起《罪惡之城》的顏色處理,全黑白,只在需要強調的主體上使用醒目的純色。「血皇后」的紅色斗篷,是畫面中除黑白外的唯一用色。米拉·喬沃維奇飾演的血皇后在搏鬥中被砍掉頭顱,血流遍地。這個斷掉的頭顱被鎖入匣中,並且加上封印,屍體被肢解,由屬於過去的那些「正義騎士」們分放到各處。

對Frank Miller的致敬結束後,顏色和時代一起回來,主角地獄男爵開著一輛破車登場,並且馬上開始了一場美式摔角賽(這場較量最後自然也是以血腥收場)。大衛?哈伯飾演的新版地獄男爵,從服裝到身型再到化妝,都完全忠實於Mignola的原著漫畫,尤其是面容化妝的部分,在表現紅皮的同時,特意使用了融合度更高的妝容,使臉部紅色盡量均一化,並且與身體顏色保持一致。這樣做的效果,是讓動態的電影畫面更接近漫畫本身的色彩運用方式。無論是在BPRD總部,還是英國OSIRIS CLUB這樣相對華麗的場景裡,我們都能夠在電影調色上找到漫畫原著的痕跡:同色系的色彩、大面積的純黑色暗部、頻繁的視角轉換和不太注重細節還原的特寫——就像是直接以動態的方式引述Mignola的漫畫一樣。

開篇的摔角賽情節源自Hellboy在墨西哥的橋段

地獄男爵的老對頭「剋燄人」克洛南在本片中也有登場,而且還被令人驚喜地還原為一個並不像是神經質科學家(誠如吉爾莫·德爾·托羅曾經的改造那樣)的冷酷角色。拉斯普京召喚地獄男爵的名場面,以及孩童時的地獄男爵降生畫面,在本片中以類似Rammstein戰車樂隊最近廣受爭議的MV《DEUTSCHLAND》的拍攝手法還原了出來。儘管「水晶球憶舊」的時間很短,但對於這種全新重啟的重量級IP而言,原初設定的再現顯然是很有必要的。尼爾·馬歇爾對Mignola原作呈現的原教旨傾向十分嚴重,細微之處的操作甚至可以用「謹小慎微」來形容。在本片中可以看到不少中心對稱構圖、誇張的超近特寫,以及毫不掩飾的血腥場面——不僅毫不掩飾,那些斷臂、殘屍和器官甚至是以自然而然的態勢裝點在畫面上的。其中最露骨的無非是血皇后在現代復活的場景:米拉·喬沃維奇剛縫上頭的殘軀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遠處斷掉的手上拿著遙控器,野豬奴僕搬上來兩條腿……這種絕對屬於B級片的場景八成會讓不怎麼看這種類型片子的觀眾反感,但那些從Herschell Lewis《血的盛宴》(還記得報紙上那句LEGS CUT OFF吧)一路看下來的愛好者們多半是要會心一笑的。

本片大部分內容是來自The Wild Hunt的——Mignola本人在IGN採訪中對本片予以了相當的肯定

講到這裡,有必要再提一下《毀滅之種》這部開山作品。前面提到過,《毀滅之種》大概是地獄男爵之父Mignola本人最不喜歡的《地獄男爵》作品。角色創立初期,因為Mignola才剛從DC跳槽過來不久,成熟期畫風尚未成型,這就導致《毀滅之種》的漫畫草稿看起來簡直就像是用《Gotham by Gaslight》的蝙蝠俠畫風創作了一部衍生漫似的。初出茅廬的上色師Dave Stewart為新登場的地獄男爵漫畫處理了封面,這位日後八次獲得Eisner獎的色彩大神承包了Mignola後來那些自己編劇作品的上色工作——換句話說,《毀滅之種》的劇本也不是Mignola所寫的。《毀滅之種》的劇本來自John Byrne這位老牌美漫編劇,創作過部分《神奇四俠》《超人》和《X戰警》的他,劇情風格上素來以四平八穩著稱。了解這點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Hellboy第一卷的故事與後面那些故事之間會存在那麼大的割裂感。

Mignola欽定的三神作 內容在本片中均有涉及

2004年,黑馬漫畫以合集的形式再版了《毀滅之種》,作為《地獄男爵》全集的第一冊。美國亞馬遜讀者的最高票評論中,有一句評價十分到位——A Good Introduction to a Great Artistic Creation。換句話說,《毀滅之種》只是Introduction,起到的只是引入作用,還沒有真正進入「地獄男爵譜系」的大門。吉爾莫·德爾·托羅以此來改編電影,還加入了一大堆私貨,不止更換了各角色的外型,甚至連主角、布魯姆教授和「克燄人」的設定都改掉了。這就好像去年網飛出資給湯淺政明拍《惡魔人Crybaby》,結果給拍成了「湯淺系作品」,失去了永井豪的精神內核一樣。部分完全沒看過昭和時期《惡魔人》動畫的觀眾可能會被湯淺的藝術風格和邪性故事震懾到,成為Devilman新粉,但若說這就是《惡魔人》,那也太牽強了。

正是因為對原著漫畫風格進行了忠實還原,《地獄怪客:血後的崛起》對於美式黑暗風格漫畫的愛好者們才會催生出致命的吸引力。本片是一部「怪電影」,它在諸如食人魔巨獸格鬥這樣的場景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以形如PS4主機遊戲《新戰神》中奎爺與巨型敵人戰鬥的運鏡來表現地獄男爵對抗食人魔時的壓迫感。地獄男爵投擲標槍、奔跑,在巨斧砸地的連續技之間躲避穿梭,最後再來幾個特寫鏡頭的終結技,揮舞巨劍對敵人進行斷肢、碎頭,一恍神還真以為在看某部獨占三A大作的直播。imdb上有不少觀眾抱怨本片的結局戰鬥,為了防止劇透,這裡也不會多做分析,但是——對於非漫畫讀者的觀眾們,必須要提醒的一點是,本片的收尾戰鬥在呈現上與《地獄男爵地獄篇》幾乎如出一轍,這一幕場景也是原著漫畫迷們奉為經典的名場面。如果大家還記得永井豪原作《惡魔人Crybaby》漫畫裡不動明和飛鳥了最終大戰的呈現,自然也能明白這種「留白」方式的妙處。

《怪奇物語》霍珀警長地獄環遊記

另一處值得稱道的地方是演員的表現。大衛·哈伯飾演的地獄男爵表現出了漫畫中那種略顯呆滯的喪氣感,和他曾經在《怪奇物語》中出演的霍珀警長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本片中有大量地獄男爵的臉部表情描繪。在漫畫原著中,地獄男爵的表情大多數時候僅僅是色塊與少許線條的組合,但就是能夠結合劇情線氣氛,烘托滲透出對主角情感變化的細緻雕琢來,這也是Mignola作為美漫大師的功力所在。大衛·哈伯版地獄男爵活脫脫就是從漫畫裡蹦出來的人物,除了對漫畫角色進行過徹底的琢磨外,演員本身的舞台劇經歷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出生於1975年的大衛·哈伯,多年前便以精湛細致的演技蜚聲戲劇界。他在《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出演的客人尼克有著大量情感起伏變化,台詞並不算多,完全依靠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現——這番表演得到了倫敦影評人協會和英國各大報刊劇評專家的一致讚揚,足可見其表演功力。本片中大衛·哈伯有兩處表演頗值得一提,其一是怪物嬰兒那部分劇情,地獄男爵要在群戲中同時處理多種情緒,還要兼顧格鬥(敵人體格真的很小),最後真嬰兒出現在門口,他的臉上又加入了細微的情緒變化,每一步都還原得很好。其二是拔出石中劍,長回長角的全力釋放力量的變身戰鬥。這是原著漫畫中出現過多次的情節,變身後的地獄男爵極為強力,無人能擋,但也幾乎完全喪失了人性。大衛·哈伯同樣以忠實原著的方式,將主角矛盾的心態,掙扎和疲憊感展現了出來——第一次是他在腦內的想象,那種沒有靈魂的、「假造」的變身,第二次是血皇后血洗BPRD綁架克魯姆教授後,壓抑憤怒的地獄男爵一路追擊,最後終於徹底爆發、封閉全部情感的變身(尤其剛變身時,他完全喪失了人性,成為地獄之主的化身)。兩者之間的差異,大衛·哈伯也還原得惟妙惟肖。

BPRD名場面

除了這兩點外,BPRD的翹腳討論群戲,也是對原著的忠實還原,是本片中我個人最喜愛的輕鬆過場。米拉·喬沃維奇飾演的大反派血皇后,在拿回完整的身體後,那種如同千年吸血鬼一般的魅惑之美,也超過《第五元素》裡對她美麗的認知,和《生化危機》系列當然也有不同,屬於另一種層面的米拉·喬沃維奇之美了。

Mignola亦是B級片的長期愛好者。看過全片後我也更加有理由相信,《地獄怪客:血後的崛起》的拍攝得到了作者本人完全的認同。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反英雄超英片,而是類型鮮明的B級爽片,大量用心的細節亮點和對原作的忠實還原,確實如同風暴,足以擊倒好這口兒的觀眾們心中那棵大樹。《地獄男爵》漫畫在中國擁有大量忠實鐵粉,如果本片能夠在國內上映,相信也會令眾多和我一樣的HB多年鐵粉大呼過癮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