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瘋狂繆思》影評:一位用藝術拯救心靈的偉大天使

瘋狂繆思影評
在一間破陋的房間裡,一名黑人端坐在畫架前,手中握著畫筆,雙眼盯著畫布,一動不動,彷彿是時間在這一刻靜止,只有從唱片機中傳出德彪西的《月光》在提示我,時間尚在流淌。頃刻過後,黑人用畫筆開始在畫布上作畫,黃色、藍色、黑色、綠色、紅色,一筆一筆的落在畫布上,漸漸成型,變成一幅色彩豐富的油畫。

      這一幕是如此自然而美妙,而為了實現這一幕的背後故事中,為此而努力的人們卻是何等的舉步維艱。尼斯·達·西爾維拉,影片中的主角,是歷史中真實存在巴西著名女性,她誕生於1905年的巴西阿拉戈斯州馬塞約,1931年從巴伊亞醫學院畢業,她是當時157名畢業生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尼斯醫生在校期間還與自己的同學馬里奧結為夫婦,兩人膝下終生沒有孩子,這是他們兩人之間的約定,原因是希望各自全身心地投入緊張的醫療事業中去。尼斯醫生後來與丈夫遷居至巴西前首都里約熱內盧,自1933年開始接受精神疾病學的專業教育,並從事對精神病患者援助服務和預防心理工作,另外她於1930年加入了巴西共產黨,然而在1936年因為政治傾向被捕入獄18個月,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從尼斯醫生的經歷能看出,她是一位獨立且極有主見的進步女性。

      直到1944年,尼斯醫生才得到重返醫療崗位工作的機會。巴西國家精神病治療中心佩德羅第二醫院,位於里約熱內盧郊區的恩熱紐迪登特魯,這裡的院長願意為她提供一份工作,尼斯醫生欣然前往,衣著端莊的她穿過厚重的鐵門,走進醫生們集中開會的會議室中,發現在座穿著白大褂的所有同事們,都是男性。大家扭頭用詫異的眼神望了她一眼,就繼續專心聽主講人介紹先進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

      在那個年代,所謂的先進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就包括後來飽受非議的額前葉腦白質切除術,它曾讓發明這門手術的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獲得過1949年的諾貝爾獎,經過美國醫生沃爾特·傑克遜·弗里曼二世的改進,只用冰錐和榔頭,對病人實施麻醉後即可迅速完成,甚至不需要手術室。還有一種電痙攣療法,用電流電擊頭部兩側,電流經由通過雙側大腦顳葉達到療效,但同樣也會給病人帶來痛苦,現場被拿來做示範的病人受到電流刺激時,身體呈反弓形,肌肉痙攣,事後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這猶如一場演出,會議室變成了劇場,醫生們看著病人扭曲的動作和神情好像麻木的觀眾一樣,毫無反應。目睹了眼前一幕的尼斯醫生無法忍受,開口質疑這類療法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收到的是其他同事們的輕慢和敵意,院長發覺她很難纏,就把她打發到醫院裡已被廢棄的作業治療區。作業治療區只有一男一女兩位護士照看,儼然是一座垃圾場,這反而更激起了尼斯醫生的幹勁,她決心把這裡變成她嘗試治療精神病患者的天堂。

      尼斯醫生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對精神疾病患者主動干預和矯正的治療方法,也堅決反對外科手術和額外的神經刺激里療法,她意外發現自己的部分病人具備某種不可遏制的繪畫衝動,由此得到啟發,主張對精神疾病患者應當予以鼓勵,通過藝術的方式,幫助他們完成自我精神修復和重組。尼斯醫生對分析心理學創始者卡爾·榮格的學說推崇備至,十分強調對病人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順其自然地完成治療,不應當在主觀上對病患施加「病人」的暗示,應當將病人等同為正常人一樣平等對待,針對每名病人的症狀制定出更符合個體特徵的治療計劃。甚至還引入了動物幫助改進治療,通過引導病人對動物的悉心照料,使兩者之間產生一種穩定的感情關係,有助於病患穩定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舉動在當時的環境下,無異於離經叛道的非正常手段,同事的譏諷,院長的阻撓,都無法讓尼斯醫生停下已經初見成效的嘗試。尼斯醫生帶領著願意支持她的同事和朋友們,在有限的條件和支持下,不斷從病人中找到那些具備藝術表達可能的個體,挖掘出他們在創作方面的潛力,通過病人的作品探尋他們心理痛苦的根源。隨著時間推移,病人的作品也在隨著病情的好轉,慢慢地成熟起來,還引來當時著名藝術評論家的感嘆,這些從未接受過藝術教育的病人,在無意識的創作中,留下不凡的傑作,迸發出難以置信的藝術光芒。

      《瘋狂繆思》是首部被正式引進國內公映的巴西電影,贏得了第28屆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殊榮。影片導演羅伯托·柏林厄雖然在巴西國內影視界耕耘多年,但這部影片才是他執導的第二部故事電影。羅伯托·柏林厄導演十分尊重尼斯醫生的為人和成就,在她生前曾見過她本人,一直想拍有關她的故事,這回特意選擇了尼斯醫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作為影片故事的基礎,展現她與傳統精神病學之間的決裂過程,記錄下她是如何開創出在全球範圍內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精神病治療方法與理念。

      影片全程都採用手持攝影機的方式進行拍攝,故意加入了很多鏡頭的晃動,這種晃動會隨著鏡頭前人物的情緒變化而隨時發生改變,比如當病人們在安心作畫時,鏡頭會比較平穩,而當病人們情緒激動時,鏡頭會隨之加劇抖動,這一處理會在觀影時讓觀眾產生一定的不適感,如此用意,我估計是不想讓觀眾有一種躲在銀幕外甘當旁觀者的心理感受,通過鏡頭抖動增加臨場感,讓觀眾產生身處故事現場的錯覺,引發自己與角色間的情緒共鳴。羅伯托·柏林厄導演為了追求一種類似於紀錄片的真實感,選擇將降低影片色彩對比度,形成一種老照片泛黃的畫面效果,並且用極為寫實化的鏡頭語言,即通過人物動作來引導鏡頭移動,而不是預先設定好的線路拍攝人物,讓觀眾緊隨人物的視角變化,觀察周遭發生的一切。

      更有意思的是,羅伯托·柏林厄導演為了呈現真實的歷史,居然真的將拍攝地設在了當年尼斯醫生工作過的醫院原址,就連在影片中出現的精神病人中,既有演員也有真實的病人。同樣的,為了更真實地展現人物的發展與成長,影片按照故事中的時間順序進行拍攝,這也是相當罕有的情況。影片花費不多,據說是300萬美元成本,開頭部分也不是常見的主要演職人員名單,而是多達十幾家提供贊助的政府機構、企業的標誌和名稱,也算是我觀影印象中最特殊的一次。

      尼斯醫生不被彼時的主流觀念接受,最終還是付出了代價,影片的結局既是一次結束,也是一次新的開始。她用理智去觀察病人,用寬容去擁抱病人,用愛去指引病人,盡全力去喚醒病人,重新認識和定義病人的存在,讓病人不再自認為是病人,能夠意識到自己仍然擁有重新選擇人生方向的希望,可以有機會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巴西女演員格勞瑞·皮爾絲擔任尼斯醫生的飾演者,將尼斯醫生卓爾不群的氣質,特立獨行的性格,還有那顆勇於改變現狀的堅定不移的心,演繹得淋漓盡致,樸素有力的表演也為她贏得了第28屆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尼斯醫生與同事、與院長針鋒相對的兩場戲,用平和的態度去據理力爭,面對來自強權的挑釁和阻撓毫不退讓,讓這個個頭不高的女醫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從溫柔自信變成了英姿颯爽,好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鬥士。

      《瘋狂繆思》在眾多的影片中包圍中,確實是很不起眼,但它傳遞的內容和精神都非常值得稱讚,尼斯醫生是曾經那個性別歧視還大行其道的年代中,為數不多的獨立自強的女性,她的研究成果和思想也在數年後被全世界認可,成為了當今精神疾病治療領域的重要依據和寶貴遺產,影片在大銀幕上重現她最初開始的嚐試和面臨的重重難題,帶著觀眾一起陪著她實踐自己醫者仁心的理念,達成絢麗而富有意義的目標的全部過程。我想要向對心理學感情去的朋友們強烈推薦《瘋狂繆思》,見證這位勇敢的心理學女醫生是如何度過她萬事開頭難的歲月,也能了解到心理學發展當中相當重要的一段過往歷史,說不定還能激發更多對於心理學方面的興趣;我也想要向喜歡寫實風格影片的朋友們強烈推薦這部影片,羅伯托·柏林厄導演的用心創作都是為了真實感而存在,種種舉措表達出對人物原型的尊重和熱愛,又沒有故意設置煽情淚點,平實自然的風格令人稱道。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