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影評:動畫紀錄片又出新作,這次是戰地記者的故事!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影評

你是否還將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單純地理解為必須得由實拍影像構成?

事實上,自電影史第一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誕生之後,紀錄片的定義與內涵就在不斷地向外延展,而在過去近一百年裡,紀錄片也早已發展出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念。

《北方的納努克》海報

今天,DOCO君要向大家推薦的這部作品就從形式上徹底顛覆了紀實影像的傳統概念,因為它不僅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非虛構題材,而且還採用了80%的動畫+20%的實拍回訪,是以一種嫁接的方式完成了對客觀真實的演繹和記錄。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一部改編自波蘭戰地記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 1932年至2007年)同名報告文學的動畫電影,同時也是一部講述西非國家安哥拉擺脫殖民地身份、走向內戰的歷史題材電影,此片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首映後曾摘得多項大獎,近期也已在國內視頻網站上線,中國觀眾終於能一窺其廬山真面目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官方海報

影片的主人公即卡普欽斯基本人,作為20世紀最傑出的戰地記者之一,從1958年起,他開始在波蘭通訊社工作並負責遠東新聞,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他曾多次報道非洲、中東和世界各地的戰爭、政變和革命事件,並根據這些經歷寫下多部報告文學作品。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

1975年,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卡普欽斯基說服上級將自己派往西非國家安哥拉,因為在此之前,安哥拉已被葡萄牙殖民侵佔三百多年,但到了6、70年代,該國開始出現民族獨立的徵兆,國內也相應地醞釀出了好幾撥游擊武裝力量。

然而,70年代正是美蘇冷戰的白熱化階段,安哥拉內部不僅出現了由蘇聯、古巴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簡稱安人運)和由美國、南非支持的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TA,簡稱安盟)兩股勢力,而且這兩股勢力更在後來安哥拉獨立後爆發長期性內戰。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黨旗

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 黨旗

肩負著戰地記者的責任,卡普欽斯基試圖前往這場戰爭的最前線進行採訪報道,並以此讓全世界看到安哥拉最真實的樣子,事實上,當1975年安哥拉爆發內戰時,他是唯一在當地的外國記者,而《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所記錄的正是卡普欽斯基的這次特殊旅行。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在非洲

在本片中,編導主要通過動畫的形式來講述故事,但在近60分鐘的動畫內容之餘,影片又夾雜了近20分鐘有關此次事件的人物採訪和檔案資料,曾經幫助過卡普欽斯基的朋友、女戰士、司機乃至接受其採訪的安人運將軍法魯斯科均有出鏡畫面。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劇照

影片的最高潮是卡普欽斯基在獲得關鍵採訪信息後所面對的新聞倫理與職業道德之間的衝突,因為當時的安哥拉正值冷戰最前線,很少有人知道那裡正在發生什麼,但卡普欽斯基的獨家新聞卻已經具備高級情報的價值他只要發出報道就可能被美國中情局截獲並影響到安哥拉整個國家的命運,最終,卡普欽斯基在再三斟酌後決定隱瞞自己的發現。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劇照

本片主要部分雖為動畫,但它卻彌補了歷史題材中影像材料不足的缺點,突破了傳統紀錄片純紀實和口述歷史的窠臼,讓人們看到了紀錄片與動畫發展的新嘗試。

例如在刻畫卡普欽斯基與另一位記者目睹一場可怕的公路大屠殺時,影片既以豐富的視聽語言還原了卡普欽斯基在書中的記錄,而且又避免了讓觀眾直接看到戰爭與流血畫面,確實有一種揚長避短的效果。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劇照

又如在刻畫卡普欽斯基於新聞倫理與職業道德之間艱難抉擇,即猶豫要不要發出獨家新聞之時,影片還穿插了部分超現實主義和不同時空的想象性畫面,也算從另一種角度補充了卡普欽斯基對戰爭的混亂狀況的描述。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劇照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劇照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劇照

或許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動畫一直都是一門高假定性的藝術形式,它所呈現出內容也多是虛構的創作,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動畫同樣具有紀實性,有重現真實的功能。

尤其是在歷史和科學探索類等還原與想象成分比重較大的紀錄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動畫的影子。

早在1918年,動畫尚處於一種視覺奇觀與娛樂的時代,美國導演溫莎·麥凱就製作了一部名為《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的動畫短片,這部短片以嚴肅而陰鬱的風格敘述了1915年英國跨大西洋客船被德國U型潛艇擊沉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真實歷史事件。

《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海報

在照片和錄像資料缺乏的情況下,溫莎·麥凱用他的動畫技巧對災難事故進行了一次戲劇化呈現,同時又有力地號召美國人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

該片以動畫形式再現了整個悲劇的發生過程,影片內出現的情節與人物,透視與比例,節奏等等都完全寫實,這種完全寫實的風格更貫穿整部影片。

這一表現方式既獲得了觀眾心理上的認同感,也讓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了事件的真實性,因而它也被學界定義為第一部「動畫紀錄片」

在此之後,「動畫紀錄片」的概念又被一系列作品所深化,《空中致勝》(1943)、《星星和人》(1964)、《雷恩》(2005)等案例都使得「動畫紀錄片」的形態和類型不斷豐富並擴展。

《空中致勝》海報

《雷恩》劇照

到了2008年,由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製作的《和巴什爾跳華爾茲》一片更將「動畫紀錄片」的概念推向最高潮。

該片不僅完全使用動畫手段還原了1982 年貝魯特大屠殺事件,而且影片作者還以半自傳體的方式對歷史事實進行重演,技法極其高明,從而達到了以小博大的效果。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劇照

現如今,《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可謂又一次繼承了《和巴什爾跳華爾茲》的先鋒理念,並且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融媒體的形式,將動畫與實拍畫面雜糅在一起,使得觀眾更加接近於作者所表達的真實世界。

《革命前夕的日常風景》動畫創作過程

伴隨著動畫技術在紀錄片中的大量使用,「動畫紀錄片」的概念早已從學術界進入創作維度。同時,動畫對紀錄片的挑戰也使我們看到了動畫服務於影像紀實功能的獨特價值。

在未來,紀實類動畫又將出現什麼新的表現形式,我們拭目以待。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