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24格》影評:我們生活的美好時代

24格影評

微信公眾號:movie432 首發於 MOViE木衛

終於,在HKIFF夏日國際電影節(SUMMER IFF),看了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24格》(24格,24 Frames)。我毫不猶豫認為,它是2017年第一部年度十佳(影片在戛納國際首映)。

我喜歡阿巴斯,但一直無法稱得上無條件喜歡,比如,我不喜歡《十》。

《24格》引發了一個曲終人散的問題,哪個片子是阿巴斯的遺作。去年阿巴斯辭世,我把他獻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小短片《重啟未來》(2013),看做他最後一個片子。

2016年九月,我在絲綢之路電影節,又看了《如沐愛河》(2012)——他最後一部劇情片。今年六月份在上海,看到了紀錄片《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76分15秒》,短片《帶我回家》,好像已經蓋棺定論了,但依然覺得意猶未盡。

這一次,終於在看了《24格》,情難釋懷,終於算是完成了一次與阿巴斯的漫長告別。作為阿巴斯的遺作,《24格》的存在,多少有些倉促,不盡如人意(至少不屬於作者本人思深思熟慮,與世界告別的那種創作)。

這部電影在形式上,與《五》和《十》有點近似,有點挑戰觀眾,容易被認為彰顯逼格,睡意香濃。但我並不這麼認為,相反,它是以 CG 卻又質樸的方式,返璞歸真,擁抱大自然,以孩童的眼光看世界,用拆解一幅名畫的框內元素,去跟觀眾心平氣和地講述,如何看電影這件事。

當然,阿巴斯自己是否這麼解釋另說。這只是他看到電影與世界的方法。短評如下:

「阿巴斯的孩子,長鏡頭。阿巴斯的孩子,雨和雪。阿巴斯的孩子,野馬,小鹿和奶牛,鴿子,烏鴉和海鷗。《雪中獵人》引出24段畫面,圍繞萬物生靈,把動與靜,近與遠,明與暗的變化,通過構圖的分割,視線的聚焦和景別的深拓,寫出了空與無,屬意瞬間一刻,還有彈撥時間的極致美感。電影的孩子——阿巴斯。」

一點都不用驚訝啊。

早在《五》的時代,有人就說,喜歡電影的最後一段。因為深夜的蟬鳴、蟲叫、蛙聲,風雨入耳,會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裡的一切......電影發明出現之前,那不正是人類世界的另一個童年?

《24格》的雨和雪,馴鹿、海浪和埃菲爾鐵塔,並沒有出現我的童年生活中。如果要說最直觀的觸動,我會喜歡的是林間小鹿一段:景深處的幽冥神秘,呈現為光線被吸攝後的黑暗,通往另一個地方,那是頑童時代對生命與時間的永恆困惑。答案就在其中,我卻不敢靠近。

《24格》多數五分鐘長鏡頭,注視著動物們的角度,始終能引發與孩童相似的好奇心。

你好奇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好奇這個世界本身,到底是怎樣的存在,進而催促著長大以後的冒險欲,看更多、更大、更遠的世界。這部電影,真實呈現了一個孩童發呆或走神,又可以突然驚醒的時間本質。

對這部電影,阿巴斯自己說:

「我一直在想,藝術家旨在描述一個場景的真實(現實)能到什麼程度呢。畫家只抓住真實(現實)的一個畫面,沒有之前的來路,更沒有之後的去處。對於《24格》來說,我從一幅名畫開始,但之後就切換到我這些年來拍過的照片,我納進了在我捕捉那個瞬間(照片)的前後,大概四分半鐘——我所想象的東西進去。」

這相當於阿巴斯做了一次空前絕後的嘗試,把繪畫、攝影和電影集合在了一起,深度思考。人類經歷了繪畫、攝影到電影的技術和文明進步,但一直以來,尤其是今天的觀眾,很少去反思,這個過程到底意味了什麼。觀看繪畫時的感知全開,攝影作品所謂的「決定性瞬間」,電影的流動性時間——即便是空鏡頭,靜物也會產生綿延效果,似乎在《24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阿巴斯用到的畫作,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老彼得·勃魯蓋爾在16世紀的油畫作品:《雪中獵人》(Jagers in de Sneeuw)。畫中描繪了一群獵人打獵歸來,畫左上方的枝杈上,停著幾隻黑色的鳥兒。白雪皚皚的地上,孩童看著篝火,天空旋過一隻大鳥。

是的,這幅畫會在2017年內被不斷提及。也許它被阿巴斯提及、變成去世前最後一部電影是個偶然,但是,《雪中獵人》所貫穿的世界電影史,簡直會震驚到你。

《雪中獵人》是引發塔可夫斯基創作《鏡子》和《飛向太空》的重要靈感之一。自不必說,自詡老塔門下走狗的拉斯馮提爾,會在《憂鬱症》裡,瘋狂臨摹了《雪中獵人》,還有其他一些驚世畫作。

那幾隻停留在寒枝上的烏鴉,麻雀或者鴿子,它變成了2014年羅伊·安德森拿下了威尼斯金獅獎的《寒枝雀靜》。

這幅畫,到底表現了什麼呢?羅伊·安德森說,他的片子是關於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表達。

有人說,《雪中獵人》在(老塔電影裡)是講回家,描繪了理想中的鄉村生活,人類的生活、歡樂與愛。通俗說,即是所謂的田園牧歌時代,對人類不僅是一個美好的想象,而是精神與靈魂的歸處。所以在我看來,《飛向太空》是飽含了對全人類的愛。

阿巴斯也如此,甚至更廣袤,博大一些。

《24格》顧名思義,由24個段落的畫面場面所組成,全部一鏡而過。電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總聽過吧。

1

《24格》從《雪中獵人》畫作開始:平靜的畫面上,先是炊煙升起,再是鳥兒騰躍,又有小狗撒跑,牛群開始移動。天空下起了大雪,更兼有鴉、雀、犬、牛的聲音……所有你在看畫時所會想象到的環境世界,聲音現場,它們全部被電影「製造」出來了。你可以粗淺地認為,靜止的是畫,流動的是電影。阿巴斯描摹的是,既是畫家當時的眼前一切,畫家的想象世界,更可能是作為觀者的主觀意識,或是導演本人的。

聲音有什麼可稀奇的?如果你還記得《刺客聶隱娘》決鬥前,破曉時分的原野上,傳來了一些奇怪的動物叫聲。

有人好奇問擬音師,那是什麼?人回答,牛叫啊。

一個牛叫,卻讓現代人,電影院的觀眾覺得神秘,陌生,震撼又無從辨識。或者,這也是《雪中獵人》與我們的距離。我們誕生於原鄉,又離開原鄉,最終越走越遠,破壞、改造並遺忘了周圍自然。

2

從第二格開始,阿巴斯開始嘗試拆解《雪中獵人》的雪、樹、鴉、牛等多個元素(24格裡面也並不全部都是)。

這一格是黑白畫面。一輛車子從畫面左邊向右方行駛,搖下了車窗。兩個野馬在漫天紛飛的大雪中,耳鬢廝磨,十分優美,浪漫,帶有對生命的熱戀與抒情——正如配樂裡的羅曼男聲。

3

依然是黑白。一群奶牛在海邊經過,三三兩兩。有個奶牛伏地不起,雷鳴的天空不時發亮,一道閃電打了下來……海水沖刷拍打,愈發猛烈。落幕。

4

馴鹿群在黑白的林間雪地上,來回跑動,似有驚慌。又有隻馴鹿,往回走,似乎在尋找失落的同伴。

被切割的畫面水平,有如極簡的現代攝影作品。這完全就是最典型的阿巴斯攝影風格。

5

一隻擔驚受怕的小鹿,小心翼翼地覓食著。風雪交加。它身後的森林,光線晦瞑,昏暗詭秘,潛藏了無數的結局可能。

6

窗外,樹影婆娑,好似心慟。一隻鴉落在了窗台上,畫面之外,縈繞著女歌手的聲音。

7

大雨不斷。一群鴉停在了海邊的欄杆上,一個,兩個,三個,來來又回回。

8

海邊兀立著幾個柱桿,落了幾個海鷗。畫面被等分為前中後景,汽艇切割著海面,豎桿確立著視線準點。海鷗群起乍飛之際, 大自然原來如此。

9

戈壁草原上,風雨襲來,雨勢愈大。兩個休憩的獅子,迎接著一場大雨的到來。

10

雪地上,一羊群正擠在一處避寒,一隻忠實的牧羊犬,守護著它們。遠方有狼嚎。

11

冬天雪地的枯樹下,幾頭餓狼,散去又圍來。

12

窗外,有個鴿子落下了它的影子。這一段是彩色的,出現了奇妙的光線明暗變化(來自後期技術)。

13

有個海鷗,落到了地上。一群海鷗,圍了過來。這簡直是一個犯罪類型片。

14

畫面被分為里與外,外面是動的鳥兒,落在了馬路上。裡面是靜的。裡面還有陰暗分隔。車子經過,鳥兒驚飛又回來。

15

你以為有幾個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欣賞著埃菲爾鐵塔。慢慢地,你發現,一切都在起變化。燈亮了,響起了歌聲,你恍惚走了神。

16

你好啊,海邊的鴨子。這一段是閃回與呼應《五》。

17

鳥兒在雪地上,打出了一個窩。

18

鳥兒在雪窩裡進進出出,卻不知被貓看在了眼裡。

19

與小鹿相似的畫面場景構圖,奶牛經過,有個睡著了。電影院裡的觀眾,你們該醒醒了。

20

窗外,一兩個鴉,像跑12宮格子那樣,在雪地上跳動。

21

窗外有個鴉,樹欲靜而風不止,屋子內傳來了一個人回家的聲音(可看做對第24格的呼應)。

22

一隻海邊的小狗,像海鷗和插旗,大聲吠著,宣告這是屬於它的地盤。

23

樹木被砍下了一堆又一堆,鳥兒飛走了……

24

破曉前的剪輯台,iMac上放著《黃金時代》(又名:我們生活的美好時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的 Final Scene。逐格前進,變化。年輕的女剪輯師伏案不起,沉沉睡去。窗外是搖曳的樹木疏影。一曲詠歎風格的《Love Never Dies》,結束了電影。

這個結尾,不僅是我這一年最愛的電影結尾之一,很可能是觀影記錄裡頭排得上號的,就像阿巴斯拍過的那部《橄欖樹下的情人》。

變化的字數,預示了《24格》是一部容量極大,指向曖昧的片子,它甚至無關實驗,裝置藝術,而更像導演的私人手記和點滴心聲。

譬如第23格,作為單獨的一段,它意圖太過明顯,好似綠色和平環保宣教,但如果跟《雪中獵人》這幅畫一番聯繫,它又是極度傷感的。樹林沒有了,鳥兒無枝可棲,作為獵人的人類,該往何處去。

片中也有幾個幀,好像過於相似,比如同樣的鴉和窗。但《24格》是一部帶領觀眾怎麼看電影的片子,這關於動物表演指導,無關CG電腦處理,而是我們怎麼看去一部電影。留意它的光線變化,聲音導入,物體移動,空間切換,懸念設置,鏡頭移動……等等等等。

比如看大銀幕上的前、中、後景(第8格),比如通過聲音設計,立馬進入到電影空間感(第21格),比如如何去表現寒冷——許多電影無法傳達真實的溫度體感,在於毫無想象力(第10格),還有導演的高明障眼法和鬥智鬥勇的欺詐(第15格)。再到最後一秒營救,突然的殺機,通俗情節劇……《24格》幾乎完美地用動物替代了真人演員,達到了另外一種真實。

《24格》的樸素,在於它幾乎沒有出現人類,但人類又無處不在。作為放槍的獵人,作為開車的司機,作為騎艇的遊人,還有拍電影的傢伙們。《雪中獵人》時代的溫馨美好平靜,人人有事可為,洋溢著遙遠模糊但卻動容的田園幸福,它令作為阿巴斯最後作品的《24格》,帶有一種與世界和解的寬容。

我們希望他去天堂,他選擇永遠留在人間。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