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首席指揮家》影評:

首席指揮家影評

一部很勵志的電影。講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位熱愛音樂的女子安東尼婭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美國第一代女首席指揮家的故事。

影片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26年。安東尼婭是一個寄養在別人家的孤兒(這和喬布斯的出身幾乎一樣)。那時在美國,婦女獲得選舉權僅僅才六年,社會上對女人的偏見無處不在。由此可以想見,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首席指揮家是多麼艱難。貴族沙龍上的嘲笑,湯姆森夫人的不屑,門格爾堡近乎詆毀的所謂「推薦信」,這些都沒有動搖安東尼婭的決心。當德國著名首席指揮家卡爾·穆克拒絕了安東尼婭的收徒請求後,她踩著垃圾箱,登上卡爾·穆克家的窗台,和他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安東尼婭:「史懷哲是你的朋友嗎?」

卡爾·穆克:「我們是有些相似之處。」

安東尼婭:「一次大戰他在法國被抓,他什麼也沒做,只因為他是德國人。你現在譴責我,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只因為我是美國人、或荷蘭人、或女人或年輕人、或不吸菸。這叫短視。」

卡爾·穆克:「那就短視羅。」

安東尼婭:「在他寫的關於巴赫的書說,那些音樂家為了他們最重要的日子來到,竭盡一生精力。我就是那樣。」

卡爾·穆克:「你在損我嗎?」

安東尼婭:「還沒有。史懷哲放棄了音樂,選擇了其它。而為了音樂,我寧可放棄熱愛的生命。就算你不幫我,先生,我就是要成為首席指揮家。」

安東尼婭的執著終於感動了卡爾·穆克。他最後問了一句:「所以,你準備竭盡一生精力了嗎?」他無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安東尼婭對音樂的熱愛,來源於她的遺傳天賦,更是因為只有音樂才能使她在這個黑暗的世界上看到光明,得到快樂和希望。獲得精神的慰藉。她並沒有高遠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僅僅就是喜愛。當法蘭克問她:「你會仰望天空的星星嗎?」她回答:「不會,我只欣賞腳旁的花朵。」為了音樂,她可以忍飢挨餓,忍受屈辱,甚至忍痛放棄了她渴望得到的愛情。當法蘭克對她說:「我要你,我想娶妻生子。」安東尼婭毫不猶豫的告訴他:「那去找別人吧。」或許我們會質疑安東尼婭的思維太極端。可是,世界上許多的「第一次」的出現,不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極端的人極端的想法和極端的舉動嗎?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也沒有向任何勢力屈服,這樣的奇女子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最後安東尼婭的目標並沒有在「凡事都有可能的美國」實現,而是在德國獲得了成功。

我們不妨做這樣的假設,如果安東尼婭的所有努力換來的並非是後來的成功,而是歸於失敗,那將會是怎樣的情景?實際上,我說的這種情形更加常見更加普遍。目標沒有達到當然很不幸,然而只要你做出了努力,經過了百折不撓的過程,看遍了人間冷暖,經歷了世間的酸甜苦辣,即便失敗了又怎樣?即便是無人知曉又怎樣?你的勇氣仍然是值得稱頌的。你的人生仍然是完美的。

影片的編導根據情節的發展,配上了許多我們熟知的音樂片段。反映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古典音樂的發展趨勢。也體現了編導對於不同時代音樂的喜好。即;尊崇巴赫,喜愛德沃夏克,追隨馬勒、格什溫、斯特拉文斯基。

並且這些配樂和情節是那麼契合。舉例來說:

影片的第一場音樂會是馬勒的《G大調第四交響曲》;

安東尼婭全家在街頭上觀賞的音樂並使得她養母頭疼的是蘇薩的《自由鐘進行曲》;

安東尼婭在法蘭克和首席指揮家裡彈奏的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在富豪募捐會上,安東尼婭和羅賓等組成的樂隊演奏的是德彪西的《夢幻曲》;

當安東尼婭得知自己的身世時瘋狂的彈奏鋼琴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

安東尼婭在德國指揮的首場演出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和《美國組曲》;

在安東尼婭聖母去世的教堂裡管風琴彈奏的是巴赫的《親愛的耶穌,我們在這裡》;

在美國第一場演出是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

最後的結束曲是埃爾加的《愛的禮讚》。

影片的編導對於情節的剪輯和調度非常出色。特別關注了一些細節。如五次出現的洋蔥,兩次出現的那根筷子和被毀壞的琴鍵,與情節都密切相連。可見編導確實是用了心了。飾演安東尼婭的克里斯蒂亞娜 ·德·布奧恩和飾演羅賓的斯科特·特納·菲爾德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尤其是菲爾德完美的表達了羅賓這個亦男亦女複雜的人物性格,還注意了相關的演技,如在酒吧的演出中,很自然很優雅的將大貝斯原地轉了幾個圈,很符合當時的演出風格。

比較差勁的是飾演法蘭克的本傑明·溫賴特。雖然很白臉很鮮肉,但是一遇到需要表達複雜情感時,便力不從心了。雖然不能說演砸了,可實際上讓觀眾不知其所以然。

本人評分:7.5。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