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我的巴黎舅舅》影評:我本是為了Stacy Martin的美色而來

我的巴黎舅舅影評

孩子的媽媽意外身亡,年輕的舅舅肩負起撫養重任,兩人相互扶持,幾經波折,共嚐生活的酸甜苦樂——同樣是舅舅與外甥女的故事,我本以為《我的巴黎舅舅》會是如「美國隊長」和「驚奇隊長」的那部《天才少女》一般的溫情輕喜劇,但顯然法國人沒有美國人的那份悠閒和熱情。

平靜如水的生活哲學和電影美學

法國導演米夏埃爾·艾斯並不是一位高產的導演,上一部作品還是2015年的《夏日感悟》,而去年《我的巴黎舅舅》在東京電影節大放異彩,包攬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之後,可能更多人會開始注意到這位低調的法國導演。

事實上,《我的巴黎舅舅》與《夏日感悟》一樣,本質上講述的都是一個痛失摯愛之後,生者如何走出漫長蝕人的痛苦、尋求解脫和新生的故事,但兩部電影的故事都平淡得讓人幾乎感覺不到死亡的沉重和濃烈,而更多的是生者的日常和情緒。

同樣的故事,尤其是如《我的巴黎舅舅》一般涉及到話題性極強的恐怖襲擊的故事,美國人可能會講得苦大仇深、痛苦不堪,最終主人公自強不息、走出困境,而《我的巴黎舅舅》和《夏日感悟》則都貫徹了導演的一種「去戲劇化」的敘事手法和「平淡中走出悲傷」的生活哲學

影片在死亡發生之後,主人公們沒有時間大肆痛哭,也沒有時間痛哭流涕,時間推著他們一步步向前走,日子看起來就像往常一樣,沒有什麼能讓我們停下活著的腳步。

只是在某些偶然的節點,深埋心底的痛苦情緒會化作淚水傾瀉而出,可能只是和朋友一起在球場看著幾個孩子踢球的時候,也可能只是昏沉的睡眠中莫名醒來後的不能自已。

導演向來無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設計精巧有力的曲折橋段,亦或是高明地渲染人物心底的情緒,他相信平凡的生活自有其波瀾,而時間足以見證一切治癒和成長,這是他的生活哲學,也是他的電影美學

無論是《我的巴黎舅舅》還是《夏日感悟》,都給人一種溫和輕鬆的極佳觀感,就像夏天的風一樣沁人心脾,即使講的是斑斕憂傷的故事,也能給人以溫情和堅定的輕快感,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貓王離場,治癒成長

我的巴黎舅舅的母親是一位英文教師,而法語世界長大的我的巴黎舅舅不懂得英文中「貓王已經離場」這句諺語含義,母親向她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用再等待盼望了,已經結束了」,我的巴黎舅舅輕描淡寫地笑道「我懂了,真有意思」,卻不想這句話竟是自己日後要從切膚之痛中參透的道理。

抹去了我的巴黎舅舅母親生命的那場恐襲,徹底改變了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命運。我的巴黎舅舅一夜之間變成了失去母親的「半孤兒」,大衛則不僅失去了親愛的姐姐,還要面對一個需要撫養的外甥女,而與美麗鄰居萊娜之間的愛情也一腳踩空了——萊娜也被這場恐襲波及,不僅身體受創,精神狀態也變得極度虛弱。

從醫院帶著姐姐的死訊離開的大衛,麻木如雕塑一般,等到他佯裝鎮定地想對我的巴黎舅舅盡量平和地說出實情,自己卻忍不住先聲淚俱下。

我的巴黎舅舅在得知母親的死訊之後,只是皺了皺眉說「我想走了」,大衛陪著她在河邊行走,看遊船上的人群,卻在走到公園門口被拒之門外後,忽而潸然淚下。

萊娜在傷癒出院的時候,還能慢條斯理地在病房裡用暫時可用的一支手臂配合著牙齒收拾行李,且很快也開始盡量投入到工作當中,但當街頭的頑童點響鞭炮的時候,經歷過恐襲的她如驚弓之鳥躲進了大衛的懷裡,半天回不過勁來。

很多時候,在面對死亡降臨的巨大痛苦和傷害時,我們的精神就是會陷入到這樣一種遲鈍的狀態中,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欺騙。

厄運並不能讓我當場就丟盔棄甲,痛哭流涕,但可能很長時間之後的一個莫名的情況下,我才會流下當時的淚水,這很真實,導演也抓到了這種真實。

萊娜選擇離開巴黎,避往故鄉,而大衛和我的巴黎舅舅,在親友的幫助下慢慢生活,慢慢療傷。

最終萊娜在與大衛重溫舊夢後送別了這位俊朗的的情人,而大衛則在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正式收養自己的外甥女,本還年輕的他決定肩負起這項重任。

而我的巴黎舅舅的解脫則是在溫網的賽場上,當看到自己支持的選手頻頻受挫、逐漸要與勝利錯肩時,我的巴黎舅舅脫口而出了媽媽教給自己的那句「貓王已經離場」,她泣不成聲,似乎在目送希望的遠離。

但賽場上的英雄從不放棄,竟然逐漸挽回頹勢,逆轉領先,我的巴黎舅舅驚喜地破涕為笑,那一刻也許她才終於明白,即使貓王已經離場,盛宴之後,生活依然不改步履不停的本來面目。

恐襲傷痕,坦率天真

當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片中我的巴黎舅舅母親身亡的恐襲無疑是在影射2015年震驚世界的「11·13巴黎恐怖襲擊事件」。

彼時爆炸和槍擊在巴黎市內此起彼伏,最終遇難人數達到了132人,300多人受傷,造成了20億歐元的財政損失,給巴黎市民帶來了巨大兒傷害,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導演作為土生土長的巴黎人,可能在15年的《夏日感悟》之後就開始構思《我的巴黎舅舅》這部作品了吧,經過這麼多年的取材和揣摩,才能夠將巴黎人在恐襲後的狀態表達得這麼淋漓盡致又不露聲色。

但對於恐襲,導演更多只是對於災難後同胞的人文關懷,對於敏感的種族和政治命題,導演都選擇了迴避。片中幾乎看不到被恐襲後的法國人有多少仇恨情緒,而短暫出現的穆斯林女人,也只是被街頭行人口頭為難了一下就一筆帶過了。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導演有些白左的鴕鳥心態,這也使得導演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政治視野略顯天真,但你又不得不承認影片表達出的那種坦率和真誠的胸懷,依然讓人觸動。讓電影回歸電影,這一點還是加分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93年出生的男演員文森特·拉科斯特已經三次提名凱撒獎,他的表演可謂平淡下盡顯波瀾,與導演平淡柔和的視聽語言相得益彰,幾乎讓我忘了本是為了斯塔西·馬汀的美色才決定看這部電影的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