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街角的書店》影評:當一個女人與全世界為敵(這仍是一部科賽特電影)

街角的書店影評

科賽特一貫溝通、孤獨的主題

電影根據英國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小說《街角的書店》改編。

電影對小說還原度非常高,同時,她也給這個英國小鎮創業故事加上了最科賽特的內容:對溝通主題的探索。

科賽特與佩內洛普的分野,或許從開街角的書店動機開始。

電影中的弗蘿倫絲開街角的書店源於對亡夫的追思。當弗蘿倫絲撫摸著老屋時,閃回了年輕時的她與愛人共同閱讀的片段。正如旁白裡說的,當弗蘿倫絲打開一本本書,她感受到亡夫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而原著中開街角的書店緣由簡單的多,不過是弗蘿倫絲覺得小鎮上應該有個街角的書店。而對於亡夫的描寫,也只提及是弗蘿倫絲年輕時的街角的書店搭檔,愛情部分沒有任何浪漫化處理。

小說中,弗蘿倫絲「身材矮小、精瘦結實」,而布朗迪希,短脖子、漆黑雙眼、穿著破舊不像樣。

而電影中,在兩位英國老牌演員的塑造下,弗蘿倫絲成了知性文藝的英式淑女,而布朗迪希則是優雅整潔的英國紳士。兩人迸發的微妙感情,如果沒有布朗迪希的意外,或許會成為這個凜冽海邊小鎮里達西-伊麗莎白式的愛情。

第一次交談在布朗迪希巨大卻鑽風的屋子裡,喪夫的與失妻的,在眼神與言語的進退試探中,兩個孤獨心靈鼓起勇氣,嘗試坦誠、溝通和接納。

第二次對話是在絕美卻海風刺骨的海邊,「被迫孤獨的」與「享受孤獨的」,英式紳士淑女的分寸和克制吹散在風中,布朗迪希主動施以援手、弗蘿倫絲向前靠近,是孤獨的人們在凜冽海邊的互相慰藉。

探索溝通的可能性、對人與人心理距離的試探,一直都是科賽特電影的主題。

在《言語的秘密生活》裡,掩映在沉默下的溝通、溝通中迸發又差點丟失的愛情,是對民族屠殺下悲劇個體溺水般生存的解救。

科賽特電影常以孤獨無比的人相遇,開始一段帶有悲情色彩的錯位愛情呈現這一主題,如《東京之聲的地圖》裡東亞女殺手與白人獵物,如《輓歌》裡風華正茂的女學生和年入古稀的老教師。


樸素但有力的女性力量

作為一名女導演,科賽特最常被人談及的就是其女性身份。這次的《街角的書店》相較於其前作,女性標籤更為明顯,從導演到原著作者,從主角到配角、「反派」,一水兒的女性。

影片抽掉了小說裡小芭蕾少女夢克里斯汀小升初考試的故事線。在當時的背景下,沒有升上中學就意味著只能去技校讀書。

最終,克里斯汀沒有升上初中,對於這點,克里斯汀的母親稱之為「死刑」。「量刑」如此之重,只是因為這意味著「她還有什麼機會碰到,並且同一位白領小伙子結婚呢?她沒辦法找到一個比勞工階層,甚至是無業階層更高的小夥子。」而這點,帶來更嚴重和長遠的後果是「她這一輩子都要自己晾曬衣服。」

也就是:芭蕾少女夢子攻讀高學歷是為了挑到學歷高的相親對象,不正與現在某些教育觀相對應麼。

科賽特抽掉了這條線索,並在結尾一片蕭索失意之中,以克里斯汀一場極具反叛色彩的大火燒掉老屋對小鎮進行了報復。

而且若干年後,一家明亮寬敞的現代街角的書店,正是由多年前那個不愛讀書的芭蕾少女夢克里斯汀開辦的。

由此,才昭示了弗蘿倫絲的勝利。

無論是對書籍的尊重、還是女性的勇氣,都伴隨了弗蘿倫絲留給克里斯汀的漆器托盤和那本《牙買加的颶風》傳承了下來。

小說裡沒考上中學就得自己曬衣服的小姑娘,終於在電影裡成為一名街角的書店店長。

在被問及做女導演有什麼不同時,科賽特曾回答:「要常於任何男性上千倍的進取、堅韌與堅定。」

對於弗蘿倫絲與所有人為敵的勇氣,書裡有這樣一段評論:

弗蘿倫絲的勇氣,和布朗迪希先生蔑視整個世界的勇氣不同,「終究只是一種生存下去的決心」。

無論是故事裡的弗蘿倫絲、克里斯汀,還是戲外的科賽特,女性力量,就是這麼樸素但強大吧。


映照西班牙乃至歐洲政治

可能會有國內觀眾會好奇,《街角的書店》憑什麼能包攬2018年戈雅獎(西班牙奧斯卡)12項提名,最終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大獎?

或許與加泰羅利亞獨立運動有關。

科賽特出生於巴塞羅那。巴塞羅那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區首府,加泰羅尼亞位於西班牙東北部,因為歷史、地理、語言差異、經濟差異等原因,加泰羅尼亞地區歷史上爆發過多次獨立運動,以求脫離西班牙獨立。

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10月末搞起了獨立公投,結果是:獨立失敗。

而《街角的書店》在西班牙的上映時間就是17年11月10日。

以加瑪特夫人為代表的保守、狹隘、排擠外來者、固步自封的小鎮人可對照到加泰羅尼亞獨立派,而弗蘿倫絲和布朗迪希則可看是對外部文化更為包容、與主流意見相左的非獨立派。科賽特表示,在巴塞羅那,非獨立派的文化人物幾乎邊緣,從來沒有出現在加泰羅尼亞的電視上,這無疑能與弗蘿倫絲的遭遇對標。

在電影上映後,住在巴塞羅那的科賽特也有了同樣的遭遇。科賽特出門時,時不時會被扔東西被辱罵。

而在故事發生地英國,有人將解讀對照到20世紀50年代的戰後英國階級、政黨鬥爭,也有人對應到脫歐派和留歐派的鬥爭。

無論哪種解讀都並非科賽特本意,不過,科賽特的確公開表示過反對加泰羅利亞獨立運動,她認為這種民族主義是過時的,也不認為獨立後的加泰羅尼亞能過得很好。

這的確是科賽特的國家觀。科賽特在許多國家工作過,交過不少外國男朋友,拍過的大部分片子都是英語片。甚至,她很早就與中國有過聯繫:10年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裡那個會吐泡泡一直說hola(你好)的小米寶寶就出自科賽特之手。


所有力量的來源:書籍

既然是一個與書籍有關的故事,免不了討論書籍。

儘管影片提到了很多書(大部分都是小說),如《董貝父子》、《純真年代》,最濃墨重彩的兩本書則是《洛麗塔》和《華氏451》。《華氏451》是街角的書店開張後送出的第一本書,也是弗蘿倫絲和布朗迪希故事的開始;而《洛麗塔》則是街角的書店第一次大規模進購的書,也促成了弗蘿倫絲和布朗迪希的第一次對話。

如果說《洛麗塔》的倫理愛情悲劇彰顯了弗蘿倫絲、布朗迪希與小鎮世俗抗爭的勇氣,那《華氏451》更在故事上與電影形成了互文。

《華氏451》虛構了一個禁書燒書的荒誕未來,一群愛書人把書背下來記在腦中來堅持真理保護書籍。科賽特拋棄了《街角的書店》原著中主角黯然離場的結局,反之借鑑了《華氏451》,以一場大火報復了小鎮的狹隘。華氏451,正是大火燃燒時的溫度。

多年後,當年的縱火者克里斯汀長大成人,開了一家街角的書店。老年克里斯汀的扮演者,同時也是旁白聲音的來源,朱莉·克里斯蒂,正是電影《華氏451》的主演。

如此強調《華氏451》是因為,這是對青少年科賽特影響最深的幾本書之一。

科賽特以一本少年時就印下深深烙印的小說完成她這一次對溝通問題、對女性力量問題的回答。

人與人如此不同,不同政見不同職業不同階層,活在同一個世界裡。

是什麼讓鰥寡孤獨跨越心靈的溝壑?

一個女人靠什麼與全世界為敵?

影片最後一幕,當老年克里斯汀關上街角的書店的燈,旁白裡說道:

在街角的書店,人永遠都不會感到孤單。


除了這本書,年少時代的西班牙也在科賽特身上留下了印記。

科賽特的父親是大獨裁者弗朗哥時期的一名共產主義者,參與過各種反對弗朗哥集會。當父親的朋友們因反對弗朗哥而被判死刑時,他會含著淚跟年少科賽特講述這些人的事蹟。

無論是一本具有反抗色彩的書,還是幾乎間接參與反抗政權,這些年少經歷深深影響到了科賽特。

所以,科賽特在大學時選了歷史專業;所以,科賽特才會有這般世界觀;所以,科賽特的作品總有有或無意的政治指涉;所以,科賽特能在一個男性為主的職業裡勇往直前。而科賽特對於溝通可能性的探索,也許源於童年時期對不同政見者溝通可能性的思考吧。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