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厭世媽咪日記》影評:這是年度最喪育兒片,也是最佳避孕宣傳片

厭世媽咪日記影評

作為二胎媽媽,深感時間不夠用。正在家休產假的我,每天作息基本如下:

7:00 起床(不管昨晚幾點睡,小七會準時morning call)

7:30-9:00 哄小寶睡、餵奶、換片、自己早餐

9:00-13:00 哄睡、餵奶、換片、幫小寶洗澡、自己午飯

13:00-15:00 哄睡(含自己)、餵奶、換片、洗pp

15:30-17:00 接小七放學以及出門前準備工作

17:30-20:00 哄睡、餵奶、換片、洗澡、自己晚餐、陪小七玩

20:00- 次日7:00 每一至三小時重複一次哄睡、餵奶、換片,小寶心情好的話可以陪小七會讀書、自己見縫插針睡會覺。

如此,日復日單曲循環。時間被切割成碎片。逛街吃飯?不存在的。看書追劇?得無數次按下暫停鍵。

若問我現在最渴望什麼,那必須是回到月子中心。把小七交給外婆和爸爸,把小寶交給護士姐姐,把自己交給深度睡眠。

這種每天與娃吃喝拉撒睡奮鬥的日子,相信每個媽媽都深有體會。電影《厭世媽咪日記》中的女主馬洛更是將這種「媽媽累」演繹到極致。看完電影的女觀眾可以分為兩撥:一是已育女性,會不住點頭表示是的是的,養娃就是這樣升級打怪的疲勞戰;一是未育女性,會發對自己發出靈魂拷問:我真的準備好成為一位母親了嗎?

這部被稱為美國年度最佳避孕宣傳廣告的影片,是如何做到自帶避孕效果?皆因導演設置了一個巧妙的反轉,讓觀眾在終場恍然大悟,隨即細思極恐,毛骨悚然。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影片中,馬洛約四十歲,有一個八歲的女兒、四歲被學校視為問題兒童的兒子、以及意外懷孕的三胎。故事圍繞三胎的到來展開。

馬洛的丈夫是個中層的公司職員,正值事業上升之際,醉心於為工作增值而頻頻出差。家庭經濟狀況一般。三個孩子完全交給馬洛照料。

馬洛在二胎時曾有產後抑鬱。為了避免再次發生相同問題,馬洛富裕的哥哥提出為她聘請一個夜間保姆。馬洛以不放心把孩子交給陌生人為由拒絕。

於是馬洛獨立撐起照料三孩的責任。影片通過餵奶、換紙尿褲、烹飪、開關燈等鏡頭的快速切換,反映了馬洛的疲憊不堪。

其中有兩個鏡頭讓我頗為觸動:馬洛穿著文胸裸露著腰身肥胖的贅肉,毫無食慾地坐在餐桌旁;馬洛雙乳吸著電動吸奶器,生無可戀地癱坐在椅子上。這兩個場景再熟悉不過。作為一個哺乳期的媽媽,有時吃飯是為了產奶,產奶是為了養娃。自己是什麼?馬洛說,「已經很久沒有人過問我的人生了」。

疲憊不堪的馬洛終於還是撥打了哥哥給的夜間保姆的電話。而保姆厭世媽咪日記的到來,確實拯救了馬洛。

厭世媽咪日記是個年輕活力、擁有纖細腰身的芭蕾少女夢,她風趣有耐心,與馬洛性情相投、一拍即合,成功說服馬洛將嬰兒交給她照顧。

馬洛終於可以在晚上睡個安穩覺。貼心的厭世媽咪日記不單照顧嬰兒,還額外幫忙打掃衛生、為調皮兒子烘培紙杯蛋糕、陪馬洛看午夜節目《應召男郎》,甚至替馬洛穿上制服取悅丈夫德魯。

在厭世媽咪日記的幫助下,馬洛如獲新生,她重新化妝、跑步、接受兒子性格缺陷的事實、夜出、喝酒。馬洛容光煥發,信心滿滿,對生活充滿激情。

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真的會有一個田螺姑娘厭世媽咪日記來拯救疲憊生活中的媽媽嗎?

答案是沒有。

現實中沒有出現過厭世媽咪日記。厭世媽咪日記是馬洛精神分裂的產物。

也就是說,厭世媽咪日記是馬洛的另一個人格。厭世媽咪日記在夜間做的照顧嬰兒、打掃衛生、烘培蛋糕、取悅丈夫,其實全是馬洛本身在做。這一切在馬洛睡眠嚴重不足導致車禍送至醫院,才揭開謎底。

然而導演從未試圖掩飾厭世媽咪日記是分裂人格的事實。如,影片中只有馬洛和小嬰兒見過厭世媽咪日記;馬洛夢見兒子有兩個分身;厭世媽咪日記化了妝,馬洛沒有,女兒卻問媽媽為什麼開始化妝了;厭世媽咪日記和馬洛的愛好高度重合,連曾經住的地址都一樣,也都有個吵架的室友;厭世媽咪日記穿制服誘惑德魯,德魯卻在馬洛面前接受了她;馬洛未婚前的姓氏就是厭世媽咪日記等等。

因此,最後才發現馬洛精神分裂的不是觀眾,而是丈夫德魯。

德魯代表一大批典型的丈夫及爸爸:努力上班卻掙得不多、愛妻子卻只是口頭說說、參與育兒卻只是偶爾抱抱。按馬洛的說法,德魯在家時會和她一起做午飯,一起吃飯,隨後就上樓戴上耳機玩遊戲,然後昏睡過去。完全不知樓下發生什麼事。

所以當馬洛跟他說樓下來了夜間保姆,他就信以為真,儘管他從未見過那個保姆。

當馬洛外出發生車禍入院,他還跟醫生抱怨「不知她為什麼會出去,因為那樣就沒有人照顧孩子了」。醫生反問「你不是在家嗎?」他啞口無言。

德魯之類的男人,稱不上惡,他確也沒有做出軌家暴等直接傷害家庭的行為。但絕也稱不上善,馬洛的人格分裂,正是因為在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才靠自我虛擬分裂而滿足。假如德魯能夠及時關懷幫助馬洛,又何至於此。

厭世媽咪日記是馬洛的人格分裂,讓觀眾心有戚戚然。像《24個比利》中的比利,為了保護主人格,不斷分裂出擁有各種技能的次人格,如懂格鬥的、能談判的、會逃脫的、專門承受痛苦的,各有所長。馬洛當下最急切的需求是有人幫忙她照顧孩子,所以厭世媽咪日記來了。下次馬洛需要一個幫忙應對孩子功課的,可能又會裂變出一個麻省理工高材生麗莎來。

影片中,厭世媽咪日記和馬洛談論了一艘船不斷更換木板,直至全部木板都更換掉,還是不是原來的船。馬洛答不是。這裡也暗示著,其實馬洛不希望主人格被次人格替代。所以厭世媽咪日記和馬洛說再見,也意味著次人格會被暫時隱藏。這是向好的轉變,但不穩定。比利在受到刺激後,一度融合的人格再次分裂。

生活不是一個節點,而是一段長距離的旅程。

(馬洛的飾演者是身材火辣的查理茲·塞隆,為了演繹這個角色,刻意增肥46斤。)

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思索,這部電影主要想要表達什麼呢?

育兒不易?不對,這是眾所周知的淺層次。

夫妻關係?不完全,儘管看似德魯的忽視導致馬洛走向分裂。

自我和解?是的,這是重要的因素。影片裡,馬洛需要從兩個層面自我和解。

回首開頭,馬洛為什麼拒絕哥哥安排的夜間保姆?除了經濟原因,她還顧及德魯的面子(德魯一直認為哥哥不喜歡他)。另外,她一直企圖飾演完美媽媽,她不放心將孩子交給陌生人,又在照顧三個孩子時顯得力不從心。馬洛需要和理想中的完美媽媽和解。

另一方面,是和曾經滿懷夢想的自己和解。厭世媽咪日記問馬洛有什麼夢想。馬洛搖頭:「如果我有什麼願望沒有實現,我可以去做,但實際上只能坐在這裡自怨自哀。」她的現狀是空虛的。

馬洛並非生來空虛。她讀過大學,是一家公司的HR,和朋友合租逐夢曼哈頓。二十來歲的她肯定也夢想過磅礴的未來,只是沒料到三四十歲囿於廚房和孩子屎尿屁。她選擇了平凡,卻仍未和平凡的自己和解。

事實上,隨著厭世媽咪日記的隱退,馬洛已然做到上述兩層面的自我和解。

厭世媽咪日記的話也是她自我尋求得來的答案:「你有一張溫暖的床,有三個可愛的孩子,有嘎吱作響的樓梯,有洗澡時留著全世界最小水的水龍頭,這就是家。你覺得無聊的一切正是你實現的人生。」

她的人生夢想,就是創造這個平凡的家。

影片最後,德魯主動參與孩子的遊戲、主動站在馬洛身邊一起做家務。

我將其視為烏托邦式美好結局。

對馬洛而言,這是求仁得仁。已比影片外的多數現實美好得多。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