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他們選擇的是死亡而不是婚床——形而上的愛情

沒有煙硝的愛情影評

認為性慾(sexuality)與愛慾(eroti-cism)①,即性衝動(sexual impulse)與愛情(love),兩者在本質上完全是一回事,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後者(愛慾, 愛情)是對前者(性慾,性衝動)的修飾、淨化、高尚化和昇華。但是,所有的醫生事實上都贊成這個觀點,連康德和叔本華這樣的人也這樣認為。在闡明兩者之間的這種巨大差異以前,我應當先談談我對康德和叔本華的看法。

康德的見解沒有多少分量,因為他對作為性衝動的愛的了解一定是少而又少,很可能比其他任何男人了解的都少。他幾乎沒有產生過愛慾,甚至從未產生過要去旅行之類的欲望。②〔從性的慾望聯想到旅行的慾望,這或許會讓讀者感到驚異。這種聯想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我進一步闡述我的愛欲理論時,這種聯繫會顯得更加明顯。像空間一樣,時間也被人們設想為無限的。人懷著對自由的渴望,試圖依靠自由意志的力量所激發的努力,去超越自身的侷限,因而渴望著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 旅行的慾望其實就是這種不安分心理的表現,就是精神對其羈絆的根本性煩躁的表現。但是,不朽並不等於被延長了的時間,而是對時間的否定;同樣,無論一個人流浪多遠,他雖然可以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卻依然無法取消空間。因此,他超越空間的努力就註定總是以英勇的失敗而告終。我將在後文裡表明:他的性愛同樣是一種顯著的失敗。——作者原注」康德代表的那種類型過於高潔,過於純粹,因此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見解就沒有權威性。他惟一的激情就是形而上學。

叔本華幾乎不知道什麼是愛欲的更高級形式。他的性慾是粗糙混亂的。有一個事實可以表明這一點:叔本華的面容上很少表現出仁慈,卻表現出大量的殘忍性(這種狀況必定使他非常悲哀,而一個對自己感到十分悲哀的人,是不會表現出道德上的同情心的。最富於同情心的人,是那些絲毫不具備自我憐憫的人, 例如康德和尼采)。

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惟有最富於同情心的人才能產生強烈的激情。那種「對一切都不感興趣的人」是無法產生愛情的。這並不意味著這種人生性殘忍。恰恰相反,他們可能處在非常高的道德水平上,卻不知道他們的鄰人在想什麼、做什麼,並且只能意識到與女人的性關係,而意識不到與女人的其他關係,叔本華就是如此。叔本華對性衝動的了解再清楚不過,卻從來沒有產生過愛情。若不是如此,他的名著《性愛的形而上學》(The Metaphys-ics of Sexual Love)就無法理解了,而其中最重要的見解就是:一切愛情的無意識目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製造下一代」。

我希望我能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誠然,世界上從不存在完全沒有性慾的愛情。無論一個人的地位有多高,他都是一個有感覺的動物。與此截然相反的觀點則堅決認為:這樣的愛情 (它並不涉及愛情的審美原理)與一些迫使雙方走向性結合的要素是根本對立的。事實上,這些要素往往會否定愛情。愛情與慾望是兩種互不相似、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狀態。一個人陷人了真正的愛情時,與戀愛對象肉體結合的念頭是無法想像的。這是因為,任何不包含絲毫畏懼的希望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希望與畏懼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原則。性衝動與愛情的關係就是如此。一個男人的愛慾越多,他的性慾給他造成的麻煩就越少;一個男人的愛欲越少,他的性慾給他造成的麻煩就越多。

不存在完全不包含慾望的愛慕,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那就沒有理由認為這兩者應當是相同的,因為優秀的人也有可能達到這兩者的最高階段。一個男人若說他愛一個他渴望得到的女人,他不是在撒謊就是從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性衝動與愛情迥然不同。正因為如此,婚後談論愛情才大多都是在說假話。

以下的事實可以說明一些人的觀點是多麼愚蠢,他們用無意識的冷嘲態度,堅持認為性衝動就是愛情。性吸引力會隨著肉體距離的接近而增加;愛情卻是當被愛者不在眼前時最強烈。要維持愛情,雙方便需要分開,需要彼此保持一定距離。事實上,只憑與被愛者偶然的、不經意的肉體接觸,就能獲得走遍世界都無法獲得的東西,就能做到時間所無法完成的事情;而在這種接觸中,性衝動一旦被喚醒,那就足以立即殺死愛情。因此,對分辨能力更高的偉人來說,能激起性慾的姑娘,與能喚起愛情、卻絕不會激起性慾的姑娘,這兩類女人的臉部、體型和氣質總是彼此截然不同;她們是兩類不相同的生靈。

還有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①,精神病學的教授們對它很不以為然。但我寧可說,世上只有「柏拉圖式的」 愛情,因為其他一切所謂「愛情」全都屬於感覺的王國。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對彼阿特麗絲②的愛,是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而那個巴比倫女人③卻是性慾的象徵。

我們必須擴展康德所闡述的超驗的愛情理念,才能相信它們是正確的。這是因為,純粹的精神戀愛,即柏拉圖式的愛或者布魯諾式的愛①(它們絕對不包含慾望)不是別的,而只是一種超經驗的概念;它作為概念的意義不會受到損害,因為這樣的愛從來就沒有被真正地實現過。

這也是《坦豪瑟》②提出的問題。我們會想到坦豪瑟、佛夫倫、維納斯和聖母瑪利亞。③特里斯坦和依索爾德④這對戀人一勞永逸地彼此找到了對方——他們選擇的是死亡而不是婚床。這絕對是一個證據,它表明人類當中還存在著一種更高級的、大概是形而上的愛情,正像喬爾丹諾?布魯諾的殉難所體現的愛那樣。

————本文節選自奧托.魏寧格的著作《性與性格》中愛欲與審美一篇中的部份內容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