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失控少年兵團》影評:一部具有多重解讀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失控少年兵團影評

【柏林電影節觀影】這算是在本屆電影節上看到最驚喜的一部作品。印象中看過的哥倫比亞電影不多,無外乎就是人跡罕至的荒漠或叢林背景,還有就是充滿異域色彩的民俗儀式。當然這些元素都能在本片裡找到,但並非意味這是一部用第三世界影像奇觀做噱頭來討好西方觀眾的「藝術電影」;相反,它卻是一部具有多重解讀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與世隔絕的青少年游擊隊,他們在一名侏儒教官的嚴格指導下學會了格鬥技術和武器使用,教官離去之後,給他們留下任務要照管好一頭母牛,以及一個說英語的女人質。這一段情節在充斥古怪儀式與山巒環境裡推進,而母牛被射殺後,情節開始進入瘋狂而難以預測的走向。

從模糊不清的時間背景來看(儘管高潮段落有一句交待女人質身份的台詞點出來),影片似乎是在刻畫一場正邪難分的戰爭。青少年游擊隊綁架了女工程師,而游擊隊領導自殺後,接任者獨攬大權、肆意妄為,這個無政府的小團體就此陷入分裂狀態;其中一名厭倦了暴力、不想服從的成員出逃到森林裡一戶人家,原本以為藉此遠離紛爭,卻繼續遭遇其他成員追殺,最終上演一場九死一生的頑強對抗,逃出生天後回歸現代文明社會。這一系列糾纏不清的、敵我難辨的混亂狀況描寫似乎就是過去數十年間哥倫比亞內戰的縮影,而映後導演現場的解說也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導演表達的重點並不完全為了讓觀眾觀看哥倫比亞內戰的混亂史,因為他模糊時空的處理手法獨具匠心,給影片帶來極其神秘的氣息,很難讓人猜想到是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而不見敵人的戰爭,霧氣騰騰的山巒,危機四伏的森林,更給影片營造出豐富解讀的可能性。

這群與世隔絕的青少年在習武和接受紀律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緊密互助、類似家庭的組織,每人分工明確,誰負責看管母牛,人質逃走了誰負責找回來,都有涇渭分明的界定。而當意外發生後,先是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很快便由一個專橫霸道的成員掌權,卻也因其殘忍暴力的手段而種下禍根,導致成員的厭倦和出逃。從這個層面來看影片似乎在影射獨裁專政國家從形成到興盛,再因領導者暴政而產生群眾不滿而分崩離析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導致「家庭」產生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因素有兩個:青春期的反叛心理與外來者的影響。這群青少年看上去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涉世未深的特點都寫在臉上和性格裡。教官訓導的過程中給他們灌輸了嚴格律己和順從指揮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種下了對權威和秩序的反抗心理。教官離去後,他們對愛情和慾望的壓抑逐漸得以釋放,不斷引發出無節制的暴力和無序狀態。之後殺害教官以及跟外界斷絕聯繫的描寫,也印證了青少年反抗權威的天然屬性。劇本將青少年安置在這個特殊的故事背景裡,有極其耐人尋味的效果。

這種處理手法與經典作品《蠅王》有著深深的淵源。同樣是天真無知的青少年,逐漸退化成動物般的野蠻人和暴力狂,顯露出人性中的陰暗和獸性,一如片名「失控少年兵團」所具有的雙重指涉意義。然而,有別於《蠅王》及其後類似主題的影片,如去年法國片《野小子們》,本片並沒有侷限在一個固定的環境裡講述人性演變,而是用變化的空間來展現人性退化的過程,這算是導演又一個匠心獨到之舉。青少年心理及行為的變化與身處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種暗含寓意的對應關係,從霧氣繚繞的高山到危機四伏的叢林,他們從孤立無助、彼此團結的嚴密組織,轉變為迷失方向、遠離文明的「失控少年兵團」。

導演令這個脫胎於經典敘事的模式更複雜化的是加入外來者視角,即女人質這個重要的角色。起初這名女人質跟他們相處不算太差,甚至有可能充當組織裡「母親」的角色。在她眼中他們都只是小孩,做出的荒唐事並非真正所想。然而,作為大人,她明顯懂得更多,語言和應對危機的能力,以及戒備心理都要優勝於這群娃娃兵。她成功脫逃一次後被抓回,之後再利用看管女孩的同情心和天真本性而重獲自由的情節,展現出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間的鮮明對比。劇本對她的刻畫以及女演員都精彩演繹出人性中黑暗而複雜的一面。

影片的影像風格令人難忘,攝影機的運動和場面調度與扣人心弦的劇本保持著精準的契合度,從高山到叢林到激流險灘,無不彰顯出創作者的用心設計。不過最為突出的還要數音效和配樂。曾為《皮囊之下》做配樂的Mica Levi此次依然炮製出聳動而震撼的效果,畫面上不時浮現模擬打雷的鼓聲,渲染出詭異而逼迫的氣氛感,暗示情節朝著難以捉摸的方向發展,與劇本中所刻畫的人性如出一轍。

首發於電影公眾號電影觸覺CineTouch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