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離經叛愛》影評:硬幣的兩面(We're disobedient to the novel——Rachel Weisz)

離經叛愛影評

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故事都是以角色驅使著。這是我最愛的敘事方法,角色不再是為劇情服務,他/她們是劇情的主導推動者。導演Sebastián Lelio前兩部作品亦是如此,有人會說劇情的缺失是他的死穴,但對我這種更願意和角色一起體驗電影的人來說,Lelio是塊寶。

《離經叛愛》的背景設定,很容易拍成一部——說好聽是經典,實際是老舊俗套——的故事,這沒什麼不好,我也愛這樣的電影,去年的《水形物語》便是這樣一個換了傳統主角的簡單童話故事,這不妨礙我愛它。但《離經叛愛》的切入點卻不一樣,劇情上的戲劇衝突被淡化,該發生的事直截了當的發生,處處避免著以為馬上會到來的抓馬。在這裡,宗教不是敵人,男人不是壞蛋,甚至連告發戲都毫無作用。因為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角色上,他/她們的感受、心境、掙扎、矛盾——每個場景,每句台詞,都在刻畫著三位真實、複雜、矛盾、立體的角色。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感受她/他們。

電影關於愛、自由、身份認同、反抗、服從,選擇、家——它們融合在三個角色中,串通在同一個故事裡。她/他們所掙扎對抗的,是自己的內心。三段旅程,三個不完美的人,三段成長。這是電影很巧妙的地方,你幾乎能感受到三個人在能量上的轉換,從Ronit開始,Dovid結束,核心是Esti。她/他們彼此作用於對方,最重要的是,Ronit與Esti,像二重奏般,譜寫完整的奏章。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to love.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to be brave.

想用這句話來代表Ronit與Esti之間的聯繫。

Ronit與Esti,兩個不完整的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像是硬幣的兩面卻又緊密連為一體,因為彼此,完整了自己。她們的命運似乎冥冥中注定會發生,如果當初離開的是Esti,那嫁給Dovid的或許就是Ronit;如果離開的是Esti……那在Hendon等待著的,或許就是Ronit。愛情裡,她們沒有別的人,她們是彼此The One。

電影的前半段,屬於Ronit的旅程。Esti在Ronit的故事裡,是更主導的存在。

Ronit Krushka,離開家鄉Hendon後把名字改成了Ronnie Curits。她說這是她的Professional Name,但誰又知道在紐約還有其他人知道其實她姓Krushka嗎。Ronit就是這麼一個跟自己的根、文化、所愛的人們、整個過去隔絕的人。現在時隔數年,因為一場葬禮再次回到Hendon這個將她流放、遺忘的地方——本地報紙的悼唁裡赫然寫著「偉大的拉比膝下無子女」,父親的遺囑裡甚至沒提及她的名字,感覺她唯一存在的地方只有別人的閒言閒語裡,還有Esti。而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Ronit,內心所需求的,卻是重新擁抱這一切——想讓世人知道她是他父親的孩子、想讓已世的父親知道她愛他,想讓她愛的人知道她愛她。

(不知道算不算是個彩蛋。Ronit給自己挑了Curtis這個姓,與Joy Divison自殺的主唱Ian Curtis同姓。Ronnie Curtis,光從名字就充滿著離經叛道的味道)

電影裡的Ronit被Rachel Weisz詮釋得可愛又令人心碎,你能看見她小心翼翼的不去冒犯這群正統派猶太人,卻又處處在破壞規矩;也能看到她被觸及底線後爭論著女性刻板守舊的職責,反差感碰撞出不少笑點。實話說這個如刺蝟般充滿著不削與叛逆的Ronit看得蠻享受且有絲絲快感,而且每次Ronit做/說出什麼出格得事/話,鏡頭都移到Esti一臉寵溺的笑,看著Ronit好像在說,是的,這還是我的那個Ronit。

通過Esti,我們也才見到Ronit的另一面,一個破碎、柔弱、需要歸屬、需要被愛、被認同以及表達愛的人。

是的,回來的目的是為了緬懷父親。但在這片不屬於她的地方,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緬懷,或是如何告訴一個死人,她愛他,請原諒她。Ronit帶上面具,讓自己看上去更堅強,卻從Esti進入眼簾的那刻起, 亂了手腳。

Esti對Ronit來說,可以比作是家的存在。Ronit得知父親遺囑中把房子捐給教會,戴著正統猶太已婚婦女都會戴的假髮走上街,Esti默默尾隨著她。(兩個背影,一段路程,想到的是Esti在沒有Ronit這些年裡,或許也曾看見與Ronit相似的背影,她默默跟在後面,不忍把夢叫醒。) 但現在Ronit回來了,Esti叫住前面的人,詢問假髮。當我以為這又是一個可愛幽默的時刻,Ronit卻再次流露出我們在影片開頭看到她應對父親死訊時,一臉迷茫的表情。

這時候我也才get她不是在賣可愛,她只是想Fit in,想重新感受下做個正統猶太人是什麼滋味。Ronit的情緒持續低落,那種無奈、委屈、難過又生氣的樣子,被詮釋得處處到點。她不知道這個地方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所有的事都在與她作對,甚至是老房子的門。《Lovesong》響起的時候,Esti跟著旋律哼唱,用盡全力享受著和她等了那麼久的人獨處的時光;Ronit這一刻卻是那麼破碎。眼前所愛的人,是他人妻子;父親臨終病床的日子,毫不知情;從小長大的房子,不屬於自己;父親的遺囑與這片長大的土地上,沒有自己的痕跡。這一刻的Ronit真的好弱小,真的好想給她一個擁抱....... 「Esti,你覺得我該提前離開嗎?」 一分鐘前還毅然決然說要改機票離開的Ronit,又猶豫起這個曾改變她人生的問題。留下來的意義是什麼?我真的不知道,但她還是猶豫了,對著眼前這個人,或許只能問眼前這個人—Esti,是發小,是朋友,是愛人,是家的聯繫。

Esti走到Ronit的跟前,親吻她或許冰涼的手、把手放在她的胸前,是的,這是個心在跳動的活生生的Ronit,Ronit真的回來了。一個在胸口的觸摸,打開了Ronit塵封心。Esti抱住Ronit,像是把整個生命都放在Ronit身上「No.......」, 「No,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leave at all." 我無法衡量Ronit有多需要這句話、這個擁抱,Esti像是膠水把這個破碎的孩子拼湊好。對Ronit,她找回了家的聯繫,找回了她以為丟失掉了的愛。她對Esti說:"Thank you, Thank you.」。

舊愛在老房子裡重新點燃,更準確的,Esti,讓這段舊愛重新燃燒。她們似乎又回到了小時候,親近自在的聊天,重溫著屬於她們的老地方。樹底下,是Esti主動親吻Ronit,還是樹底下,Esti主動牽著Ronit的手;從白天到天黑,最後走在羽毛球場上,Ronit的正面,Esti的背影。現在Ronit,真是太美了,她倒著往後走,因為眼睛一刻離不開Esti。醉在愛中,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吧。然後她靠著柵欄,等著Esti來親她。

------------------------------- ------------------------------- ------------------------------- -------------------------------

Esti帶上帽子匆忙逃離,電影開始了她的旅程。Ronit在Esti的故事裡,是主導,也是旁觀者。

Esti Kuperman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安靜(話語+形體),守規矩,做著一個已婚猶太婦女該做的事——買菜做飯洗碗招待客人,每週五晚的嗯.............= = 其實看書的時候很多次想朝她大吼為啥要這麼安於現狀啊喂!後來才明白,她是一個有很強inner strength/credit的人。在她為上帝放棄表達真正自己的表面下,有她的一整個小世界,裝著的是Ronit與工作。所以於我,與其說Esti是宗教的犧牲品,不如說是愛的信徒——想象Ronit在紐約的房間,算著時差甚麼時候Ronit醒著,什麼時候Ronit睡了。電影裡有一段Esti說Ronit離開後她病了,Ronit:"What sort of ill?" Esti:"In my head." 理一下,Ronit離開,她病了,所以和Dovid結婚了。這樣一個決定,從最初就不是理智的。

對Esti來說,Ronit即是愛的存在,愛Ronit是最簡單自然的一件事,是她勇氣的來源。現在Ronit回來了,也重新給了她勇氣去disobey。

從校長辦公室出來的Esti,氣沖沖的責怪自己像小孩一樣,她想要停止,卻又無法讓Ronit離開。Ronit用手整理她額頭凌亂的劉海。一個細小的動作,將矛盾化解,將Esti慌亂的心重新平靜。Ronit帶她離開Hendon,地鐵上深情看著她,馬路上主動牽著她的手,突如其來的,將她壁咚在巷子裡親吻她。Ronit在為Esti展示她可以擁有的生活,只需要幾站路的距離,就可以自由的與喜歡的人手牽手。Esti讓Ronit引領她,臉上帶著些許克制與慌張,直到酒店房間門打開的一剎那,所有的壓抑與慾望隨之釋放,我們也才看到一個真正的Esti,狂野、幽默、自在、深情。事後,Esti講述她對Ronit的感情,Ronit拿出相機為她拍照,這是Ronit對愛的表達。Ronit鏡頭裡的Esti,是她最美的時候。

在書裡大概排第二操蛋的場景,Ronit告訴Esti她要離開

Esti: 「Leaving again, Ronit? Why is it, do you think, that you’re always leaving or planning to leave?」

Ronit:「Why is it that you never ask me to stay?」

Sometimes I think that if she’d asked me, even once, to stay, I would have stayed forever. The Rabbis teach that we each hold worlds within us. Maybe both these things are true. But she never asked. And so I had to leave.

因為她從來沒問,所以我必須離開。wtf is that?!!!!!!!! (BTW,第一操蛋的是Esti愛了Ronit一輩子,在最後move on,不愛了,選擇留在Hendon和Dovid一起,即使她喜歡的是女孩子。)

但在電影裡,她們當初分開是被Ronit的爸爸發現。這一回,Esti一次次讓Ronit留下,Ronit也一次次為Esti留下。這大概是我最欣慰的地方,那個我熟悉的書裡的Esti只在影片開頭出現,現在有Ronit在旁邊的Esti更加的有血有肉,彷彿內心的小宇宙一直在蓄勢只等著爆發。她會在別人評論Ronit改姓氏的時候替Ronit說話,被Dovid對峙真相時,幾乎毫不猶豫回答「I kissed Ronit」。在Esti以為Ronit離開後,她半夜又去到酒店,似乎是去尋找Ronit的痕跡,去找回點Ronit的勇氣。再次見到Dovid,她是那麼的堅定與理智,「請讓我自由,我沒有選擇,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Esti內心很強大的一點,她當然知道自己喜歡女孩子,留在Hendon嫁給Dovid,是她的選擇。Ronit的回歸,不一定是她追尋自由的所有動力,卻是她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不可缺少的勇氣來源。這讓她的離經叛愛,更加的有價值。那她還是個虔誠的猶太教嗎,我覺得是的,用小說裡Esti說過的一句話:if God wishes to punish me, so be it; that is His right. But it is my right to disobey.

------------------------------- ------------------------------- ------------------------------- -------------------------------

We're disobedient to the novel——Rachel Weisz

這是在之後的採訪中看到的一句話,真的是很喜歡了,因為這部電影修補了我對小說所有的控訴,修補了小說裡最bother我疑問:Ronit對Esti到底是啥感情? 所以這裡值得一大段來說電影裡Ronit對Esti的愛。

去年在推上問小說作者這個問題,她回答:I don't think Ronit knows whether she loves Esti or not.

你寫了段愛情故事然後沒有交代主角的感情,真的很傷害讀者。

但在電影裡,我沒有片刻懷疑過Ronit對Esti的愛。像上文所提到的,Ronit是個封閉缺愛的角色。Hendon與父親將她流放,她只能將這一切塵封起來,才能停止受傷害,停止對家的感情。在紐約看似自由、快樂的Ronit,重來沒有真正的自由快樂過。

能走進她內心的,只有Esti,沒有其它人了。

得知嫁給Dovid的女孩子是Esti,她手抖著拿著煙。老房子被Esti告白,她從疑惑到熱情的親吻她。意識到這是不對的,她推開她說對不起,卻在下樓後又情不自禁的再次親上去。第二天,她為Esti留了下來,乖乖在學校門口等著她下課。Esti說:「我們不能這樣下去」,她回復:「那我明天就走」,Esti說:「我不想你走」。於是,她牽著她的手,帶Esti逃離Hendon。

Ronit對Esti的愛,一點不少。「為什麼你不離開,Esti?為什麼不跟我去紐約?」這句話可以用作當年,也可以用作現在。Esti問她:「離開對你來說就那麼容易,是嗎?」 她低下頭,「不,一點不。」 一句話,道出了Ronit所有的苦。

離開,更正確的問法是,為什麼不離開。Hendon是她所有疤痕的來源,在紐約不意味著傷痕會愈合,卻能忘記傷痕的疼。她開著玩笑說留在Hendon不如自殺。

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她為了Esti,一次又一次的留下。她愛Esti,這個理由足夠了。

「Ronit is bisexual or she’s gay for Esti. She loves Esti. It transcends definition. Esti is the love of her life and she happens to be a woman.」

Rachel Weisz在一個採訪中如是說道。Esti是Ronit的一生所愛,這樣的愛打破了界定。Ronit的性取向標籤在這裡無足輕重,因為Love is Love,她愛Esti,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

親愛的Rachel女士,你不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一句宣言。Ronit的愛不存在在小說中,電影裡的表達也內斂且細微,因為Ronit從來不是能輕易表達愛的人。

在Esti和Dovid週五例行完公事後的第二個鏡頭,她高調穿著皮裙+絲襪下樓。是她在昨晚聽到了什麼嗎?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看到的是,隨後的禱告中,她的眼睛直勾勾的望著Esti,眼神裡全是憐憫。她在Esti和Dovid吵架對峙的時候,就坐在房間外的階梯上,所有的內容,她都靜靜聽著。「我覺得你應該離開他」,她隨後對Esti說,語氣裡有難過卻又堅定直白。她在Esti請求Dovid還她自由時,試圖勸說Dovid,話沒說完卻被Dovid打斷:「別來插手」。 是啊,這是人家的家事,她不過是個外人。但她收穫的是Esti那句:「你回來了。」

當我想到Ronit,最難忘的是她的那雙眼睛。從開頭在工作時的熱情與專注,到酒吧裡、廁所隔間、溜冰場上茫然與憂傷,到每一次充滿無限溫柔、憐愛、渴望的眼神看著Esti。在這些之外,時常還種距離感。某種程度上說,Ronit在Hendon確實也是這樣的存在,只是個旁觀者,局外人,無法融入,也無法離開。直白的說,很多時候,就是沒用——無法去聯繫一個死去的人,無法將自由給她一生所愛的人。她在Hendon,只是引來麻煩,然後站在那裡,無能為力的,看著Esti與Dovid各自掙扎。當Ronit在機場候機的時候,電影似乎穿越回到過去,悲劇歷史就要重演。Ronit在機場椅子上睡了一晚,拿著行李,回去找Esti了。她的離經叛愛是留下,多麼的普通,卻又艱難。

------------------------------- ------------------------------- ------------------------------- -------------------------------

電影的最後,是Dovid的秀。

Dovid在電影裡,是Ronit的朋友,Esti的丈夫,同時也是宗教的象徵、父輩的象徵。而《離經叛愛》區別於其它傳統劇情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於Dovid這個角色。他是善良的,並且性格裡散發著一種女性的陰柔感。

Ronit回來後,他邀請她住在家裡,在別人指手畫腳時,他站在Ronit這一邊,他和Ronit也是有感情的。但隨著Ronit的回歸,Dovid也察覺到Esti的變化。在浴室慌忙的Esti,房間裡突然湊來親他的Esti,拒絕周五歷事的Esti。那種努力隱藏,假裝一切都沒事的狀態被Nivola詮釋得特別到位。他所有的舉動,只是出於想對Esti好,因為他看到了當初Ronit離開後Esti是如何「病倒」,所以在知道真相後他對Esti說的是:「Do you want to get hurt again?」 。

而對宗教,電影傳達了宗教是個學習的過程,我們看到Dovid和學生們討論《舊約全書》或者Ronit說父親以前總是呆在書房讀《舊約全書》然後看書評然後看下一本書評。不同的基督教派別有不同版本的上帝,不同的人對教義也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當我們隨著Dovid的視角來到教堂,看到他對信仰的質疑,對去愛一個不能夠愛自己的人的悲哀,對Esti與Ronit無法自由的愛彼此,對Esti無法自由的做自己,對Ronit無法在父親的歷史裡留下自己的痕跡,所有的鋪墊,都引領到這一刻。心,跟Dovid懸在一起,他談到老拉比最後的講話,關於天使與惡魔,他們沒有選擇。而行走與天使與惡魔之間的人類,我們被賦予了選擇的自由。「你(們)自由了」 ,Dovid順理成章的說出這句話,沒有意外沒有驚喜,卻讓我如負釋重。這時候的Dovid,也不僅僅只是個男人的意義。他是朋友、丈夫、宗教、父親。這時候的Dovid,成為了更接近上帝的人。

------------------------------- ------------------------------- ------------------------------- -------------------------------

一個採訪裡,編劇兼導演Sebastián Lelio講到他為三個人寫了三個結局,即使這樣會製造出一點毛病,但有著這樣三個好角色的電影,是抑制不住不這樣做的。看,Lelio就是這麼個以角色為中心的導演,如果你碰巧也愛她/他們,那真的覺得被Lelio照顧到了。

Dovid的結局,是在教堂外與Ronit、Esti相擁。Dovid對她們的愛,不再單純的被「男女不可觸摸」這樣的規矩所局限,他也自由了。

Esti與Ronit的結局,是去追逐愛的人,以及不再是逃亡的離開。OST裡,這段音樂名叫「For Love」。這一次Ronit的離開,是我能想到最好、最輕鬆、最沒有遺憾的方式離開。Esti穿著睡衣跑出門追Ronit,Ronit捧著她的臉,眼裡都是淚水,這是她在影片中第一次流下眼淚。她對Esti說:「You're brave, and beautiful, I love you.」 每次想到這個浪漫又悲傷的結局都會讓我情緒化,因為無論是Esti為自己的愛爭取,還是Ronit說出我愛你,對她們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Ronit說:「你會告訴我你以後去哪的,對吧」,Esti點點頭。

對Ronit,她帶走了母親的燭台,在父親的墓地上為他拍下了「肖像照」。拍照,是Ronit的方式表達愛。她來Hendon最初的目的是緬懷父親,現在她也用她獨特的方式,做到了。

電影結局了,她/他們的生活還沒有。三個人的未來都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我覺得和電影一樣,這也是一個充滿善意的結局,他/她們的未來取決於觀眾。我想象的,是她們以後有個大HE。這麼多年的分離,她們都還是瘋狂的為對方著迷。現在終於能自由的相愛,還有什麼理由能讓她們分開。我希望她們將來一起在某個地方養孩子,就在Hendon或者Hendon旁邊吧,我不認為Esti會拋棄她所愛的這片土地,如果她離開,不就變成Ronit的後果。在這裡,一起做一對「叛逆」的couple,震撼這個社區。Dovid也經常來探訪,三個人又像是小時候。

------------------------------- ------------------------------- ------------------------------- -------------------------------

關於那場著名的床單、口水戲

Ronit與Esti,是兩個對女性之愛、對彼此的身體都不陌生的舊時愛人。這裡不需要小心翼翼的試探彼此或其中一方的第一次,不需要將衣服脫掉,也不需要唯美、觀眾友好/男性視角的鏡頭撲捉。這場床戲屬於Ronit與Esti,是野性與愛意的共存,是欲望的釋放是對彼此的渴望。這是兩個人對對方瘋狂到想要佔有的狀態,到了用舌頭挖掘愛人口腔的每個角落,到了將口水吐在愛人的口中,並且渴望的接住,一次,又一次。你看著她們駕輕就熟、一個姿勢接著一個姿勢的變化,都是那些年她們愛的見證。小說裡,兩人小時候劃破手掌做blood sister;電影裡,她們交換唾液做lover。這是只屬於Ronit和Esti的行為,獨特且深情,一點不噁心。

後續:

Nivola透露導演安排口水戲的意義:Esti和Dovid這麼多年的婚姻、周五歷事沒有讓Esti懷孕,但在Esti與Ronit分離後的第一次sex,Esti懷孕了。可以說,口水是讓Esti懷孕的比喻。Ronit讓Esti懷孕了。(導演的大腦太強大!喜歡!)

對三位演員的表白:

小說是Rachel Weisz在眾多Lesbian文學作品中的選擇,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將小說搬上銀幕。作為電影的製片人,她在前期劇本開發與後期製作方面投入很多精力,片場上她只是演員。這部電影對她的意義很大,不僅是因為她付出了很多心血,還有這部電影對她的私人意義。哪怕是在我看小說時,就能看出她和Ronit很多相同的地方,在她重新詮釋下的電影裡的Ronit,更是自帶著致命的吸引力。電影宣傳期,看著她懷著孕,LA、NY各種宣傳,screening Q&A、電話採訪文字採訪視頻採訪,一樣不少。接下來6月還要去巴黎宣傳,年底去英國宣傳。覺得她為了這部電影付出了太多,真的就像自己的寶寶一樣,一定要努力陪它到最後。

電影出來後,評價不錯,票房也不錯。大家有誇她的、另一個Rachel的、 Alessandro Nivola的。我想她應該是最開心的一個,因為當初想要改編這本書的最主要目的達到了,凸顯三個好角色。給您比心,希望您繼續下去,找更多有趣的題材和角色,為自己也為其它好演員,製作出走心的電影。

對Rachel McAdams,從來覺得她是很會演戲的人,特別是喜劇和愛情片,個人覺得這種類型要拍好比拍劇情片難。所以對所有驚訝於她在片中演技的人,只想說,你們從一開始就低估她了。Esti,確實是個好角色,有著非常棒的角色弧,這樣的角色不多見,把Esti演得如此有層次感的更無法想象還能有誰。希望她今年也能藉機有個提名……

Nivola,就真的是一直被人低估無視了。他在採訪裡說自己以前都是挑角色不挑導演,以至於最後他比電影好。說話有點狂,但可能真的大部分是這樣吧。他現在就開始挑導演了,哪怕是演小配角。我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至暴之年》裡一個只有兩三場戲的配角,說明是管用的。挺不擔心他以後的事業,實力在這,方向也對了,人長得還很好看=。= 感覺以後頒獎季會看到他。

更新一個自譯雙語字幕請品嘗 (帶猶太教注解)

度盤 http://t.cn/EAypWOo 密碼: nt0d

外拐 http://t.cn/RguBIZu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