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夏》影評:這應該是年度最佳搖滾樂電影,無疑

夏影評

偶爾寫電影,VX公眾號「徐徐來看電影」

我是喜歡下雨的,然而不論是返湧的井蓋、冒著下水道惡臭的街道、緩慢和擁堵的車行、還是一個週沒更公眾賬號的懊惱,都讓這場夏末秋初的雨並不那麼讓人歡喜。

此等時刻能救我的,只有我的那些搖滾樂,Aerosmith Accept Deep Purple the Cure Mr. Big AC/DC Helloween Slipknot Iron Maiden Sonicyouth...... 當然,我是照著網易歌單才能拼寫出這些名字,有的還要前後看上個幾遍。

磊叔說我是不懂搖滾的。

什麼樣算是懂搖滾呢?熟悉搖滾風格,熟記所有樂隊,倒背樂手和故事,對專輯如數家珍,還是聽的出和絃、音調、小節以及旋律和歌詞中的深意。如此說來,我確是不懂搖滾的。

同樣不懂的,還有電影。

我可能是得了一種叫「死活記不住名字 對不上號 還不認臉 綜合症」的病。

所以,我喜歡說自己是半個影迷、半個樂迷。

在別人誇誇其談時,我總把手機挪到桌子下面,偷偷打開豆瓣,然後發出「哦,原來是他」「哦,這個也是他拍的/演的」的心裡獨白。然後,放下手機,開始假裝博學。

所以,以後不要被我唬住了。沒有豆瓣,我什麼都不知道。

潮濕的城市、耳機中的搖滾樂、空氣中的腐臭味道、躁動的情緒,十分熟悉,腦中浮現出的是一週前看的《夏》。

那天,豆包、二牛、強導演、宋老闆、薔薇、寶、小F都在,看了這部關於搖滾的俄羅斯電影,青春、愛情、傷感、頹廢,就如冰鎮的精釀啤酒和入味的帶殼花生米一樣,多汁而美好。

再次查詢了豆瓣之後,我可以告訴你,《夏》的導演就是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看過了他的《門徒》和《背叛》之後,就可以確定這是個有著非常獨特的電影審美和極強調度能力的導演,在《夏》中尤為放肆。

長鏡頭使用的不留痕跡,毫不刻意,時時刻刻給人驚喜。看來俄羅斯導演對長鏡頭真的是情有獨鍾的。

黑白與彩色的切換,看似毫無意義,其實確實也沒什麼意義,卻能讓人覺得十分美好。

電影語言方面使用的也是充滿驚喜。

對海邊時刻的閃回和幾處敘事線索的人為擾亂,將觀影情緒調整到恰到好處。而對MV的插入處理是讓人極其印象深刻的,粉筆畫粗線條、黑白畫面、衝突性的情節、激烈的搖滾樂,將每段MV都變成一場極致的享受。

而打破第四道牆的「這從未發生過」和將旁白人格化(或者理解為導演人格)的設置,讓電影惡趣味感十足,彷彿導演精心策劃的一場惡作劇遊戲。

在看過《一齣好戲》弱爆的群像後,這部電影的複雜調度和群像表演讓人驚嘆,人物性格鮮明,情緒飽滿。尤其是在狹小房間內的幾場戲,讓人印象深刻。

情節方面有讚也有貶,對政治的嘲諷是電影的一大亮點。

《夏》無疑是搖滾樂迷的狂歡之作,無數致敬出現其中,Iggy pop,the Who,大衛鮑伊、披頭士、歡樂分裂、地下絲絨等等,尤其是電影後段經典照片和封面的翻拍環節充滿驚喜。

脫離了傳統搖滾樂電影慣用的性、迷藥、貫口一般的髒話,告訴我們搖滾電影如何拍的清新脫俗。

幾場音樂會,所有人被按在板凳上的抖動,一個時代的搖滾和朋克就是在壓抑的情緒下躁動著,充滿著自由前夕的情緒壓抑,黎明前的至暗時刻。

關於對搖滾音樂的審核讓人捧腹,聯想到的是國內某局對電影的審核制度,如出一轍,原來文化審核並非我黨原創,不負我大中華山寨專家的名頭。

也看到了livehouse的早期原型,那個在居民樓的小單元內舉行的搖滾聚會,壓抑的是音量,壓抑不住的是搖滾的靈魂。不會真的覺得,把怒獸困在籠中就真的安全了吧。

總之,一部讓人充滿快感的電影,個人年度最佳音樂電影,目前沒有之一。

最後,簡單一貶。

作為紀傳體影片,並沒有對維克托·崔的成長刻畫更多,試圖在表現主角對音樂、人生甚至社會的關懷和立場,卻總是有隔靴搔癢之感,最終電影情節被過多的聚焦在柏拉圖的小情小愛上,難免有些難以支撐。而對搖滾的反叛和探索的表現,還是在刻意為清新脫俗讓路,顯得不那麼澎湃。

總希望搖滾巨星是個神,大徹大悟、普度眾生、心繫蒼茫。

原來他也是凡人,指間有菸、杯中有酒、眼中有女人。

原來,搖滾是一種生活態度。

原來,我也可以堅持著,電影、搖滾、大長腿。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