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霓裳鬼影》影評:看來,各地都有一個紅衣女鬼的恐怖故事

霓裳鬼影影評

看來,各地都有一個紅衣女鬼的恐怖故事:

在台灣,是《紅衣小女孩》;

在大陸,是《一雙繡花鞋》;

在香港,是《倩女幽魂》等一大批;

在韓國,是《人性師》;

在日本,是《惹鬼狂叫》;

... ...

現在,一部英國影片,也拍了一部東方味道的紅衣鬼,叫《織物》。

《織物》這個名字有些怪怪的,顯然是沒有翻譯好。英文原名叫「In Fabric」,儘管有「織物」的意思,但人家在「織物」之前還有個「in」呢,加上「in」意思就是「織物之內」了,意譯之下就是「衣物之下」,或者直接翻譯為「紅裙子」就好了。

就像《皮囊下》,直譯出來的感覺就沒那麼糟,很容易就能夠知道講的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靈魂。「衣物之下」,就是「衣服之內」,包裹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靈魂/鬼魂。魯迅有句話叫「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他的「皮袍」就是身上穿的「皮袍子」,是代表了上層階級的衣服,皮袍下的「小」,就是指的靈魂的小格局。《織物》最應該借鑑魯迅的這句話,翻譯成「紅裙之下」,韻味會更好。

《織物》這片很簡單,主角就是一件「紅裙子」,人類全是配角。這件裙子,就是一件被詛咒了的裙子,誰穿誰死。沒錯,這是一部恐怖片。

影片重點講述的部分是這件紅裙子的第二代主人,一位黑人婦女。她與前夫離婚後,一直一個人帶著孩子長大。自己在一家銀行裡上班,擔任出納的工作。

工作平平凡凡,日子也平平淡淡。但她總是不安於平淡,想交接個新的男朋友,過上新日子。因此,她去買了這件紅裙子。運程,也因此改變,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

她不知道的是,售賣紅裙子的這家店,其實是一個邪教組織,他們對衣服及模特施加了魔咒,以至於這件紅裙子誰穿誰就會死。而且,紅裙子,扯不破、撕不爛,放進洗衣機去洗還鬧脾氣,會把洗衣機都給拆了。想去店裡退衣服,也是沒門,不給退。就是逼著你去死。

黑人婦女給的鏡頭多了些,等她死了之後。故事又迅速進行了下一章及再下一章,無一例外,都是紅裙子的新主人必須得死。

最終,才明白,紅裙子才是真正的主角。

觀看這部影片,其實是因為格溫多蘭·克里斯蒂。

什麼?感覺很陌生?

那麼,再說下《權力的遊戲》中的「美人」,就是那個被野人王愛上,卻被詹姆啃了的大高個子女人,女爵士布蕾妮。

因為喜歡「權遊」,權遊的人出來演的片,總是會多看兩眼,而且盡量都會去看。看到這部打著「美人」主演的影片,毫不猶豫地就看了。畢竟,這是「權遊」之外看到的「美人」的第一部影片。

可是,結果很失望。因為「美人」的戲份非常少,而且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醬油一樣的角色。片中,「美人」飾演了黑婦人兒子的女朋友,負責與黑婦人拌嘴。沒啥出彩的地方,演技不尷不尬的,不知道她為什麼要接這樣一部片。(至於《星球大戰》中的女武士,一直帶著面具,就算了吧。)

但實際上若說這部片毫無意義,其實也不是。

首先,它強烈地批判了西方社會的拜物教,批判了消費至上的虛榮心。很有一些莫泊桑小說的味道,尤其是那篇大家都熟悉的《項鏈》。濃郁的諷刺味道,撲面而來。小說中的瑪蒂爾德為之辛勞大半生的項鏈,最後居然是一個假的,這種反轉具有極強的悲劇性意義。而《織物》裡的悲劇性更大,老婦人為了讓自己變的漂亮點買來的漂亮的紅裙子,居然成為了索命的枷鎖,她經歷的事比瑪蒂爾德更驚悚,更恐怖,也更要命。因此,本片,對物質對欲望的批評也更具體更明顯。

紅裙子是很漂亮,誰穿了都會變得嬌媚起來,正好隱喻了物質精神。崇拜物質,崇拜浮華,最終終將得到報應,這一點大抵是影片深邃的主題。

但主題再深邃,面子上拍的不好看,就一切都是白扯。影片不好看,內涵啥的就不用再提了。《織物》的成就不高,就在於此,拍得不太好看。沒有外在的光鮮,只說內涵,也挺沒勁的,畢竟不是文藝片。

「紅裙子」的殺人手段,不似西方傳統的恐怖手法,更接近於東方恐怖領域裡的設定。像《咒怨》,也像《魔鏡》等,都是將帶著恨意的怨氣附著在實物之上,然後去危害人間。

東方傳統的恐怖故事中,都是死去的人的怨靈,將自己的怨念附著於具體實物之上。《織物》則進行了下重構,把邪教的元素加了進來,讓紅裙子成為了邪教機構的靈媒,被施加上了邪教的詛咒,成為了邪教的殺人工具。細節上有修訂,但框架上還是差不多。

這種設定,充滿了東方鬼魅的色彩,是東方慣常採用的手段。這些年,東方的一些設定,逐漸被西方拿去了一些。《織物》明顯是夾生的,想學又沒有全學會,加了一個邪教的設定,但是又沒有講清楚邪教的動機,似乎只要歸之於邪教就萬事大吉,這種設定很偷懶,有些不倫不類。

這算是一次嘗試,導演彼得·斯崔克蘭德並非無名之輩,他之前執導的幾部影片,基本上都帶有驚悚的標籤,而且獲得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提名,《織物》這部片還是可惜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