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影評:想要有個家,不用每天清晨在不同的地方醒來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影評

致鬱預警,正在異鄉漂泊打拼,還找不到歸屬感的朋友,慎重選擇。這部看過之後可能會導致心情變得很不好。

《羅茜》是一部愛爾蘭小成本文藝片,一個愛爾蘭六口之家,為了找到能過夜的房間疲於奔命的一天。電影的格局不算大,也沒有聲嘶力竭的批判和激烈矛盾衝突,看過之後無奈多於難過,沒有出路的壓抑讓我覺得有些煩躁,給7.5分。

「租房資源的緊張和房租的上漲,使得許多低收入家庭無法負擔得起,從私人房東處租房,一家大型慈善組織稱,愛爾蘭的流浪家庭增長率,已居歐洲最高。數以百計的家庭不得不四處尋找臨時住所,許多人都難以找到住宿的旅館。」

電影開篇字幕中「流浪家庭」讓我的心中一緊,四處漂泊對於我來說不算事,可是要我帶著妻兒老小去流浪,不是矯情瞬間崩潰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羅茜是一名愛爾蘭家庭主婦,夫妻二人養育了一男三女四個孩子。羅茜一家曾經居住7年的房子,因為房主將房子賣掉,羅茜夫婦無法找到自己能負擔得起的新房子,一家六口一直靠慈善機構提供的免費旅館過夜。

羅茜的丈夫在一家餐廳從事洗盤子的工作,他的收入是一家六口唯一的收入來源。羅茜白天則和四個孩子擠在一輛小轎車中,不停的給向流浪家庭提供房源的旅館打電話,詢問是否還有可以落腳的房源。

在撥通一連串的電話以後,羅茜的運氣還算不錯,終於在一家旅館找到了一間家庭房,雖然旅館只答應一家人住一晚,但是最起碼這個寒冷的晚上羅茜一家不用露宿街頭。

新的一天開始,一家六口提著大包小裹的隨身物品走出旅館。在把三個上學的孩子送到學校以後,羅茜一邊在車中看護著最小的女兒,一邊繼續不停的給能提供住處的旅館打電話,尋找當晚一家的落腳之處。

新的一天羅茜諸事不順,先是因為沒有及時換洗衣服,小女兒被同學稱為「臭米莉」。接著進入叛逆期的大女兒,放學以後玩起了失聯躲到了同學家中。最後當小兒子在原來居住的庭院中,看到自己最喜愛的蹦床,歡呼雀躍不肯下來。羅茜因為一家當晚的住處還沒有著落,粗暴的把兒子抓了出來,看著兒子哭泣離去的背影,羅茜情緒失控,徹底崩潰痛哭起來。

羅茜一天用掉了一百歐元的話費,可是還是沒能找到住處。夫妻二人看著錢包計算怎樣購買一家人的晚餐和早餐時,看到街頭興高采烈的年輕人,才知道這晚Lady Gaga將在都柏林舉辦演唱會。Lady Gaga的歌迷從歐洲各地趕到這裡,夫妻二人意識到這晚的任何一家旅館都不會有空房了。

寒風之中,一家六口何去何從變得茫然無措失去了方向。

前面說了這部的格局比較小,故事只是發生在一天多的時間裡,一家六口人面對危機苦苦掙扎的瑣事。但是電影的完成度非常高,在困境中的一家人彼此關愛,情感含蓄卻真摯感人。演員的表演都非常不錯,幾位小演員都做到了克制內斂非常難得。

導演在鏡頭控制和現場調度上做的也非常出色,我對愛爾蘭了解的不多,從電影感覺都柏林和北上廣還是區別蠻大的。既沒有摩天林立的高樓大廈,也沒有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反倒有種空曠和寂寥的感覺。電影大部分情節都是在一輛轎車狹小逼仄的空間內,外面的世界再大,屬於羅茜一家人的也只有轎車里巴掌大的地方。

電影中「每天清晨在不同的地方醒來」的這句台詞,我的感受很深。我二十多歲時曾經有兩三年的時間一直在住酒店,開始時對漂泊的感覺還蠻享受的。不用說從廣州去汕頭,去深圳我會換酒店住,就是從白雲區到天河區辦事,我都拉著行李箱換到天河區的酒店住。反正哪都不是我的家,交通費也不比住宿費少多少,我覺得實在沒必要跑來跑去。

過了沒有多久我就非常厭倦這種生活,當然即使廣交會期間我也沒有露宿街頭的危險。但是何種方式的居無定所,都會讓人覺得身心疲憊。那時我時常做夢是住在瀋陽的家裡,甚至不是夢,也許只是在睡著時才會有回家的欣慰。而每天我早晨醒來時,面對陌生而又大同小異的房間,我得用幾十秒甚至更長的時間,回憶前一晚的事情,才能判斷我是在哪個地方醒來。

漂泊的人沒有歸屬感,即使能隨遇而安但是潛意識裡始終知道,這些可以睡覺的地方並不屬於自己,也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隨時都會離開,也始終都要離開。

一直在路上是一種逼格,也是一種無奈。

電影現在在內地看過的人並不多,豆瓣的評論裡就有了經濟環境這麼不好,為什麼還要生這麼多孩子的評論。電影中羅茜的一家在一出住所住了長達七年,這應該是算的上比較安定的。之所以後來變得居無定所,是房價上漲羅茜一家能夠承擔得起的房源越來越少造成的。

現在這段時間我總能看到國內結婚率,人口出生率創歷史新低的新聞。真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覺得「單身爽,一直單身一直爽」嗎?我覺得未必,別的不說北上廣的房價和房租上漲的幅度,不用想也高過都柏林。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想,我當年租房時真的不敢生孩子,我真的怕孩子在襁褓中就要四處去找住處,不是矯情是想想都怕。

近幾年在世界影壇對社會底層群體的關注度非常高,三大電影節中最小資的戛納金棕櫚五年之內,有四部是類似題材的。今年奉俊昊的《寄生蟲》,去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16年是肯·洛奇的《我是布萊克》,15年則是雅克·歐迪亞的《流浪的潘迪》。

雖然國家民族不同,社會現狀也有所差異,但是導演的視角都落在了為生存苦苦掙扎的群體上。這一現象的原因我不得而知,畢竟現在不是戰亂和飢荒的年代,上面列舉的幾部電影故事也不是發生在貧困落後的國家。那麼無論原因如何,都是有人在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

這些電影對這種激烈的社會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對出路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向。內斂的日本人在《小偷家族》中,悲慘的人們彼此依偎相互溫暖;現代民主起源的英國人在《我是布萊克》中對政府高呼我是布萊克;激烈的韓國人在《寄生蟲》中則預見壓力達到極致時,將會是魚死網破的共同毀滅;大華語圈中的台灣人在《大佛普拉斯》中,非常中國化的在說「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義必自斃」。

現在的這部《羅茜》顯得比較特殊,女主角羅茜在電影中,一直在說這件事沒有人做錯什麼。並且一直在對家人說對不起。看過電影之後,我也一直想問題出在哪裡。

房東沒有錯,人家只是賣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父親沒有錯,他的收入不高卻一直在努力工作。母親沒有錯,羅茜不停的在尋找一家人的落腳之處。政府好像也沒有錯,畢竟電影中始終有慈善機構在幫助羅茜一家。甚至旅館都沒有錯,力所能及的為流浪家庭提供免費房源,只能視作善舉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有錯。

可是如果現在有的家庭,因為無力承擔房租而無家可歸,這個社會一定是出了問題。最可怕的不是有病,而是明知有病卻不知道病因在哪裡。

看過電影以後我一直努力想找出一部內地同類題材的電影推薦給大家,後來放棄了,可能是我看得電影不夠多,竟然沒有找到一部合適的。有些關於社會題材的電影大多集中在矛盾和衝突的視角上,比如我很喜歡的忻鈺坤導演作品《暴裂無聲》。而將切入視角直接落在這一群體生存狀態的電影,我真的找不到。非得憋出來一部,賈樟柯的《小武》是,可惜已經是二十多前的事情了。這對於自詡資深影迷的我來說,挺傷自尊的。

我們每年有出產一千部的龐大產量,我們不停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跟神仙打架,我們槍林彈雨的出海解救人質,我們歡歡喜喜的穿越回匆匆那年,我們幸福的生活在屬於我們自己的小時代。但是我們沒有《羅茜》這樣的電影。

於是最終我變得困惑,我分不清我們是沒有這樣的電影,還是我們壓根沒有羅茜這樣悲催的人。

一部能讓人產生困惑的電影,絕對是一部好電影,這部推薦給大家。

資源分享,娛樂資訊,深度評論,關注微信公眾號:鯉魚電影手冊 lydysc2017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