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與神同行的少年》影評:祈禱(La prière,2018)

與神同行的少年影評

1、許多人一看見宗教的題材,心中便浮現成見,好像沒有提及孌童癖、吃人的教條或政治黑幕就是作假,沒有揭露一點宗教裡的汙垢便不足以說明宗教的真相。事實上,除卻以宗教為中心來說,人都有信仰,包括某種政治主義與學術思潮,即便反對任何主張的人也信奉快樂主義,因為這就是人本心理學所指出的,人性有方向座標(理智上)與奉獻座標(情感上)的需求。佛洛姆人類新希望,4、人性是什麼意義,二、人類生存條件:

人是生而為自然之畸形兒,他處於自然之內,卻又已超越了自然。他必須去找尋行為與抉擇的種種原則,而用這些來代替退化的本能原則。他必須有一個方向座標,可以讓他對世界構築一個調和一致的圖畫,以便作為調和一致的行為之條件。他不僅須為死亡、飢餓與受傷害的危險而奮鬥,他還須為另一種特別屬於人類的危險而奮鬥,即是——發瘋的危險。換句話說,他不僅必須保衛自己免於喪失生命,還得保衛自己免於喪失心智。人類……設若不能找到一個參考座標,讓他能夠以某種形式感到在世界中如在家室,逃脫徹底的無助、迷失與無根之感,他確實是會發瘋的。為了能夠活下去並不至於發瘋,有許多途徑可以尋求答案。有些比較好,有些則比較壞。「較好」的意義是有助於更大的生長、清醒、喜悅與獨立;「較壞」的意義則相反。發現較好的解答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找到一個解答法得以讓人活下去則是更重要的。

2、人在尋找方向的過程中,最好的情況是有清醒的頭腦,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次好的情況,或說次差的情況,是屈服於一個領導者之下,賦予不論神祇、國王、總統、教士、父親等領導合法性;最差的狀況,全然放棄理性的可能與人生方向找尋之努力,活在動物生存盲動的本能中,並且小心避免意識到這種無意義狀態而崩潰——如吸毒或縱慾。因此,祈禱(La prière,2018)的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這名柏林影展新科影帝,表現了從最差的狀況爬升至巔峰的辛苦歷程。這個故事表面講勒戒,而背後是內在新秩序的重建,這個人的情況是哪怕桌上的一包菸都可以毀了一生如此緊急而令人擔憂,何況試煉如暗湧般襲來,即便這樣的試煉對常人而言是無足輕重的,可是對他而言卻像滔天巨浪,終於,他在擺盪中度過考驗,重獲新生。

3、電影將重生與復甦的狀態具象且鮮活的表現出來:山難的隔天,十里霧散,曙光乍現,一片清朗無礙,瘸腿的人能行走,甚至活蹦亂跳起來。這個畫面,猶如達頓兄弟執導的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中,癮君子在明媚陽光下騎著腳踏車一樣。這樣的復甦等同宇宙再次的創生,而且,這裡要特別留意的是,這是一種藝術形象的創造與表現,不是以奇跡來傳道。

4、電影選擇天主教信仰以及其創辦的團體來作為具體的 「材料」,第一方面,呈現了天主教在社會系統中的正向力量,甚至大於政府機構的執行力與影響。試問政府對一無所依的流浪漢,給出比教會更積極的行動了嗎?故事主人公就是這樣流離失所而無所依憑的人物,他沒有親友,他是社會的棄嬰,是一名流浪的孩子。第二方面,表現出一種無條件的愛,對人只有同情惻隱而無批評指責,這也是法律所構成的體系和宗教世界不同之處。其中,老修女打了男主角兩個耳光,這種打含藏的訊息更是出於關愛與策勵,而非懲罰。烽火樂園(Pájaros de papel,2010)中馬戲團員在餐桌上打了孤兒的手,爸媽不在家(2013)中保母給了孩子一個巴掌,都是一樣的意思;反過來想,若是陌生人毫無瓜葛,又何必管教呢,是不是?同時,裡頭還帶著禪宗公案的棒喝性質,讓其頓悟。第三方面,表現出團體的性質,也就是任何的團體都非人的終極歸宿,包括教會也不過是暫時的伊甸園,所以教士出家後還俗才如此容易。因此,裡頭有著一種寬容的性質,不是恕罪的寬容,而是接納來去的寬容。如果宇宙是一場大爆炸,人們不過就是微塵而無足輕重,失序必然成為一種傾向,所以第四方面是強調紀律性的重要,尤其以繁瑣的儀式所表徵,以相抗於現代社會自達爾文主義與佛洛伊德力比多學說將人視為動物的狹隘觀點。這四點同時也反映一個亟需重生的瀕死人物之需要:歸屬、愛、獨立,秩序性。

5、電影中男主角三次笑容與笑容出現的時機特別迷人。第一次笑容,出現在和女孩子的結合後,在此刻前,他曾藉著同儕的死亡目睹自己可能的命運結局,飽受震撼,進而產生出一種生之留戀與珍惜。第二次,出現在山難後,那是一種近乎奇跡與神喻的經歷,象徵他整體生命的覺醒,等同於信仰中的復活,所謂的復活並非指在實有的生命之後再創造另一個實有,而是將原來實有的生命沿著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加以變形。第三次,告別團體與同伴時,此刻的他雖感謝於過去的遭遇和對待,可是不駐足於此,因為他已然獨立而自由,他是自己的主人,他是自己的神。這裡,感謝二字是特別重要的,受惠於斯,作人基本不可忘恩,所以電影中沒有隱密批判宗教的意思。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