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讀報人》影評:湯姆漢克斯的「大新聞」

讀報人影評

《讀報人》讓我很大程度上回想起來了幾週前喬治克魯尼主演的新片《午夜天空》,兩部片子在某些架構上驚人地相似:同樣一個老人,遇見了一個不善言語的小女孩,為了把女孩送回她的家人身邊,一老一少踏上了漫長而危險的征程,中途還壞了載具,因而不得不步行跋涉,最終困餓疲乏。

甚至,《午夜天空》中有一幕是喬治克魯尼和小孩在雪原中遭遇暴風雪,他在風雪中喊著女孩的名字,卻沒有回應。

《讀報人》裡,同樣也有一幕,湯姆漢克斯遇到了沙塵暴,在沙塵暴中他也和小女孩走散...

這兩部電影都改編自小說,我查了一下,倒也不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但是這種「送女歸鄉」的故事大概歷代作者早就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模板和套路,用在1870年的德克薩斯,或是末世之後的北極,都可以貼合入劇情,沒有太大的違和。

不過,《讀報人》的成色相比於過於流水線化,全而不細的《午夜天空》來說,肯定還是要優秀不少,聚焦人民的割裂和新聞所帶來的紐帶,加上兩個人的歸家之途,情感上自然充沛許多。

只可惜導演沒有能在「新聞」與「少女回鄉」之間建立強力且明確的連接,讓本片的這兩部分顯得有些割裂,所以本片說不上有多好看,自然也不差,喜歡湯姆漢克斯表演的觀眾,倒是不妨一看。

劇透預警

「新聞」與「隔絕」

「新聞」這個選材,可以說是非常有趣的切入點,彼時通訊閉塞,居住在交通不便地區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忙碌碌渾渾噩噩,但是偶爾會有一個讀報人來此,帶來全世界(看上去其實是全美國)的新聞,讓大家能在閒暇之時一瞥這個世界的剪影。

這種「讀新聞」的意義在本片中有了幾次昇華,開始只是帶給人民要聞,但是後來在紅河谷的那次讀報中,南北方民眾在內戰後的隔閡被顯露了出來。

這就非常像是美國如今割裂的兩派民眾,他們代表的利益階層不同,因而也反感著另一個黨派的統治或是施政,前一陣子美國國會的騷亂便是這樣一種「分裂」所導致的惡果,哪怕同住在一個國家之中,人民也會有分歧,也會黨同伐異,150年前的美國如此,今日的美國亦然。

這種「割裂」在艾拉斯郡被推倒了頂峰,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讀報人被要求只讀當地郡主所寫的充滿種族主義的故事,當地的故事沒有傳揚出去,外面的故事更是被限制傳入。

其實,這與我們當今的互聯網社會,也非常相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觀看了某些你感興趣的模塊後,你的社交媒體/新聞app就開始越來越多地推送這些你喜歡的內容,逐漸擠壓著其餘「隨機」話題的新聞,並且在最終,讓你滿眼看過去,都是自己喜歡的內容呢?

這其實就是基於推薦算法所構建的一種「信息孤島」,你的內容只在你的小圈子裡流動,更多的內容因為你曾經的忽視而被慢慢掩藏,於是每一個圈子裡的人都認為自己所看到的冰山一角就是世界的全貌,其實不然。

這,也就是讀報,讀來自全世界的新聞的意義,我們不僅要在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更要看到世界的變化,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喜歡的內容,那些我們反感的,那些我們忽視的,同樣重要。

兩個人的回家路

影片的另一層故事呢,就是湯姆漢克斯送小女孩喬安娜的回家路了,小女孩小的時候家人被原住民殺害,自己被擄走後慢慢融入了原住民的群體,而湯姆漢克斯的任務便是將她送回她遠房親戚家(其實不算太遠方)。

這場漫長的跋涉其實我在影評開頭就寫了,還是比較模板化的,裡面該有的東西都有,女孩從開始對漢克斯的戒備,到後面逐漸相識,信任,一面受到漢克斯的保護,也能在危機時刻靈機一動,帶他們走出困境。

不過電影裡,喬安娜被送回家又被接走的劇情發展,大概是更想去表現一種文化之間交流的合理方式。

兩個互相警戒的文明,一方強大,一方弱小,但是如果純粹以強大一方的教條試圖去教化弱小一點的文明,那麼這種「教化」其實演變成了「禁錮」,這個世界是屬於所有文明的,我們應當懷著極盡包容之心而不是拒絕,或是因為自己的好惡而不相容忍。

這點,算是送女孩回家和讀新聞兩件事情在內核上的一點相似之處。

影片為湯姆漢克斯也設計了一條「歸家之路」的劇情,和女孩相同,湯姆漢克斯的家,同樣也沒有了親人,我估摸著這大概是在控訴無意義的內戰並想最終傳遞一種團結的信號,但是感覺這段倒是沒有太大必要。

理想的「星火」

影片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支線,那就是艾拉斯郡裡面的年輕人約翰凱利,在法利先生手下的惡棍之中,約翰是其中不多的良心未泯的存在。

用良心未泯或許不太合適,更適合的描述是,他了解得還太少,所以對於善惡沒有太明確的認知,在法利殺掉了他的哥哥湯米後,他也沒有感到憤恨。

而正是湯姆漢克斯的那個「礦井下與死神搏鬥礦工」的故事,讓他知道了在更大的世界中,工人不一定總是要對命運臣服,奇蹟是存在的。

其實,那十一名礦工真的活下來了嗎?也許活下來了,也許只是湯姆漢克斯的安慰(我估計約翰凱利是不識字的,讀不懂報紙),然而,這在約翰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在西行的路上,他第一次不再寄人籬下地掌控了自己的命運。

這一切,都是那則新聞的奇效。

湯姆漢克斯挑劇本的功底還是不錯的,每年一到兩部大主角的電影,也算是兢兢業業的勞模了,《讀報人》在湯姆漢克斯的影片中不算多麼出挑,中規中矩,但也有其亮點。

一百五十年前的信息封閉,在如今的社會依舊存在。

一百五十年前的民族割裂,今天的美國仍有餘波。

就像社交媒體封禁了特朗普的賬號一般,資本如果願意,可以讓我們看到完全相反的訊息。他們可以掩藏那些自身的醜聞,讓人們只在意明星的雞毛蒜皮。

那麼,一百五十年前的讀報人,那個帶著人民在人世皆苦的生活裡看到更大世界的引領者,這個讓人們奮起反抗壓迫的領路人,在當今的時代,是否依然有這樣的角色存在呢?

縱然我們已經有了便捷的接入世界訊息的手段,在越發賽博化的世界中,我們又是否有能力打破當下的信息閉鎖和認知局限,看到真正重要的「大新聞」呢?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