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怒海戰艦》影評:一文讀懂背後的大西洋海戰史(附電影中U-boat辨認)

怒海戰艦影評

如果說《決戰中途島》是二戰太平洋戰場宏大的戰略起始,《怒海戰艦》則是一場精巧的大西洋海戰戰術表演。

這一切都源於一種古老的海軍戰術「破交戰」。

破交戰——德意志帝國的無奈選擇

電影《怒海戰艦》以一段背景介紹開始:

Convoys of ships carrying troops and supplies to Great Britain were crucial to the Allied war effort.
船隊運往大不列顛的部隊和補給對盟軍的作戰努力至關重要。
The convoys were most vulnerable to U-Boats when beyond the range of air cover, in the middle of the Atlantic, in the area known as the 「Black Pit」.
而船隊最容易遭到U型潛艇攻擊的地方是超出空軍掩護範圍的大西洋中部,這一區域被稱為「黑暗海溝」。

所謂「Black Pit」又稱「Mid-Atlantic Gap」(中大西洋真空地帶),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西洋中部岸基飛機無法覆蓋的海域。

這片海域正好和世界各地向英國本島輸送物資的海運航線重合。

英國是個島國,國家賴以生存和運轉的物資、食品、燃料、原料,以及用來反擊納粹德國的兵員和裝備都需要依靠海運。

所以,大西洋海上運輸航線是英國的生命線。

從這張簡單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北大西洋周邊幾個方向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倫三島、歐洲大陸、北非,以及冰島。

靠近上述陸地的海域可以得到岸基飛機的掩護,但遠離陸地的大西洋腹地飛機無法到達,所以大西洋中間形成了一個危險的「黑坑」(Black Pit)。

Black Pit/Mid-Atlantic Gap

大西洋海運航線同時也是英國的弱點,只要納粹德國掐斷這條航線,就相當於扼住大英帝國的喉嚨。

宣傳畫:前往英國的船隊就是前往墳墓的船隊

宣傳畫:「生命線很穩固,感謝商船隊」

納粹德國從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開始,幾乎同時展開對英國大西洋運輸航線的「破交戰」。

「海上破交戰」是一種古老的海戰戰術:這種戰術以破壞敵國海上交通運輸線為手段,導致敵國經濟生活癱瘓,從而迫使敵國投降。

一戰和二戰期間,德國對英國都採取了「海上破交戰」,除了政治經濟戰略上的原因,也受德國海軍實力的限制。

德國想征服英國,但海軍上打不過,距離上打不著。

① 打不過:

德國自19世紀下半葉統一後,在海軍領域奮起直追,不斷發展和壯大,但依然趕不上英國。

以二戰為例,1939年二戰爆發前,德國僅有2艘戰列艦,而英國有15艘;英國的巡洋艦數量是德國的8倍,驅逐艦和其他戰艦是德國的5倍;除此之外,英國海軍還有6艘航母。

二戰英-德海軍公海艦隊主力艦艇對比圖

從上圖明顯可以看出,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數量遠低於英國皇家海軍,不具備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剛的實力。

② 打不著:

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英國,而如果德國可以越過英吉利海峽,直接登陸英國本土,依靠強大的陸軍征服英國,那一切事情都簡單了。

但就是這一灣淺淺的海峽,讓德國輸送陸軍登陸英國本島的「海獅計劃」,逐漸演變成曠日持久的不列顛空戰。

「海獅計劃」示意圖

不列顛空戰示意圖

面對德國空軍的入侵,英國皇家空軍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精神頑強抵抗。

同時,首相丘吉爾空前凝聚起英國民心,即便倫敦等多個城市被炸成火海,英國也沒有投降。

英勇的不列顛空戰使德國無法獲得實施「海獅計劃」的先決條件,即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也就談不上登陸英國本島。

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決戰打不過,登陸英國又夠不著,這兩種直接的軍事行動都無法實現。

所以德國只能無奈以攻擊商船的「破交戰」為主要手段,間接消耗英國的力量。

這個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的任務落到德國U型潛艇(U-boat)肩上。

德國潛艇部隊總司令鄧尼茨與整裝待發的U型潛艇

電影《怒海戰艦》表現的是1942年二戰中期U型潛艇與盟軍護航驅逐艦的攻防戲,實際上U型潛艇和英國及其盟友的恩怨早在一戰時就已經結下。

U型潛艇這個稱謂源於德語對潛艇的稱呼Unterseeboot,意思是「水下舟艇」。

德國潛艇部隊的舷號也是字母U+數字組成,比如我們熟悉的經典潛艇電影《獵殺U-571》。

U+數字成為德國潛艇的標誌性符號

在英文裡,U型潛艇的縮寫是U-boat,簡稱為「U艇」。

U-boat即「U艇」這一稱呼逐漸成為德國潛艇區別於其他國家潛艇的超級符號。

這個超級符號背後,是U型潛艇在二戰期間對各國軍艦和無辜商船的屠殺。

丘吉爾曾特別用「U艇」這個稱呼專指邪惡的德國潛艇,與「潛艇」(submarine)這個中性詞區別開來。

他曾說:「敵人的潛艇叫‘U艇’,保留‘潛艇’這個名稱來稱呼盟軍的水下潛艇。‘U艇’是那些擊沉我們船隻的卑鄙的惡魔,而‘潛艇’則是那些擊沉敵人船隻的勇敢而高貴的戰艦。」

潛艇發明和不斷完善的歷史,基本都圍繞著軍事用途,且最大假想敵都是英國。

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與英國爭奪海上和殖民地霸權的法國,以及後起帝國德國,歷史上都與英國有矛盾。

但英國公海艦隊實力太強,所以這三個國家對早期潛艇技術貢獻最多,目的都是為了通過發展潛艇遏制英國海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U型潛艇第一次給英國及協約國帶來威脅。

德國海軍第1艘U型潛艇U-1(1906年8月4日下水)

據史書引用德軍潛艇部隊檔案統計,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共有351艘各類潛艇參戰,擊沉各類船隻5000餘艘(主要是非軍艦類船隻)。

在1917年英國護航體制建立前,共計約有800萬噸運輸船被德國U型潛艇擊沉。

一戰德國王牌潛艇U-21號

從參戰潛艇數量與它們擊沉船隻規模的比例來看,用潛艇對付水面艦艇的性價比很高。

但是,潛艇的戰果,也不能像地攤文那樣誇大其詞。

美國歷史學家阿瑟·馬德(Arthur Marder)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任何時刻潛艇都沒能製造出「大範圍危機」。

可以這樣說,潛艇戰對英國有很大威脅,但還不至於致命。

潛艇戰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決戰,而是考驗交戰雙方意志力和忍耐度的拉鋸戰。

潛艇「破交戰」更大作用在於以不斷攀升的船隻沉沒噸位數,讓對方的心理處於恐懼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段時間,德國表面上被《凡爾賽和約》束縛,海軍受限制且不能擁有潛艇。

但德國軍方利用殼公司秘密運作,加之潛艇戰狂熱者鄧尼茨的推動,德國U型潛艇很快就波瀾再起。

一戰時任潛艇艇長還被英國海軍俘虜過的卡爾·鄧尼茨

電影的時間維是1942年2月,這個年份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的中期。

從電影表現的劇情可以看出,此時的歷史背景是:

1. 英國海軍對商船隊已經建立起軍艦護航制度;

2. 美國海軍剛剛參戰,首次加入盟軍護航編隊;

3. 德國U型潛艇「狼群」圍攻戰術已非常成熟;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

1. 英國並未像電影中表現得那樣對反潛護航高效行動且足夠重視;

2. 美國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積極英勇地參與到大西洋海戰之中;

3. 戰爭剛開始「狼群」戰術也並不像電影中表現的那麼游刃有餘;

電影是虛構的文藝作品。

《怒海戰艦》改編自C·S·福里斯特的小說《忠實的牧羊犬》(The Good Shepherd),包括「怒海戰艦」這艘船也是虛構的,她並不是弗萊徹級驅逐艦中的一員。

電影不可能照搬歷史實情,它只能構建出一套符合當下價值觀的歷史背景。

《怒海戰艦》中表現美國的二戰救世主形象,盟軍抵禦邪惡軸心的團結一致,反復出現的宗教元素,以及黑人炊事員的犧牲,幾乎集合了美國主旋律倡導的全部價值觀。

電影同時作為一個娛樂媒介,對價值觀的傳遞不能是說教式的,應該具有可看性。

所以電影的故事要選擇典型事件的典型場景,即使英國在二戰中表現欠佳,美國參戰猶猶豫豫,德軍也並不都是惡魔,但虛構作品需要選擇和裁剪,只表現符合價值觀的那一個瞬間。

美式戰爭電影向來都是「戰壕式」,無論是《血戰鋼鋸嶺》還是《兄弟連》等等,表現得都是戰爭依靠戰壕裡的普通一兵打贏的。

在英語中,掩體坑、散兵坑可以用Pit這個詞表達。

這次《怒海戰艦》把「戰壕」搬到大西洋的Black Pit,大西洋戰壕中的短兵相接緊張刺激。

對1939年二戰爆發到電影表現的1942年大西洋海戰歷史做一個掃描,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解析,有助於理解電影中的情節。

護航隊——英美盟友的博弈與合作

1. 二戰初期大西洋海戰——英德唱主角

幾乎每一本關於大西洋海戰的歷史著作都會引用這兩位歷史學家的名言:

在漫長的海戰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戰役能與這個戰役相提並論。這個戰役的戰場是幾千萬平方英里的海洋,沒有時間的限度,也沒有空間的限度。(史蒂芬·羅斯基爾,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海軍歷史學家)
大西洋之戰是時間最長、戰鬥最殘酷、耗費人力物力最多的海上戰役,它幾乎貫穿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戴維斯·湯瑪斯,英國歷史學家)

正如這兩位二戰史史學家所說,大西洋之戰在整個二戰中並不是某次戰役,因為它從二戰開始直到德國戰敗鑿沉最後一艘U艇,幾乎每天都在大西洋中上演。

第一階段 1939年9月——1940年5月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而就在2天後的9月3日,海上的大西洋之戰其實就已經同步開始。

1939年9月3日11時,英德兩國進入交戰狀態。

12時56分德國統帥部向德國海軍發出「馬上開始對英國的軍事行動」的命令,早在1939年8月,已經有18艘U型潛艇離開母港進入大西洋作戰陣位。

1939年10月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右3)在鄧尼茨陪同下視察U艇部隊

這一階段潛艇戰的戰略態勢,總結起來:

德國潛艇部隊飽受潛艇數量不足,魚雷質量低劣,「捕獲法則」限制,以及39年到40年冬季罕見低溫等多重困難。

另外德軍占領波蘭後,並未馬上調轉方向到西線,而是先北上入侵挪威。

挪威戰役中,潛艇部隊停止破交戰,被調來配合德國公海艦隊進攻挪威,但表現平平。

潛艇因性能受限和魚雷的各種故障,證明它並不適合編入水面艦艇編隊作戰。

正在填裝魚雷的U艇(攝於39/40年冬),艇身和海面都結了冰

由於潛艇維修、補給、保養需要時間,從港口出發抵達預定位置也需要航行時間,所以這個階段每單位時間實際出海執行任務的潛艇數量太少,鄧尼茨潛心研究的「狼群」戰術無法施展,基本都是單艇作戰。

雖然這9個月U型潛艇共擊沉200多艘船隻,總噸位近100萬噸(各統計數字有出入),但這個數字對動搖英國交通運輸線來說還不夠。

英國方面的表現同樣差強人意。

二戰剛開始,英國統治階層和軍方還在爭論不休,對用於進攻的皇家海軍來給商船隊護航態度不積極。

此時,英國軍艦為商船隊護航已經開始,但並未形成固定體制,還是以反潛編隊巡邏為主。

同時,英國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在態度、資源、裝備和組織結構上也都沒有準備好,甚至出現反潛飛機投彈後又彈回空中炸到自己的情況。

二戰初期英國空軍反潛主力飛機之一「桑德蘭」

此時岸基飛機對潛艇的威懾,還沒有達到《怒海戰艦》中表現的那樣足夠令海軍放心交接。

第二階段 1940年6月——1941年2月

這一階段在歷史上被稱為大西洋上的「First Happy Time」(第一次快樂時光)。

這個「快樂時光」是對德國潛艇部隊而言的,U型潛艇終於證明了自己的作戰價值。

例如下圖中的U-124號潛艇,指揮塔上高高飄揚著她擊沉船隻的噸位旗。

還有U-124號第二任艇長約翰·莫爾(Johann Mohr)在旗子前開心的宣傳照,都是這一階段德國潛艇佔據上風的縮影。

「第一次快樂時光」結束時掛滿擊沉噸位旗的U-124

這一階段對德國潛艇部隊來說很happy

這一階段之所以德國佔了上風,總結起來:

首先,曾經讓德國潛艇官兵士氣嚴重受挫的魚雷問題得到解決。

經典二戰潛艇電影《從海底出擊》(Das Boot)對德國潛艇出海執行任務有過詳細展現。

《從海底出擊》劇照

面對複雜的海上環境以及瞬息萬變的敵方船隻,U型潛艇默默航行、搜索合適的船隊目標、跟蹤到合適距離、進入合適的攻擊陣位,還要防止自己被敵方反潛力量發現,以及艇內各種事故、故障,還有艱苦狹小的生活空間。

這一切的努力都為了最後發射魚雷那一擊。

但如果最後一擊因魚雷問題沒有爆炸,對全體U艇官兵來說是非常窩囊的。

到這一階段,魚雷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U艇的殺傷成功率大幅提升。

除了魚雷問題得到解決,德軍陸軍也幫了潛艇部隊一個大忙。

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德國陸軍進攻下投降,德國一下獲得了法國西部沿海的多個軍港。

原來U型潛艇只能從位置憋屈的本土母港出發,無論是出發還是返航都需要航行較長距離,限制了潛艇真正用於作戰的航程。

德國本土港口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

而把法國比斯開灣的幾個港口改造成潛艇母港後,大大縮短了U型潛艇在大西洋中間截擊船隊的距離,比從本土出發縮短約800公里,連一些小型近海潛艇也能深入大西洋腹地活動。

法國西海岸的幾個港口被德國用作U型潛艇母港

U艇從法國出發遠比從德國出發近得多

隨後,鄧尼茨甚至把德國潛艇部隊的指揮部設在法國洛里昂(Lorient),為的就是靠前指揮,第一時間獲得信息。

德國除了上述兩大優勢,此時希特勒同意把更多生產資源傾斜給U型潛艇。

新艇數量增加,讓鄧尼茨的「狼群」戰術更加從容。

反觀這一階段英國方面,盟友法國淪陷、敦刻爾克撤退、不列顛空戰、意大利宣戰等一系列危局讓英國捉襟見肘、疲於應付。

傲嬌的英國鬥牛犬不得不放低身段,不斷向山姆大叔求援。

2. 1942年前後的大西洋海戰——美國逐漸喧賓奪主

上文分析,大西洋海戰是納粹德國主要針對英國展開的破交戰,英德是主角。

但從《怒海戰艦》來看,美國為打敗納粹德國潛艇破交戰貢獻不少。

所以,美國是一步步成為二戰大西洋海戰的主角之一的?

歷史上,美國建國以來有著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外交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通過了《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s)。

這些戰略思想和體制保障美國遠離歐洲大陸紛爭,悶聲發展國力,但同時也助長了歐洲納粹的力量。

希特勒知道,只要自己不主動招惹美國,美國也不會輕易放棄中立出來幫助歐洲盟友。

所以在二戰前期,希特勒特意告誡德國海軍,尤其是以商船為目標的U型潛艇,不要誤擊美國船隻,避免刺激美國。

羅斯福和丘吉爾(羅斯福身後中立者是美國海軍司令金上將)

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想置身事外,但總統羅斯福深知一旦英國被德國打垮,美國就要陷入對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的兩線作戰。

面對丘吉爾不斷的求援求助,羅斯福總統一步步推動放寬《中立法案》某些條款,好讓美國能幫英國一把。

美國對英國的第一件實質性幫助,是「基地換軍艦」。

丘吉爾上台後,面對造船速度趕不上德國U型潛艇擊沉的速度這一困難,只能向美國求助。

在丘吉爾三番五次地寫信求援下,英美兩國終於在1940年9月3日簽署了《驅逐艦換基地協定》(Destroyers for Bases Agreement)。

協議規定,英國把巴哈馬群島、牙買加群島、安提瓜群島等幾處海空基地租借給美國99年,換取美國50艘一戰期間的老舊驅逐艦。

美國交付英國的老式驅逐艦之一:威克斯級(Wickes Class)

雖然這50艘驅逐艦都是帶有4鍋爐4煙囪的老古董,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英國反潛軍艦不足的局面。

英國海軍得到這些驅逐艦後,加裝了深水炸彈發射器、聲吶、雷達等設備,立刻就投入到大西洋海戰的反潛作戰中,還轉送給加拿大海軍6艘。

美國對英國的第二件實質性幫助,是美國軍艦的護航範圍擴大。

1941年1月29日,英美兩國參謀長在華盛頓秘密進行了ABC-1會議(U.S.–British Staff Conference),會議商討盟軍聯合作戰的戰略。

決定無論美國是否參戰,美國海軍都需要擔負起北大西洋護航的責任。

而且會議規定,美國海軍參與護航後,加拿大海軍也可以由美軍指揮調遣。

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中加拿大的那艘叫「Dicky」花級護衛艦(Flower-class Corvette)需要聽美國船長的指揮。

羅斯福&丘吉爾以及英美軍方高官的一次會議合影

電影中虛構的加拿大花級護衛艦迪基(Dicky)號

隨後,美國立刻宣布將本國海軍承擔的護航海域從西經60度擴大到西經26度。

這次會議的決定意味著,此前美國僅僅是援助,現在需要真刀真槍地走上戰場。

只不過範圍還不能越界,而且差對德宣戰的一個理由。

美國對英國的第三件實質性幫助,是美國直接參與護航任務。

電影《怒海戰艦》開始,交代本次護航的船隊代號是HX-25,目的地是英國港口利物浦。

HX護航船隊(HX convoys)是一系列北大西洋航線護航船隊的統稱。

H代表船隊的出發地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終點是英國本島港口。

美國參戰後,船隊的出發點一度改到紐約。

哈利法克斯和英國的相對位置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HX船隊前往英國的路線正好經過危險的北大西洋中間,所以幾乎每次都是是U型潛艇「狼群」圍獵的目標。

HX船隊編號是根據執行任務的順序依次排下來的,歷史上確實有HX-25這支護航船隊,但它發生在1940年3月而非電影中的1942年。

HX護航船隊最有名的一次戰役是第156次。

這次航行有5艘美國海軍驅逐艦護航,其中一艘名為魯本·詹姆斯(DD-245,Reuben James)的克萊姆森級驅逐艦(Clemson-class destroyer),於1941年10月31日被德軍U-552號潛艇擊沉。

這艘軍艦是美國在二戰中被擊沉的第一艘軍艦,比日本偷襲珍珠港還早1個多月。

魯本·詹姆斯號驅逐艦

雖然歷史上都以偷襲珍珠港事件來界定美國正式參戰,但實際上早在一個月前的大西洋,美國海軍就已經加入二戰,只是沒有正式宣戰。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得到消息的丘吉爾反而鬆了一口氣。

因為他知道,日本這樣一炸,美國國內的反戰中立勢力再也沒有理由阻止羅斯福參戰了。

戰術板——電影中的戰術裝備簡史

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二戰。

此前美國對大西洋海戰準備不足,比如有些悄悄潛到美國佛羅里達海岸的U型潛艇發現,美國已經受到戰爭威脅,但佛羅里達海邊竟沒有進行燈火管制,大家還在開Party度假、泡酒吧。

電影《怒海戰艦》給出的時間維1942年2月,此時美國大西洋艦隊司令羅亞爾·英格索爾(Royal Ingersoll)海軍上將才剛剛建立起一個專門的大西洋反潛指導小組。

小組由反潛經驗豐富的海軍軍官懷爾德·貝克(Wilder D. Baker)領導,負責指導大西洋美國軍艦的反潛作戰。

羅亞爾·英格索爾(Royal Ingersoll)海軍上將

懷爾德·貝克(Wilder D. Baker)海軍中將

美國此前並未對大西洋反潛戰有足夠的重視,而且美國長期處於和平環境,缺乏實戰經驗。

從電影中可以看出,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艦長在指揮時非常焦慮,下屬在作戰過程中打噴嚏,聲吶員聽錯誘餌的聲音等等,都表現出美國驅逐艦剛剛參戰時的緊張和生澀。

艦長最後也在電話裡說,這是他第一次參與護航任務。

反觀德國方面,這波狼群攻擊為首的那艘U艇艇長則非常自信,多次在公共頻道裡對怒海戰艦喊話,就像玩吃雞遊戲有人在公共頻道裡吹牛X。

電影中一共出現了6艘U型潛艇。

其中5艘在那艘指揮塔上畫有大灰狼的U艇統一指揮下,進行了一次典型的狼群攻擊。

狼群戰術並不玄妙,源於鄧尼茨曾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潛艇上服役的經歷。

他發現,一旦船隊有軍艦護航,單艇擊殺的成功率就會很低。所以他開始研究讓幾艘潛艇共同協作的戰術,也就是「狼群」戰術。

二戰中的U艇每艘艇都有每艘艇的故事,每艘艇都有每艘艇的性格,這些海戰往事都凝結在每艘U艇不同的艇徽上。

根據外國U型潛艇數據網站比對,電影《怒海戰艦》中有幾艘潛艇是有歷史原型的。

這艘在電影中與怒海戰艦擦身而過的潛艇,指揮塔上畫有德意志帝國和鷹的符號,可能是以歷史上的U-132號為原型。

電影中可能是U-132的U艇

真實的U-132

另外一艘浮出海面的U艇指揮塔上畫著4張撲克牌,可能是以歷史上的U-107號為原型。

電影中可能是U-107的U艇

真實的U-107畫著四張撲克牌(看旗子上的噸位也是收穫頗豐)

還有一艘帶有斧子和盾圖案的U艇,可能是以歷史上的U-271號為原型,電影中的圖案與原型稍有不同。

電影中可能是U-271的U艇

真實的U-271

電影中另外三艘U艇,包括那艘畫有狼圖案的指揮艇,紅底閃電,還有畫有骷髏兵的那艘,艇徽均與實際歷史不符,只能說是電影為了視覺效果好看虛構的。

歷史上的U艇也有畫著狼符號的,但樣子與電影中不同

另外,電影在大約第40分鐘有一幕U艇施放誘餌彈騙驅逐艦浪費深水炸彈的橋段。

這種像泡騰片一樣的誘餌是一個裝著氫化鈣的小罐子。

氫化鈣遇海水會產生大量氣泡,大概可以持續20-25分鐘。

德國U型潛艇在1942年首次使用這種誘餌,所以電影中美國聲吶兵說他應該能分辨出來之類的話並不符合歷史史實。

《怒海戰艦》並不像我們曾經看過的其他潛艇電影,潛艇無時無刻都在水底,而是經常浮出水面,還用甲板砲與驅逐艦對射。

另外,U型潛艇在夜間攻擊船隊的成功率要遠高於白天。

電影中U艇擊沉多艘商船的戰績基本都發生在夜間。

這樣處理,一方面是因為《怒海戰艦》是驅逐艦視角下的軍艦肉搏戰,所以必須更多表現水面作戰。

另一方面,U艇浮出水面和夜間作戰也符合史實。

二戰剛開始時,U艇的戰術一般是先跟蹤船隊,到了晚上商船和軍艦「失明」時再發動攻擊,而且很多商船都是被U艇的甲板砲打傷沉沒的。

雖然《怒海戰艦》和原著都是虛構故事,但電影營造出的緊張氛圍都源於非常嚴謹的歷史、裝備和戰術背景,影片短小精悍但毫無尿點。

關於大西洋之戰,丘吉爾曾說過一句名言:

戰爭中唯一真正讓我害怕的是德國海軍的潛艇!它不是以激烈的戰爭和顯赫的戰果形式出現,而是通過數字、圖表證明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我們的海上交通線橫跨遼闊的大西洋,就我個人來說,大西洋上的作戰,要比英國本土的空中決戰更令人擔心。對於我們來說,德國潛艇的攻擊是最具毀滅性的災難!

大西洋之戰不像中途島之戰、庫爾斯克會戰或諾曼底登陸等等這些戰役是一次性決戰,所以經常被忽略。

怒海戰艦完成護航任務後,客輪上的士兵向怒海戰艦艦長致敬。

這一幕正說明了大西洋之戰的意義。

對德國潛艇破交戰的頑強抵抗,才保障了後來盟軍反攻的物質基礎,包括諾曼底登陸的兵力、裝備和物資,都是通過大西洋航線源源不斷運往英國。

可以說,沒有大西洋之戰的勝利,二戰歐洲戰場恐怕還要多打幾年。

以上歷史信息如有錯誤疏漏還望指正!

-END-

更多戰爭電影乾貨影評:

1.《決戰中途島》:《決戰中途島》萬字歷史彩蛋全解析~艾默里奇挖的坑,都為你填上(更新完成)

2.《1917》:不聊一鏡到底,《1917》行軍路線、所屬部隊、戰役歷史全解析

3.《我控訴》:猶太人、特務、雙性戀、作家、總理、導演、指紋鑑定發明者……整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都亂成一鍋粥了

4.《被塗汙的鳥》:看不懂《被塗汙的鳥》?這7種動物和8種信仰的隱喻是關鍵

5.《八佰》:八百的來龍去脈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