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硬體

硬碟有幾個介面 硬碟不同介面介紹【詳解】

2020-10-19 02:37:07

  硬碟究竟有多少個介面?目前常用的介面已經有4種之多!而且有的介面還存在不同版本,這就造成一個問題,當你毫無準備買了一塊硬碟回來後發現,要麼是介面不對,要麼是效能達不到預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這樣買硬碟就不會出錯了。

  SATA/MSATA

  SATA是個常青樹,已經存在許多年了,它替代了老式的IDE介面,安裝更方便,效能也提升很多。不過SATA一共分成兩種形態,三種速度規格,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是老規格的主機板,甚至換個機械硬碟都有效能瓶頸哦!

  先說SATA 1代,這是最早版本的SATA硬碟介面,頻寬為1.5Gb/s,實際速度是150MB/S,線纜最大程度不允許超過1.5米(一般主機板附贈的都是30釐米)。這種介面的效能大家也看到了,雖然當時比較先進,但是效能終究有限,現在隨便買一塊3TB的機械硬碟(3.5英寸)效能都無法滿足。好在還在用SATA 1代的電腦已經少之又少了,也不必過於糾結。

  SATA 2代的推出直接將效能翻倍,頻寬達到了3Gb/s,實際傳輸速度為300MB/S,看起來確實強了不少。不過300MB/S的傳輸速度對於時下的固態硬碟來說實在是不夠看,效能制約嚴重。小編建議如果是這種老機升級(10年前的一些古董級還在執行的電腦),不妨考慮買容量小於120GB的固態硬碟,效能匹配剛剛好,價格也比較便宜。

  接下來就是現在最常見的SATA 3介面了,SATA 3的頻寬又翻了一倍,達到了6Gb/s,實際傳輸速度達到了600MB/S,應對絕大多數SATA介面的硬碟毫無問題,而且SATA 3應該說是現在通用性最好的介面了,可以通吃全部SATA介面的硬碟。

  SATA其實還有個孿生兄弟MSATA,其實它的定義和技術規範完全等同於SATA介面,不同的是它的外形發生了變化,基本和mini 電腦I-E沒有區別(但是不通用!),作用就是小型化。目前這種介面的固態硬碟比較少了,主要都是工業裝置使用,屬於被淘汰的邊緣——因為有了更好的介面。

  某寶上有不少SAS介面的硬碟,價格超級便宜。這種介面外形和SATA介面一致,但是電壓不同,SAS介面可以向下相容SATA硬碟,但是SATA介面卻用不了SAS硬碟,所以千萬不要買!

  M.2

  MSATA介面個頭確實比SATA小了,但是超極本的出現讓小型化需求更進一步,於是M.2介面出現了,最初這種介面叫NGFF,後來改名成為M.2。不過需要注意,M.2介面分為B key和M key兩種規格,也是不通用的哦!B key採用SATA一樣的規格介面,速度最高也就是6Gbps(同SATA 3),而M Key則是用更快的電腦I-E ×4通道,這裡就不多說了。

  M.2介面又要被淘汰?不是沒可能哦,最新的介面就是U.2,它之前叫做SFF-8639,2016年改名。U.2的裝置端介面融合了SATA及SAS介面的特點,介面頻寬達到了驚人的32Gbps,支援NVMe協定,甚至供電能力也提高了,這都有助於提高固態硬碟效能。不過這種介面至今也沒多少硬碟產品採用。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硬碟介面必須提一下,從100系列晶片組開始還有一個SATA E介面,這種介面外形有點像SATA介面,但也是直接用了電腦I-E通道,不再用SATA通道,效能自然很好。不過呢,同U.2類似的是這種規格的硬碟產品至今都沒幾個,但是個頭又很大,不像U.2一樣具備小型化的能力,所以小編並不看好。

  就可見的一段時間來說,SATA 6Gb/s介面將長期存在,畢竟機械硬碟距離這種介面的理論極限還差很遠,完全可以應對;M.2規格可能在三至五年內被U.2介面取代,畢竟M.2介面還要區分兩種規格實在有點麻煩,現在看起來更像過度產品;最後就是U.2介面,未來高效能的固態硬碟很可能全面導向U.2,但至少目前還不會。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