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硬體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評測

2020-10-07 09:07:01
序言
        2020年9月2日, 時隔約兩年後NVIDIA終於再度換代,釋出了全新的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此次RTX 30的首發陣容亦從定位最上層的三款型號開始,包括RTX 3090,RTX 3080和RTX 3070.率先開賣的,是於9月17日正式發售的高階代表的RTX 3080.約一週後更為硬核與極致的RTX 3090會接踵而至.而親民的RTX 3070則被放在了10月.可以說,整個釋出陣容的產品定位,上市銷售的時間與節奏,都與兩年前RTX 20系列的首發如出一轍.而在全新的8nm工藝和全新Ampere架構的雙重加持下,本次換代預期能帶來的效能提升本就不可小覷,隨後在釋出會上公佈了遠低於多數人預計的起售價格更是引爆全場.
        隨著RTX 3080正式發售的日子的到來, 各家RTX 3080的真身與實際效能也同步解禁.而本篇也會一口氣給大家帶來分別來自不同品牌的四款型號的測評.分別是:

華碩ASUS TUF-RTX3080-O10G-GAMING (下簡稱華碩TUF OC),
七彩虹Colorful 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下簡稱七彩虹iGame AD)
影馳GALAX GeForce RTX 3080金屬大師(下簡稱影馳金屬大師),
微星MSI GeForce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魔龍(下簡稱微星魔龍X).


序言
        2020年9月2日, 時隔約兩年後NVIDIA終於再度換代,釋出了全新的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此次RTX 30的首發陣容亦從定位最上層的三款型號開始,包括RTX 3090,RTX 3080和RTX 3070.率先開賣的,是於9月17日正式發售的高階代表的RTX 3080.約一週後更為硬核與極致的RTX 3090會接踵而至.而親民的RTX 3070則被放在了10月.可以說,整個釋出陣容的產品定位,上市銷售的時間與節奏,都與兩年前RTX 20系列的首發如出一轍.而在全新的8nm工藝和全新Ampere架構的雙重加持下,本次換代預期能帶來的效能提升本就不可小覷,隨後在釋出會上公佈了遠低於多數人預計的起售價格更是引爆全場.
        隨著RTX 3080正式發售的日子的到來, 各家RTX 3080的真身與實際效能也同步解禁.而本篇也會一口氣給大家帶來分別來自不同品牌的四款型號的測評.分別是:

華碩ASUS TUF-RTX3080-O10G-GAMING (下簡稱華碩TUF OC),
七彩虹Colorful 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下簡稱七彩虹iGame AD)
影馳GALAX GeForce RTX 3080金屬大師(下簡稱影馳金屬大師),
微星MSI GeForce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魔龍(下簡稱微星魔龍X).


RTX 3080規格和架構特性簡介
        首先來看一下此次RTX 3080對比前代RTX 20系列中的「80」陣容的規格: 本次RTX 3080採用全新的GA102 GPU, 屬於新一代Ampere(安培)架構遊戲卡分支中的「大核心」, 這也是繼2013年GTX 780之後, 「80級」型號重新啟用了「大核心」的一代. GA102以三星8nm工藝製造, 在628mm²的核心面積中塞進了足足280億電晶體. 本代新卡還採用了PCIe 4.0 x16介面介面.由於架構改動, CUDA核心計數倍增而Tensor Core數量減少, 視訊記憶體方面RTX 3080則是使用了新一代的GDDR6X, 速率達到19Gbps,但容量和位寬被精準卡在了10GB 320bit的.另外,原廠版本RTX 3080(即Founders Edition)還引入的新型的12pin電源介面.


        這是完整版GA102框圖, 其層級依然是GPC包含TPC再包含SM. 完整版共擁有7組GPC,每組GPC含6組TPC(共42組TPC),每組TPC又含2組SM(共84組SM).


        當然RTX 3080還輪不到使用完整版的良好待遇, 其所用的GA102-200只有下圖的配置: 被整整吞掉一組GPC後剩餘的六組GPC中又有兩組各自被砍掉了一組TPC. 最終留下68組SM剛好與前代RTX 2080 Ti的數量相合,不禁讓人再次感慨黃老闆那外科手術級的精準刀法.此外還有一併被砍掉的兩組視訊記憶體控制器以及NVLink高速匯流排, 以嚴控視訊記憶體容量與SLI的支援型號範圍.


        介紹完RTX 3080的規格參數再來簡單過一遍本代Ampere架構的新特性.此前的Turing架構為被稱作「第一代RTX「,而Ampere架構則是第二代.通過新的SM,新的RT Core和新的Tensor Core,全方位的改進獲得提升.


        能耗比上也有所改進,號稱最大1.9倍的提升.


        和Turing類似, Ampere的SM仍沿用了不同的運算單元處理不同種類的計算的設計.而由於遊戲應用更偏重於FP32(單精度浮點數)計算, Ampere將原本供INT32(整數)獨佔的單元變為了和FP32共用的計算單元,使可用的FP32的計算單元的計數倍增, 連帶著CUDA核心的計數倍增, 於是就有了規格表上的CUDA核心數量從RTX 2080 Ti的4352到RTX 3080的8704的鉅變. 作為配套, SM中的快取也有所調整, 雙倍的L1頻寬, 增加了33%的總容量, 再加上同步於稍早前釋出的Ampere計算卡系列上的第二代RT Core和第三代Tensor Core的改進, 「Turing翻倍(Turing Times Two)」的SM改進的說法就這樣被提了出來.


        Ampere上所用的RT Core為第二代, 主要的改進便是實現了硬體級的動態模糊加速支援.


        而Tensor Core也來到了第三代,著重強調了對於稀疏深度學習上的強化. 


        孤掌難鳴, 核心架構設計的提升也需要搭配更高頻寬的視訊記憶體才有用武之地. 雖然已經有了超高頻寬設計的HBM, 但權衡成本和需求往往還是要繼續挖掘GDDR系視訊記憶體的潛力. 這一次被投入應用的是全新的GDDR6X. GDDR6X使用了新的訊號,編碼和演算法. 相比GDDR6最核心的改變在於其使用擁有四級狀態的PAM4訊號取代原有兩級狀態的NRZ, 在每個時鐘週期內的傳輸率得以倍增. 使難以繼續提高的時鐘頻率能夠獲得更高的速率. 作為初代量產品, RTX 3080上所用的GDDR6X頻率僅1188MHz, 但依然獲得了高於前代14Gbps ~ 16Gbps的19Gbps速率.


        在視訊輸出和解碼方面,隨著4K + HDR+高重新整理率乃至8K等需求出現,原有的HDMI 2.0早就捉襟見肘. 在這個時間點上Ampere這代及時加入了HDMI 2.1的支援. 在視訊解碼的支援上, 也加入了新一代AV1編碼的完整硬解支援.


        以PS5和Xbox Series X為代表的次世代遊戲主機搭載了超高速的SSD並底層優化了載入模式, 無疑會對次世代遊戲大作的設計與優化方向帶來深遠影響. NVIDIA也在Ampere引入了「RTX IO」的概念. 相比傳統設計的I/O訪問模式, 即資料從硬碟取出時需要先往硬碟和記憶體過一遍再到視訊記憶體. RTX IO結合微軟新推出的DirectStorage 使資料通過PCIe直接載入視訊記憶體進行處理, 有效突破瓶頸, 降低CPU佔用. 由於目前還沒有運用到RTX IO開發的遊戲, DirectStorage也沒有在當前版本的Windows上實裝, 因此RTX IO目前仍處於畫餅的狀態.


產品規格
來看本次評測的四款顯示卡的在RTX 3080配置框架下的定製規格.和前代RTX 20系列類似, GPU標稱的基礎頻率和視訊記憶體容量與位寬都被限定, 板廠可以自行定製GPU的加速頻率, 預設的的功耗牆與可設定的功耗牆上限,以及自定板型,散熱和供電介面.


ASUS TUF-RTX3080-O10G-GAMING:

華碩TUF GAMING系列顯示卡原本只出現在甜點級或以下的GPU上,本次重做了市場定位後包含了高階乃至旗艦級的GPU的型號.這次的TUF RTX 3080也提供了標準版和超頻版兩種版本,兩者硬體設計完全相同,本次測試的是型號命中帶O(意即OC)的超頻版本,標稱核心加速頻率提高到了1785MHz,採用傳統雙8-pin PCIe電源介面,預設功耗限制為340W,最大可調節至375W.此外提供了雙BIOS設計,對應「效能模式(Performance Mode)」與「靜音模式(Quiet Mode)」,兩者的標稱頻率和功耗牆限制相同,但採用了不同的風扇溫控設定策略.

GPU-Z獲取的資訊:
(左為效能模式,右為靜音模式)


樣卡實測的最大GPU核心加速頻率至少可到2025MHz.
(左為效能模式,右為靜音模式)


Colorful 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

AD系列一直都是七彩虹高階子品牌iGame的顯示卡陣容中的「中流砥柱」,未來亦將有標準版和超頻版雙版本發售.而本次測試的為標準版本,標稱核心加速頻率為標準的1710MHz,預設功耗限制為320W,最大可調至340W,但硬體設計上,仍保留了完整的3個8-pin電源介面.而原本留給AD OC(即系列的超頻版本)的Turbo模式BIOS被替換為標準模式BIOS的備份.

GPU-Z獲取的資訊:



樣卡實測的最大GPU核心加速頻率至少可到2040MHz.


GALAX RTX 3080 MetalTop:

金屬大師是影馳於2019年所推出的搭配全新設計語言的新系列,此次被安排為RTX 3080首發陣容的一員,目前僅公佈了搭配標準頻率設定版本.其擁有標稱的標準1710MHz的核心加速頻率,雙8-pin電源介面.預設的功耗牆亦為標準的320W,但不可被調高.

GPU-Z獲取的資訊:



樣卡實測的最大GPU核心加速頻率至少可到1995MHz.


MSI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

微星的魔龍系列是其顯示卡「常規武器」的陣容中最強的一脈.其RTX 3080同樣提供了標準版和超頻版兩種版本,硬體設計完全相同.本次測試的是型號名中帶字母X的超頻版本,標稱核心加速頻率提高到了1785MHz,採用三個8-pin PCIe電源介面,預設功耗限制為340W,最大可調節至350W.

GPU-Z獲取的資訊:


 
樣卡實測的最大GPU核心加速頻率至少可到2055MHz.


華碩ASUS TUF-RTX3080-O10G-GAMING
本代TUF Gaming顯示卡啟用了全新的Logo,並將產品線延伸到了更高階的GPU之上. 不過包裝設計仍然是ASUS非ROG系列偏冷淡的風格.


內層包裝盒,正面為金色燙金的ASUS Logo.


附件沒有附帶額外工具, 僅包括標準的安裝說明手冊和驅動光碟, 感謝卡片, TUF系列的認證書, 以及一張中二氣息滿滿的收集卡牌——被評為三星級別的TUF Gaming系列.


顯示卡本體正身.


顯示卡正面.銅棕色的主色調與原本的TUF仍屬同一色系, 結合新款的Logo和同源的裝飾紋和全金屬材質


背面配有金屬背板.


靠近擋板位置的GeForce RTX標準Logo標註. 底色配有和本代TUF Logo同源的四邊形裝飾紋路.


靠近尾部鏤空處斜置地TUF GAMING文字版Logo.搭配了同樣風格地裝飾低溫.


背板尾端部分為鏤空設計, 搭配本體的短PCB使第三風扇能夠直接吹透, 起到類似RTX 3080 Founders Edition的後部風扇的類似設計.


核心背部位置留出了主散熱器扣具背框.


雙BIOS切換開關, 對應效能模式(Performance Mode)和靜音模式(Quiet Mode). 在背板上的完整清晰標註, 不易被使用者忽略有此功能. 另外從測試結果來看, 強烈推薦優先使用靜音模式.


輸出介面,除了標配的三個DP 1.4a和一個HDMI 2.1外, 還多增加了一個HDMI 2.1. 雙HDMI一直都是ASUS高階系列顯示卡的特色之一, 並沒有因TUF Gaming系列定位的傳統印象而被減去. 加上本代顯示卡剛好趕上換代到HDMI 2.1, 而DP仍是1.4a, 在這個時間點上增加第二個HDMI的實用價值相比以往更甚.


顯示卡頂部, 為保證散熱出風也是保證了開放區的範圍.


頂邊外框中部是標準字型的GeForce RTX Logo.


靠尾端右側磨砂半透燈標. 斜角邊開槽以供形成燈條效果, 搭配TUF Gaming文字Logo. 無論是標準角度還是轉置安裝均能保證燈光和字樣的顯示.


燈光效果實拍.



開放的尾部, 露出散熱器的尾端, 背板延伸至此並提供了標準支架的安裝孔位.


9葉連框的9cm風扇也是ASUS近兩代高階顯示卡散熱的標配. 中間風扇的扇葉與兩側朝向相反,優化了散熱器風道以加強風壓. 兩組風扇均支援待機停轉, 最低轉速均為約1000RPM



全卡長度約30cm.


高度方面從擋板尾部起約14.5cm


厚度約52mm. 即2.7槽式設計.


雙8-pin電源介面.


分解.


主散熱器部分為全鍍鎳的六熱管散熱器. 靠近底座中心的三條熱管在近核心端散熱片做了U型彎折並貫穿了散熱片中部, 更大程度地增加了熱管導熱範圍


鏡面鍍鎳銅底. 熱管在近底座位置額外加工了形狀使排列和接觸更為緊密,


兩段散熱片銜接處, 熱管在此處彎折後均勻穿過另一段散熱片.


近核心側熱管位置高度剛好通過導熱膠泥照顧到底下供電模組元件.


另一側供電模組的MOSFET和電容等元件也通過了附加焊連的底座通過導熱膠泥與散熱器相接. 此段散熱片高度亦針對板上元件精準調整避讓.


整個散熱器的散熱片都增加了小幅的斜切邊, 改善排風空間.


GDDR6X視訊記憶體的高頻對散熱也有更高要求. 但像這樣附加了立式的散熱片的待遇還是少見且奢侈的.


這段獨立的小散熱片還負責了一部分供電模組MOSFET的散熱, 視訊記憶體位置配有的是立式散熱片, 而MOSFET位置則是焊連一條熱管以增加底框部分的導熱效能.


底部通過導熱膠泥相接.


背板內側, 對應視訊記憶體和VRM位置的背面亦貼有導熱膠泥以改善散熱效果.


PCB正面. 偏緊湊的非公版設計.


PCB背面.


GA102-200 GPU, 對應於RTX 3080.


十顆Micron美光的GDDR6X視訊記憶體顆粒, 組成10GB 320bit 19Gbps的規格.


相比公版補全了完整的20相供電.



正面的兩組uP9512R主控.


每相供電都搭配了一顆SiC641 MOSFET.



板載的AURA燈控晶片.


雙8-pin PCIe供電介面.


七彩虹Colorful 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
本代iGame AD的包裝封面改為顯示卡正面照, 不再與自家的」火神」搶奪視覺設計形象.


內層包裝的泡棉鋪上了仿絨布外衣,提升產品檔次.最頂上放置著iGame Logo燙字的信封.


內含說明手冊和保修卡還有一副手套, 系列可享一年免費上門服務.


除此之外還附送了一套螺絲刀.提供兩組可替換的刀頭,


顯示卡正身.


顯示卡正面. 本代iGame AD仍然保留中央標誌性的「大紅圈」. 而銀灰色的外框在造型上作了調整, 整體感更強.


背面配有全覆蓋的金屬散熱背板.


統一標準字型的GeForce RTX文字Logo.


正中為紅白雙拼色的iGame Logo.


輸出介面為標準配置: 三個DP1.4a和一個HDMI 2.1.


標誌性的雙BIOS切換開關, Normal和Turbo字樣原本用於OC版本下標準模式和超頻模式切換的標註.. 但在現在的標準版中, Turbo模式也只是Normal模式的一個備份.


顯示卡頂部. 外框同樣為散熱器留足了出風空間.


正中間的iGame Logo燈標.


燈標側面刻有iGame Advanced的小字標註, 其中」Advanced」側處於透光區.


預設的燈光特效為聯動」大紅圈」的紅光高頻閃爍, 壓迫感十足. 若喜歡RGB多色迴圈或其他特效也可通過iGame Zone配套軟體修改.


頂部外框尾側同樣是統一標準字型的GeForce RTX文字Logo,不過外框的螺絲位置略顯尷尬.


底部外框同樣留足了出風空間.


底框邊中央的Advanced字樣標註.


同樣開放可見的尾部. 可以看出熱管與鰭片以穿fin工藝相連.


背板同樣延伸到了尾部並提供了標準規格的支架安裝孔位.


中置的8cm九葉風扇. 半透明的傳統扇葉設計. 相較於效能更注重於和」大紅圈」的燈效的匹配. 支援待機時停轉, 最低轉速約1030RPM.


外框上配合」大紅圈」的裝飾紋.



兩側命名為」捕風手」的新款的9cm十三葉風扇, 扇葉附加了邊緣折角提高了效能. 同樣支援待機時停轉, 最低轉速約1030RPM.


誇張的三個8-pin PCIe電源介面.


長度(不含擋板)約30.5cm.


非越肩式的標準高度設計, 從擋板尾部起僅大約12.7cm.


厚度達到約6cm, 幾乎標準的三槽位級別.


分解.


本次的主散熱器名為Silver Shark銀鯊2.0. 採用五條8mm熱管配真空腔底座的規格,


核心底座為真空腔直觸, 外圈配底框以照顧視訊記憶體.


附加焊連的模組用於將主散熱器的範圍擴展到供電MOSFET散熱, 其本身的開孔設計亦作為了散熱片的一部分.


五條熱管銜接兩段散熱片的連線, 在中間位置小幅彎折以在遠核心段的散熱片中更為均勻地分佈排列.


遠核心段的散熱片.


散熱片高度同樣針對元件精準避讓.


背板內側.


對應供電MOSFET與視訊記憶體背面位置貼有導熱墊


PCB正面, 基於公版的加長改款.


PCB背面.


對應RTX 3080的GA102-200 GPU.


十顆Micron美光的GDDR6X視訊記憶體顆粒, 組成10GB 320bit 19Gbps的規格.


相比公版補全了完整的20相供電.



背面的兩組uP9512R主控.


正面的一顆uP9512R主控.


每相搭配一顆NCP302150 MOSFET.


提供板載裝飾燈控的主控.


影馳GALAX GeForce RTX 3080金屬大師
包裝封面主視覺圖為科幻風格金屬槍械拼湊而成的MT(MetalTop)字型的陣列.


內層包裝正面的GeForce RTX標註.


配件附帶一款透明亞克力制拼裝顯示卡支架.


說明手冊,保修卡以及可用於替換的雙槽位固定擋板.


替換用的雙槽型擋板,使顯示卡能在僅留有雙PCI槽安裝位的機箱中能夠固定.


顯示卡正身.


顯示卡正面. 本代金屬大師採用純銀灰色的一體式金屬外框設計.


背面配有金屬背板.


除了裝飾線條外, 中間亦是標準的GeForce RTX文字Logo標註.


背板尾端部分鏤空設計, 搭配本體的短PCB使第三風扇能夠直接吹透.


鏤空的圖案融入了金屬大師(MetalTop)的Logo.


輸出介面為標準的三個DP1.4a和一個HDMI 2.1. 預裝的擋板為完整的三槽位固定式, 可替換為附件中的雙槽固定式.


顯示卡頂部.外框同樣地保證散熱出風的空間.


頂部沒有配有任何燈標. 中間位置為影馳GALAX自家Logo.


尾側又是固定的GeForce RTX標準文字Logo.


顯示卡底部.


開放式的尾部, 背板延伸到此處提供標準的支架固定孔位.


三枚同款的全新規格9cm十一葉風扇.


三折式的扇葉設計.


整卡長度(不含擋板)約31.8cm.


標準的高度,含擋板尾端總共約12.6cm.


完整的三槽厚度, 約6cm.


分解.


本代金屬大師上所用散熱器名為「寒光星」. 搭配六條熱管. 單一模組整合式設計覆蓋PCB正面全部的高發熱區域.


核心位置焊有裸露銅底接觸.


底部焊有一體式中框以覆蓋視訊記憶體和供電模組元件.



視訊記憶體和供電模組元件均通過導熱膠泥與散熱器接觸.



散熱片高度亦針對PCB元件避讓. 但為了統一的扣邊鎖固的位置, 仍犧牲了一部分面積.


背板內側. 背板並非為改善背部散熱為主, 內層配有絕緣墊片.


核心位置背面留有開孔.


PCB正面. 純公版的設計.


PCB背面.


RTX 3080對應的GA102-200 GPU.


十顆Micron美光的GDDR6X視訊記憶體顆粒, 組成10GB 320bit 19Gbps的規格.


遵照RTX 3080公版指導的16相供電, 未作補全.



三顆uP9511R主控.



MOSFET來自於AOS, 依不同控制區域有兩種不同型號, 具體名稱與規格不詳.



標準的雙8-pin電源介面.


微星MSI GeForce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魔龍
本代魔龍包裝封面圖仍以產品照作為主圖案, 搭配流光線條背景更顯動感.


開場仍是熟悉的黑色信封套.


仍是熟悉的小紅龍漫畫圖解式說明手冊等資料.


和上代一樣附帶一支擋板位固定支架, 只是這代附帶的款式不再配有Logo裝飾.


顯示卡正身.


顯示卡正面. 外框採用黑灰雙拼色, 減少了前幾代的龍身元素, 而改以各式多面型與斜線切割的風格.


背面覆蓋一塊石墨烯背板.


中間位置留出主散熱器固定支架空間.


背板上同樣印有標準的GeForce RTX字型Logo.


偏尾部位置是線框風格的白色MSI Gaming龍盾圖案.


輸出介面為標準的三個DP1.4a和一個HDMI 2.1的組合.


顯示卡頂部. 同樣留足了散熱出風空間.


頂部中框標牌並排了MSI的Logo和GeForce RTX標準字型Logo. 其中MSI Logo部分仍為隱藏式的燈標, 但並未如上代引入彩色裝飾色.


頂部背面亦留有了RGB燈條以支援長條流光式的燈效. 導光條則嵌於背板之上.


預設的流光式RGB燈光效果, 受限於安裝空間和形式, 面積和均勻度相比上代略有倒退.


顯示卡底部亦留足散熱排風空間.


開放式的尾部, 通過中框延伸到尾部提供了標準支架固定位. 


名為Torx 4.0(刀鋒6代)的三顆全新設計的風扇, 五片複合連框式的扇葉設計. 從正面也可以看到主散熱器採用了波浪形鰭片的設計.


中置風扇兩角的斜切線隱藏著與頂部燈標燈條同步的裝飾燈, 以供轉置安裝的使用者獲得一定的RGB裝飾.



驚人的三個8-pin電源介面.


全卡長度(不含擋板)達到了約32.4cm.


超高的大板型設計, 含擋板尾部總高度約15.5cm.


厚度約5.9mm, 近完整三槽位厚度.


分解.


名為Tri-Frozr 2的新款七熱管散熱器.


核心底座採用易引爭議的熱管直觸設計, 好在由於核心巨大, 接觸面積得以充分保證.


針對視訊記憶體和供電模組的大部分元件,或是直接附加導熱墊以接觸, 又或是附加底框再配以導熱墊接觸.


連線到遠核心段散熱片的熱管共有五條, 包括最中心的一根8mm熱管.


拼焊的中框除了固定主散熱及用於供電模組散熱, 也提供了尾部支架安裝孔.


配備與擋板相連的加固中框也是魔龍的傳統.


加固框也負責作為一部分供電模組元件的散熱片.


背板採用了全新的石墨烯材質. 相比普通的塑料亦能作為改善散熱的一環.


因此在供電模組元件與視訊記憶體對應背面位置貼有導熱墊.


頂部裝飾燈條的導光條.


PCB正面. 同樣是留有公版印記的加長加高式改款.


PCB背面. 頂部區域板載裝飾RGB燈條的燈珠


RTX 3080對應的GA102-200 GPU.


十顆Micron美光的GDDR6X視訊記憶體顆粒, 組成10GB 320bit 19Gbps的規格.


仍遵照了公版需求的16相供電, 僅加強用料而未補全相數.



uP9512R主控.


每相搭配一顆NCP302150 MOSFET.



板載的RGB燈控主控.


測試平臺
顯示卡:華碩ASUS TUF-RTX3080-O10G-GAMING
       七彩虹Colorful 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
       影馳GALAX GeForce RTX 3080金屬大師
       微星MSI GeForce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魔龍
CPU:Intel Core i9-10900K @ Up to 5.40GHz
主機板:ASUS ProArt Z490-CREATOR 10G
記憶體HyperX Fury DDR4 RGB 32GB (2x16GB) 3733MHz @ CL19
硬碟:Samsung PM961 256GB
電源:Seasonic PRIME ULTRA 850 TITANIUM
機箱:Corsair 760T
散熱:Corsair H80i v2 + Noctua NF-F12 industrialPPC-2000 PWM(CPU)
       Noctua NF-A14 FLX x2(機箱前置)

驅動:NVIDIA Display Driver v456.16 Beta
系統:Windows 10 Version 2004 64-bit
軟體:GPU-Z 2.34.0
       3DMark
       Furmark 1.21.2

CPU散熱器風扇與機箱風扇定速在約550RPM.
測試環境圖:


效能測試
        首先是四款測試卡的基本測試.測試項目和流程沿用以往評測的項目與流程方式,本次為節省篇幅,結果以列表成績彙總.
        全部測試卡以預設的功耗,頻率和風扇設定設定運作.效能測試為3DMark標準六件套,分貝計置於機箱尾部近顯示卡處取大致讀數(約有1dBA波動誤差),功耗計插座取壓力與待機測試中近穩定狀態的大致讀數(約有5~10W波動誤差).
        表內額外增加了顯示卡標稱的頻率設定和功耗牆設定,風扇起轉後最低轉速讀數,以及測試中實際檢測到的最高核心加速頻率等資料供參照對比.


        四款顯示卡五種模式下,彼此間效能差距微乎其微,即使單看誤差小且最能反映顯示卡效能的「圖形分數」,彼此間最大差距也不超過3%.當然標稱頻率最高的微星魔龍X如預期般地在每一項圖形分中都取得了領先,並在測試中達到過最高2055MHz的頻率.而七彩虹iGame AD和影馳金屬大師雖然同採用了標準的1710MHz標稱頻率設定和320W功耗牆,但前者的成績卻始終擁有小幅的領先,並且實際最高頻率(2040MHz)甚至超過了作為超頻版的華碩TUF OC所能達到高度(2025MHz).而TUF OC的兩種模式之間的效能差距則小到了只有誤差的水平.
        而微乎其微的效能差距相比,Furmark壓力下的頻率、功耗、噪音與溫度則大相徑庭.先說頻率,本代顯示卡在運行Furmark壓力時頻率並不像前幾代穩定而是有所波動,不過不同型號之間平均的差距與標稱頻率的差距相近,微星魔龍X的頻率仍能領先.而反映到整機功耗上,在BIOS設定的功耗牆相同的情況下,三8-pin介面的型號總是明顯高於雙8-pin介面的型號,這使微星魔龍X也不得不面對「更高效能,更高功耗」的代價,而沒有配套高標稱頻率的七彩虹iGame AD在該工況下的能耗比相較於另三款競品較為吃虧.最後則是散熱表現,華碩TUF OC的表現則相當亮眼,在能耗比正常且不犧牲效能釋放的前提下,即使是效能模式亦相比三款競品擁有明顯更低的溫度與噪聲,而靜音模式更是以區區4℃的代價將兩組風扇在過載之下壓制到1500RPM的甜區內,幾乎完全被已經環境的其他噪聲所掩蓋.
        最後是待機表現,四款顯示卡五種模式都能夠支援風扇停轉且功耗接近,從實際體驗上來說幾乎無差別.表格內記錄的GPU溫度則是在完成Furmark壓力後恢復到待機狀態下,風扇停轉時所回報的溫度讀數,而隨後由於封箱的測試環境,溫度均會小幅回升,加上本代顯示卡預設的風扇啟停和轉速控制並非簡單粗暴地的根據GPU溫度即時控制,而是搭配了更復雜的判斷機制和延遲,因此僅作簡單參考,無需過多糾結其中差距.

RTX 3080 vs. RTX 2080 Ti效能測試
        再來則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部分,即RTX 3080對陣前代旗艦RTX 2080 Ti的遊戲效能表現.
        其中RTX 3080所用樣卡為接近公版標準設定的影馳金屬大師,而對比的RTX 2080 Ti樣卡則是一款超頻版型號:ASUS ROG-STRIX-RTX2080TI-O11G-GAMING,即大家口中的「猛禽」.
        測試項目包括傳統的3DMark六件套,以及近年的7款自帶Benchmark的知名大作,在預設或自定的最高特效設定下,於1920×1080(FHD),2560×1440(QHD)和3840×2160(UHD)以及開啟DLSS的3840×2160(若支援)的不同解析度下,其自帶Benchmark測試結果中的平均FPS或評分作為對比.


        從結果來看,在4K UHD級解析度,或是類似3DMark Port Royal這類雖只有FHD 1080p卻擁有重度光線追蹤應用的場景下,RTX 3080始終能夠穩定地擁有RTX 2080 Ti近1.28倍的平均FPS效能差異.但隨著解析度的降低,差距逐漸縮寫,在QHD(2K)解析度下RTX 3080往往只有大約20%不到的領先優勢,到了FHD(1080p)下更是在數個場合只剩個位數級別的增長.儘管本次測試所搭配的平臺已經是遊戲效能較為強大的Core i9-10900K處理器與2x16GB DDR4-3733記憶體組合,但平臺瓶頸效應依舊較為明顯.因此新卡想要真正與上一代在遊戲體驗中拉開差距,還得寄希望於次世代遊戲的高清與特效帶來的壓力,又或者是主平臺的更新換代來突破瓶頸.
        功耗方面, RTX 3080的功耗牆是標準的320W, 對比的ROG Strix RTX 2080 Ti OC則是260W. 這60W的設定差距也剛好反映在Furmark壓力下實測的整機功耗上.不過待機方面RTX 3080也要高出10多瓦的表現就有點出人意料了. 而以這樣的表現來看, RTX 3080對於RTX 2080 Ti的效能提升就像是以同等幅度的功耗作為代價而來一般.
總結
        從測試結果上看,RTX 3080擁有近1.3倍RTX 2080 Ti的效能表現對得起工藝和架構雙重升級應有的表現,不過相比PPT上那一句震撼人心「(up to)2x faster than RTX 2080」終究稍欠火候.但撇開這些與心理預期有關的情緒操作,此次RTX 3080所能提供的效能,終於足夠使光線追蹤的特效與4K UHD級的解析度能夠在遊戲中獲得真正的實用性. 而隨著頂尖遊戲新作轉投次世代主機平臺,PC遊戲也將同步迎來特性與特效上的全面換代.本次換代所帶來的大幅效能增益很快就能獲得實際的彙報. 而目前因時代背景限制無法完整檢驗的PCIe 4.0支援和RTX IO等特性也極有可能在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時代中給玩家的遊戲體驗帶來更多的驚喜.
        最後還是要點評一下此次RTX 3080評測中四款型號的整體表現.

        華碩的TUF OC(TUF-RTX3080-O10G-GAMING)無疑是一匹黑馬. 額外附加了第二個HDMI 2.1介面的配置,補全並加強用料的完整20相供電,雙模式BIOS設計,還有滿載下極為出色的溫度控制和幾近待機狀態噪音表現, 明示了本代全新定位的TUF Gaming顯示卡是擁有真材實料的高階系列,而非很多人所誤以為的「丐版」. 而即便剋制地設計了尺寸和只提供雙8-pin的電源介面, BIOS的功耗牆亦能手動解鎖至375W的水準, 給超頻玩家留足了符合硬體規格的折騰空間.

        七彩虹的AD(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的設計原本該是以AD OC版的面貌示人,這點從其同樣補全並加強用料的20相供電,三個8-pin電源介面以及搭配均熱板底座的Silver Shark 2.0散熱器等硬體配置不難看出,再加上iGame品牌下慣例會在OC版本上預設高頻和高功耗牆設定以獲得激進的效能輸出,如今只搭載了標準頻率和功耗牆設定的實在過於大材小用.而在外觀上, 除了系列傳統標誌性的「大紅圈」得到了傳承之外, 亦針對地優化了燈光特效與外框細節和噴塗工藝,整體上擁有比前代更佳的觀感.

        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則是佛系的另類.純公版PCB的設計,標準的頻率設定與毫無上調空間的標準功耗牆和效能堪堪夠用的散熱,使其效能表現只能算是不過不失. 外觀上更是以素雅無燈,以純色的全金屬一體式外框設計作為主打特色. 如果你剛好屬於不想犧牲功耗換取聊勝於無的頻率提升, 或是痛恨RGB光汙染的那一類使用者, 這款卡應該能夠成為心頭之好. 

        微星魔龍X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作為微星常規顯示卡陣容中頂級系列的超頻版本,依靠著更高的頻率也獲得四者之中最好的效能. 在全新的升級設計的Tri-Frozr 2散熱的幫助下仍擁有著良好的溫度和靜音表現. 系列一貫的大板型與大散熱以及大面積流光式RGB燈效的風格能夠讓機箱空間充足的使用者收穫充分的滿足感. 只不過在誇張的三個8-pin電源輸入口面前, 最大350W的可調功耗牆對於超頻愛好者而言就不那麼盡興了. 但這方面相對保守的設定倒也是魔龍系列一貫的風格.

華碩ASUS TUF-RTX3080-O10G-GAMING官網連結:https://www.asus.com.cn/Graphics-Cards/TUF-RTX3080-O10G-GAMING/

七彩虹Colorful iGame RTX 3080 Advanced 10G 官網連結:https://www.colorful.cn/product_show.aspx?mid=102&id=1756

影馳GALAX GeForce RTX 3080金屬大師 官網連結:http://www.szgalaxy.com/__ZH_GB__/Product5/ProductDetail?proID=618

微星MSI GeForce RTX 3080 Gaming X TRIO 10G魔龍 官網連結:https://cn.msi.com/Graphics-card/GeForce-RTX-3080-GAMING-X-TRIO-10G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