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紳士追殺令》影評:不愧是寧浩膜拜的男人,滿屏虎狼之詞,太上頭了
紳士追殺令影評提到「鬼才導演」,很多影迷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兩個人——昆汀和蓋·里奇。
他們兩個,都是人狠路子野的非科班出身。
一個是從音像店發家,憑藉獨樹一幟的暴力美學成功出圈;一個是從底層逆襲,以充滿草根氣息的多線敘事重新定義了犯罪類型片。
只不過,與昆汀的穩紮穩打相比,蓋·里奇的導演生涯,則是歷經坎坷,起伏不斷。
恐怕沒有哪一位導演,能比蓋·里奇更配得上「高開低走」這四個字。
1998年,30歲的他人生突然翻紅,憑藉《兩桿大菸槍》成功殺入電影圈,以160萬英鎊的投資成功換來了2800萬英鎊的票房。
大洋彼岸的布拉德·皮特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大呼過癮,主動請纓要出演他的下一部作品。
於是,緊接著便有了那部眾星雲集的《偷拐搶騙》。
和前作一樣,《偷拐搶騙》再次大獲成功——刷新了英國影史的最高票房紀錄,成了當時最賣座的電影。
憑藉這兩部作品,蓋·里奇樹立起了旗幟鮮明的個人風格:多線敘事、快速剪輯、搖滾配樂、黑色幽默……
這些風格化的「蓋式」元素,之後雖然不斷被借鑑,但是從未被超越。
比如,寧浩賴以成名的導演習作《瘋狂的石頭》,就明顯借鑑了《兩桿大菸槍》的敘事結構。
令人遺憾的是,拍過這兩部作品之後,蓋·里奇之後再也未能超越巔峰,拍出更具突破性的個人作品。
他作為導演的身份,遠不如他作為「麥當娜前夫」的身份看起來更為亮眼。
兩人那段長達8年的狗血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蓋·里奇的銳氣與靈氣。
婚後,他們合作了一部《浩劫妙冤家》,結果該片票房口碑雙雙淪陷,成了當年金酸莓獎的座上賓。
之後拍攝的《轉輪手槍》和《搖滾黑幫》,在好萊塢也都反響平平,未能引起太多關注。
直到2009年《大偵探福爾摩斯》問世,才終於讓他徹底翻身,為好萊塢大製作所青睞。
自此以後,他便一直在「票房靈藥」和「票房毒藥」之間來回搖擺。
先是拍出《亞瑟王:鬥獸爭霸》,讓華納虧損一億多美元。
接著又被迫賣身迪士尼,接下了完全不符合個人氣質的真人版《阿拉丁》,於無意間打造出了迪士尼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真人電影。
全球票房超10億美元的《阿拉丁》,讓蓋·里奇成功躋身「10億美元俱樂部」。
兜兜轉轉,蓋·里奇總算在好萊塢立穩腳跟。
揣著從好萊塢跪著掙回來的錢,他終於重回犯罪片領域,拍出了自己真正想拍的電影——《紳士追殺令》。
《紳士追殺令》是蓋·里奇繼《搖滾黑幫》之後,拍出的又一部犯罪片。
兩部電影前後整整相隔12年。
今年1月底,這部電影剛剛在北美上映,北美票房3600萬美元,全球票房1.1億美元,雖然不算太差,但還是略有遺憾,未能像預期中的那樣引爆票房。
可即便如此,在口碑方面,它還是為蓋·里奇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用原汁原味的「蓋式」元素,再次證明了自己!
黑色幽默、搖滾配樂、層層反轉、基腐惡趣味……那些熟悉的蓋·里奇元素,全都以放飛自我的形態,重新出現在了這部電影當中。
豆瓣上,它評分高達8.4,好於94%的喜劇片和93%的犯罪片。
口碑僅次於《兩桿大菸槍》和《偷搶拐騙》,位居蓋·里奇導演生涯第三名。
在演員配置方面,蓋·里奇一直有兩個最突出的特點:喜歡構建群像和缺少女性角色。
由於極少塑造女性形象,他甚至還被某些網友安上了一個「厭女症」的稱呼。
不過他本人,對此倒是毫不在乎,依舊自顧自地將這兩大特點延續到了新作當中。
和以往作品一樣,《紳士追殺令》依舊眾星雲集。
光看卡司,就妥妥吊足觀眾胃口:
馬修·麥康納(《星際穿越》)、查理·漢納姆(《環太平洋》)、休·格蘭特(《諾丁山》)、科林·法瑞爾(《狙擊電話亭》)、米歇爾·道克瑞(《唐頓莊園》)……
《紳士追殺令》在敘事方面,依舊延續了他慣常使用的非線性敘事。
電影一開場,就抖了個包袱——男主被爆頭了?
手槍、兇殺、血濺當場,濃郁的黑色腔調,一下子就立住了。
在此之前,男主曾說出了一段意味深長的台詞:
「如果你要當叢林之王,做做樣子是不夠的,你必須成為王者,不能遲疑,因為遲疑會帶來混亂和一個人的滅亡。」
而這段台詞,接下來便成了構建全片的重要題眼。
片中故事,主要圍繞一個名叫米奇的美國毒梟所展開。
米奇漂洋過海,以求學為名在英國紮根,締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大麻帝國。
憑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高級的社交手腕,米奇成功打入上流社會,結識了大批王公貴族。
人到中年的他,突然萌生退意,想要轉手毒品生意,從此徹底洗白,與妻子一起雙宿雙棲,安享英倫上流生活。
於是,他找到富商馬修,向其開價4億美元,試圖將現有生意做清盤處理。
然而,這樁生意最終卻招致各方垂涎,拉扯出了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除了轉手毒品生意的主線之外,《紳士追殺令》還延伸出了一條米奇幫貴族找回女兒的支線。
這兩條線索既彼此獨立又互相交錯,通過不斷補充讓整個故事走向飽滿。
將這兩條線索合併到一起講述的,是一個不起眼的旁觀者——偵探弗萊徹。
弗萊徹受僱於《每日郵報》的主編戴夫。
戴夫與米奇結下樑子,試圖通過蒐集猛料來扳倒米奇。
而這個蒐集猛料的重任,最終就落到了弗萊徹身上。
沒想到,弗萊徹貪得無厭,受人之託卻不忠人之事。
蒐集到證據之後,他兩邊叫價,找到米奇的得力幹將雷蒙德,試圖用勁爆猛料向米奇勒索兩千萬。
全片故事,由此正式引出……
電影裡,蓋·里奇依舊不安常理出牌,設計出了各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戲碼。
不到最後一刻,誰都猜不透到底誰會笑到最後。
「獵人」和「獵物」的身份總是不斷變換,讓劇情充滿懸疑,充滿張力。
影片行進過程中,弗萊徹必須不斷亮出底牌,切中對方要害,才能盡可能的說服對方,達到勒索目的。
為此,蓋·里奇巧妙嵌套進了充滿玩味的戲中戲結構,藉由弗萊徹之口,來拼湊、還原整個事件。
這種敘事結構,不但能夠拓寬觀眾的想象空間,而且還能滿足蓋·里奇整蠱觀眾的惡趣味心理——
通過亦真亦假的故事橋段,不斷地迷惑觀眾。
除了敘事上的惡趣味之外,《紳士追殺令》在劇情方面,同樣也充滿了各種俯拾皆是的惡趣味。
要麼惡搞死亡段落,讓小角色領便當領的猝不及防。
要麼放任自流地犯政治錯誤,讓華人演反派、調侃黑人智商、黑俄羅斯政黨等等。
這種劇情設定,如果放在其他導演身上,肯定會被扣上「助長刻板印象」的帽子。
而一旦放在蓋·里奇身上,大家就會變得寬容許多。
因為觀眾早已對他的混不吝和離經叛道習以為常。
蓋·里奇的電影,一直都有著相當高的「含鈣(gay)量」,總是通過內涵的手法,為我們呈現出男性之間的微妙關係。
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男男CP。
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裡的小羅伯特·唐尼和裘·德洛,
《秘密特工》裡的亨利·卡維爾和艾米·漢莫,
《搖滾黑幫》裡的傑拉德·巴特勒和湯姆·哈迪等等。
這次執導《紳士追殺令》,蓋·里奇同樣如法炮製,讓休·格蘭特和查理·漢納姆火花四濺,激情四射。
各種虎狼之詞,在片中層出不窮:
還有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只不過,同樣是R級電影,但與以往作品相比,《紳士追殺令》卻收斂了很多。
血腥暴力等極具衝擊感的橋段,此次都有了大幅縮減。
雖然惡趣味依舊,但蓋·里奇明顯比以前玩的更高級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現在變紳士了」。
值得一提的是,《紳士追殺令》還與蓋·裡奇本身形成了極為密切的互文關係。
男主融入英國的「異鄉人」身份,顯然影射了蓋·裡奇本人的真實情境。
戲外,他遠赴好萊塢二十年,早年玩鬧的勁頭早已消磨殆盡;
戲內,他招牌式的故事類型和敘事手法反復經人模仿,都已不再領先。
和男主米奇一樣,蓋·里奇也正經歷著屬於自己的中年危機。
老驥伏櫪,是否依然志在千里?
他用《紳士追殺令》擲地有聲地,給出了一個絕佳的答案——薑還是老的辣。
和很多創作者一樣,蓋·里奇也夾帶私貨,試圖通過這部電影,映照出自己前後十幾年拍片心態上的個人轉變。
12年前,他意氣風發,正當壯年。
《搖滾黑幫》裡,他讓黑幫頭目萊尼被手下取而代之。
12年後,他幾經沉浮,心力交瘁。
《紳士追殺令》裡,他讓主角重新掌權,守住了自己一手搭建的秩序。
不管時代怎麼變化,無論蓋·里奇是否依然年輕,只要他還在拍片,他都要當那個永遠的王者。
《紳士追殺令》不單單是一部熱血沸騰的黑幫爽片,它還是一杯幾經發酵的陳年佳釀,值得讓人一品再品,反復揣摩。
它不僅摻雜了蓋·里奇的拍片理念,而且還摻雜了他這些年所經歷的酸甜苦辣。
看完這部電影,你會驚喜的發現——
其實,蓋·里奇還是那個蓋·里奇,他只是學會了,去如何適應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