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雨天·紐約》影評:,不僅僅是雨天指引了我們做出選擇

雨天·紐約影評

前言

看過《雨天·紐約》,我心裡最直觀的感受是:伍迪艾倫已經84歲了,可還是那麼「狡猾」。我說的「狡猾」,並非貶義,而是說我覺得這部在新作裡,伍迪艾倫自如地、充滿經驗地展現年輕人的愛情,有點像飽經風霜的年長者,帶著一絲幽默感敘述青春世界,不知會不會暗自發笑。

我認為「狡猾」,還有一個原因,電影裡不同角色的特質,比如心智、性格、愛好,全都隱藏在他們高密度的對白中,主角最終的選擇,又完全基於他們這些特質。如果沒有仔細留意他們說了什麼,雖不至於看不懂,但漏掉一些細節,也會降低電影的風味。在此,筆者想要拆解人物的對白,得出主角們的特質與相應的傾向,更好地理解角色的選擇。

正文

故事講的是:一對大學在讀的情侶失散了,可是這失散的二人,沒有任何遺憾。追逐幻影的艾什莉依舊沉浸在一天的名利場泡沫中,另一邊的蓋茨比已經意識到,他們二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電影的開場,是蓋茨比的獨白。觀眾們知道了他與艾什莉的家境:二者都是有錢人。可是有錢與有錢也並不一定會一樣,蓋茨比是紐約富人的孩子,艾什莉的父親在亞利桑那州開銀行,表面上是門當戶對的。可亞利桑那是大峽谷的所在地,以高原和荒漠著名,各個方面的資源,無論如何都趕不上美國最大城市,這對情侶出生的地域差異巨大,即便都是有錢人,也不會輕易地門當戶對。只不過,這時的蓋茨比還沒有發現問題。

隨後,蓋茨比的形象就被勾畫出來了,他在賭博上有驚人的天分,這只是他智力的一部分,蓋茨比在交談中,總能表現出他自信又獨特的主見。艾什莉接到紐約採訪任務,是因為她的同學因為「忙」而放棄了機會,蓋茨比卻認為,採訪對象是一個藝術電影導演,相較而言,在為學校兩學分而忙,顯得毫無意義。當艾什莉在為採訪問題不知所措時,蓋茨比卻總能提出一些角度新穎的建議,這種機智來自於他常年沾染的文化底蘊,讓他的智識不會侷限在一個小的範圍。在從小積累的閱讀經驗中,他一直保持著「冷靜的旁觀者」的身份,不會因為某本著作、某個作者有盛極一時的名氣而表現出諂媚的態度,即便是談到英國第一部史詩《貝奧武夫》,蓋茨比也並未用它作為炫耀的資本。

雖然蓋茨比為艾什莉準備了最好的紐約娛樂計劃,可紐約這座城市有他自己的安排,艾什莉選擇和那位導演一起看電影。蓋茨比遊蕩在街上,走到了老友的小型「片場」,在那裡與錢(Chan)見了面,他們一起幫那位老友拍攝學生電影作業。錢得知蓋茨比的女友艾什莉是亞利桑那州的人,很快發現了問題,這對情侶之間可能很難會找到共同話題,蓋茨比需要和人一起探討思想、藝術、文學、音樂,而來自亞利桑那的女孩能夠成為蓋茨比需要的那個人嗎?錢在很早就對蓋茨比充滿好感,對於蓋茨比有女友的事實感到了不滿,不斷冷嘲熱諷。

在艾什莉不在場的時間裡,蓋茨比告訴錢為什麼他愛艾什莉,卻沒意識到,自己列出的理由,基本是艾什莉的外在特點:活潑明亮、性感有魅力。作為觀眾,就會發現,蓋茨比並未考慮到艾什莉與他是否在精神上是契合的。無事可做的蓋茨比提出與錢一起消磨時間,卻無意間發現自己能夠與錢分享同樣的文化圈子,他們同樣喜愛老電影、欣賞藝術作品,兩人在表達藝術的美好時,遣詞造句總是精確合理。錢喜愛在雨中散步的蓋茨比,喜愛他去酒吧聽音樂,喜愛他用聰明才智賭博,也是少數能夠讀懂蓋茨比的乖張古怪的人,並且一直欣賞。同時,錢又不同於蓋茨比,當蓋茨比孤注一擲地沉浸在悲劇式的幻想裡,將一切浪漫化,錢卻總是腳踏實地,希望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能實現他們的追求,完整地過好一生,這也讓錢可以清晰地看到蓋茨比的問題,這讓兩人勢均力敵,可以相互找到依託,產生長久的吸引力。

蓋茨比對母親的不滿,在電影的開始就提到了,蓋茨比回到紐約,卻騙了母親,在於他不願參加母親的文學沙龍。蓋茨比從小的生活環境,並不能單純用經濟條件優渥來形容,事實上在蓋茨比母親的要求下,蓋茨比過著貴族式的生活,這裡不單有衣食住行上的照料,更加突出的是嚴格的文化修養構建。在一定程度上,母親的教育已經成功了,蓋茨比的文化品位優良,加上天生的聰明才智,對待人文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滋生了高傲。他認為自己依舊不理解母親的標準,更準確地來說,他對母親的文化熱情,表示懷疑。蓋茨比發現了母親那個精緻文化圈的種種劣跡,圈子裡大多人並沒有豐富的內在,他們追求圈內的榮譽與認可,做出學者模樣,一邊討論無價值的文化淘汰品,一邊又賣弄自己的藝術收藏。

這份不滿,針對的是母親與母親的文化圈中流行的做作與自命不凡,蓋茨比用他幼稚的方式對抗這種「高貴」的品位與「恰當」的生活,比如賭博、揮霍賭贏的錢、請高級妓女代替追著虛偽男星屁股後跑的艾什莉,去文化沙龍見母親。最終在母親的坦白後,蓋茨比理解了母親不是一個扁平的人、空有一副「高品位女王」面具,而是一個豐滿有靈魂的人,從而徹底地接受了母親,內心底的憤懣也消失了。

談到艾什莉,從她出場的表現,很容易發現她與男友不在一個頻率。蓋茨比計劃他們二人的紐約之行,提出去聽他從小到大最愛的鋼琴師演奏,開心地說他熱愛的紐約文化偶像,這些都是蓋茨比最珍貴的紐約記憶。然而,艾什莉對於紐約唯一的印象,是十歲出頭時,和家人在紐約大街上買到了兩百美元的愛馬仕與勞力士。這時的兩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接對方的話,他們面向兩個方向,交談更像是自說自話。艾什莉在採訪問題上,明明需要依賴蓋茨比的主意,但卻抱有一種非常天真的妄想——以為可以憑藉一個採訪報道獲得普利策獎,這種心智的低下,明顯來源於基本文化素養和社會經驗的匱乏。

艾什莉見到導演後,開口便提自己曾經在校報裡寫過關於導演的文章,把導演與雷諾阿等著名導演相提並論。隨後說了一句:「我看過所有美國經典電影,尤其是歐洲電影,黑澤明是我的最愛」。這句邏輯明顯不通的話,背後的心理過程其實很有趣,艾什莉的本意是出於虛榮心,想和導演吹噓自己的文化內涵,盡可能地把電影經驗範圍放大,表達自己不僅看了歐美,甚至還有亞洲的經典,卻沒有注意到如果這樣說,句子會產生矛盾。並且,任何一個謹慎的電影觀眾,都不敢聲稱自己看過所有的「美國經典」,因為經典的範圍是因人而異的,越是在內涵上誇大,越是想要掩蓋心中的沒底氣。

導演也能意識到這場採訪不成氣候,開始與艾什莉閒聊,最後告訴她自己不想再拍電影了,並稱之為獨家新聞。艾什莉雖然也是想要鼓勵導演繼續拍攝電影的,可是她的表達完全是站在她個人的立場上。她把導演比作梵高、羅斯科、伍爾夫,還不忘加一句:他們都自殺了;並且認為導演最好的電影沒有拍出來。作為一個觀眾,像這樣理解藝術家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可以這麼想,不代表藝術家願意聽。對於一個藝術家說,世人要是覺得他最偉大的作品還未問世,應該不會感到舒服。這種忽略他人、自顧自的表達,是艾什莉的自我中心在作祟,同時,又可以暗指自己的欣賞能力強。

導演邀請艾什莉一起去看自己的新片,為此艾什莉推掉了蓋茨比花錢訂的高檔午餐,並對蓋茨比說,高談藝術的導演充滿了激情。這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艾什莉說了謊,導演並沒有和她談藝術,只有閒聊與一個「獨家新聞」。這個謊言,來自於虛榮心,和不真實的幻想,在艾什莉的期望中,她與導演能夠就藝術談笑風生,而現實情況是,她連導演的一些私事都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詞句來形容,說話打結,語句重複又不知所云。

隨後艾什莉把蓋茨比拋到了腦後,一直在追趕各種「獨家新聞」,但實際上,以她的心智,那些應接不暇「大人物」——導演、編劇、男明星——只能是上流的泡沫,她根本無法把握,只能隨波逐流,不停追趕。關於艾什莉的採訪,她所關注的,是一些瑣碎、無意義、充滿幻想的話題,當導演第一次提出獨家新聞時,艾什莉竟把導演隨口說的打嗝當作了獨家新聞,並且不斷提起自己會打嗝的毛病,讓導演無話可說。在編劇發現自己妻子出軌好友時,艾什莉卻衝上去想要做記錄,儘管編劇的私生活,可能連八卦小報都不感興趣。在與男明星吃晚餐時,艾什莉擺出要採訪的樣子,提出的問題也是幾乎不會再有人感興趣的陳詞濫調,男明星甚至不想回答。在派對上,艾什莉遇到了一位名人,雖然興致盎然地表示想要採訪,可對方還是藉機逃走了。最後三個男人在同一個雨天,把感情寄託在艾什莉身上,只有這才真正對艾什莉有意義——她可以跟未來的孩子炫耀,甚至寫一個故事。

艾什莉追逐的獨家新聞,或者說她想要的,無非就是她從未進入過的上流文化圈,她十分好奇,虛榮讓她想要什麼都參合進去。而艾什莉根本沒有意識到,她眼中有亞斯伯格綜合症的男友,就來自這個圈子。

在一整天雨中的慌亂後,這對情侶早已貌合神離了。第二天,蓋茨比在中央公園的馬車上跟艾什莉分手,並非是艾什莉失敗地賣弄了莎士比亞,而是蓋茨比已經徹底清醒了,他的高傲不允許自己同艾什莉走下去。艾什莉仍然沉溺在紐約前一天的浮華中,蒙上了本可以看清自己的眼睛。他們分別時,蓋茨比淋雨去找另一個人,艾什莉沒有遺憾,趕回去避雨。

後記

在主角們交流中,還埋著一些文化icon,如果不是身處在同樣的文化圈,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這些符號背後的意義。這倒是給了一個台階,這頗有幾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意味。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