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它:第二章》影評:到底哪裡不如「1」?
它:第二章影評01
對於一部恐怖片來說,「內生的恐懼」永遠比「外來的恐懼」要更恐怖。
這句話怎麼講?
拿近幾年的作品舉例。
《昆池岩》營造的就是外來的恐懼。
儘管它表面花哨,內核仍是一部傳統的「鬼屋」故事。也就是一所房子鬧鬼,人們進入後相繼死去,最後無人生還。
這種恐懼其實很表面,它只消滅了肉體,沒法危及心靈。
與之相比,更令人恐懼的是「由內而外」的恐懼。
比如《小丑回魂》。
它講的是一群有心理創傷的少年,無法走出心魔,於是小丑幻化成他們害怕的事物,企圖將他們吞噬。
整部影片中最嚇人的,不是小丑,而是心魔。小丑不過是心魔的外化表現而已。
這才真的抓住了恐怖的本質。
世間最恐怖的,從來不是外在的威脅,而是藏在內心深處的不安。
02
《小丑回魂》系列兩部曲,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死光(IT)》。
兩部比較起來,第一部明顯更好,第二部甚至有點糟糕。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第一部創下了一個非常好的概念,這個概念由兩部分組成。
其一,小丑。
小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
從宮廷小丑、馬戲團表演、到街頭表演,再到走進家庭的生日派對、孩子的成人禮,直到進入漫畫、影視,漸漸成為一種符號化的形象。
在小丑身上做戲,對於美國人來說是有效的。
它不單是個形象設計問題,背後實際是文化問題,甚至是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
小丑兼具著娛樂和恐怖的雙重屬性,以及孤獨、異化、面具等意涵,是一個極豐富的形象載體。
有時候我就在想,我們國產片能不能找到這麼一個形象,是來自我們文化當中的,隨處可見的,然後用恐怖片的方式將其顛覆,營造恐怖效果。
那種效果一定會很好,只是看我們能不能找到。
其二,心魔。
《小丑回魂1》緊緊抓住了這個關鍵詞,一刻也沒放鬆。
影片講述的是美國緬因州的德里小鎮上,一群少年被小丑盯上了。
這個小丑每27年都要出來作祟,神出鬼沒,專吃小孩。
當然,它不是隨意挑選目標,而是瞅準時機,趁虛而入。
什麼時機?
當一個孩子遭受嚴重的心理創傷時。
影片中的幾位少年,無一例外,都有嚴重的心理創傷。
Bill曾為了躲清靜,哄騙弟弟喬治獨自出去玩。不想喬治被小丑抓走,從此人間蒸發。Bill為此深陷在痛苦之中。
小胖子Ben是新來的轉學生,由於體型肥胖,時常遭到高年級學生的霸凌。他為此感到深深的自卑。
Eddie是個病懨懨的男孩,他的柔弱不在於病症,而在於母親對他的過分愛護,使他養成了懦弱的性格。
黑人男孩Mike兒時在一場火災中,親眼目睹了父母被活活燒死,他們燒焦的雙手從門縫中無望地伸出。
Beverly是個漂亮女孩,母親因生她難產而死,父親恨她,又因她與母親相像,對她生出一種變態的愛。
這些創傷,成為孩子們的弱點,也讓小丑有了可趁之機。
它以「恐懼」為食,於是它變成孩子們最害怕的東西,逼出他們內心的恐懼,然後將他們吞噬。
是的,整部電影的恐怖設計,都是圍繞這個邏輯展開的。
在Bill面前,小丑會變成喬治的模樣,不斷喚醒他內心的負罪感。
在Eddie面前,小丑變成一個全身腐爛的人,那是身體虛弱的Eddie最害怕的形象。
在Mike面前,小丑反復向他展示最恐怖的一幕——從門縫裡伸出的一雙雙燒焦的手。
其中,我認為最驚豔的一段設計,是針對Beverly的。
她一方面要承受父親變態的愛,一方面又因為長得漂亮,遭到其他女生的排擠和咒罵。這使得Beverly對於自身的「女性」特質,產生了深深的厭惡。
於是,她對著鏡子剪短了自己的長髮。
就在這時,衛生間的排水孔傳來聲響,她朝裡面望去,卻被從排水孔伸出的長髮纏住。
再往後,是更驚恐的一幕。
鮮紅的血液從排水孔噴薄而出,染紅了整個房子。
為什麼是噴血?
結合之前的一段情節,Beverly獨自跑去超市買衛生巾,隱晦地告訴我們,那是女孩迎來「初潮」的時刻。
但Beverly卻因為厭惡自己的女性身份,對此感到深深的不安。
於是小丑才要讓她看到「細細的長髮」和「噴薄的血液」,以此來加劇她心中的恐懼。
這是《小丑回魂1》真正精彩的地方。
它緊緊抓住每個人物的「心魔」,然後將其外化,並做誇張地呈現。
從這個角度講,它所營造的恐怖,是極其寫實的。
儘管影片中存在大量的超自然現象,但本質上,它們都基於真實的創傷。
這也使得影片的恐怖橋段,都有了存在的依據,而不是憑空而來。
與此同時,影片後續的邏輯也應運而生。
該如何打敗小丑?
或者說,該如何戰勝心魔?
很簡單,當你說服自己先不要恐懼,勇敢去面對它的時候,其實那心魔便已消解了一半。
影片最後,幾個小夥伴勇敢地站在小丑面前,看著它不斷變化出駭人的模樣,每個人都沒有退縮,而是用手上的武器,狠狠地打了上去。
他們不斷對小丑大喊:「你很渺小,我不怕你!」
於是那小丑就真的越來越小,直到最後坍縮成了軟軟的一團。
是的,對於「心魔」來說,你越害怕它、迴避它,它就會越猖狂、越強大。
你只要勇敢去面對它,就會發現,它其實並沒有那麼強大,它不過只是一個虛張聲勢的「小丑」而已。
看看,這一整套邏輯的構建,多清晰,多精彩。
這就是我在前文說的,正因為《小丑回魂1》瞄準的是一種內生的恐懼,這種恐懼才是全片的核心,它推進敘事、左右人物、製造恐怖,最後又因主角們的覺醒而得到了消除。
與此同時,這種恐懼又是經久不散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所以它無所不在,總找機會捲土重來。
27年,就是小丑回魂的週期。
03
由此,我們進入第二部。
《它:第二章》講述的就是27年後,小丑又一次降臨德里,已經長大成人、分散西東的小夥伴們,回到家鄉,與小丑再次作戰。
在看之前,我對這一部是有極高期待的。
為什麼?
因為在我的想象中,整個系列探討的核心是人的「心魔」,也就是主人公們的童年創傷。
這是一種很深的創傷,不可能一次性解決,甚至將終身困擾著他們。
所以,《它:第二章》其實天然具備一個極好的切入點,那就是27年後,本以為已經被打敗的小丑又回來了,這些人又要面對各自的心魔,然後與之抗爭。
從這個角度講,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這個「心魔」如何時隔多年後又一次闖入主人公們當下的生活,給他們帶去新的恐懼。
這也才是「小丑回魂」的一個現實基礎。
但很可惜,影片並沒有按這個邏輯來構建。
相反,它完全成了一個「組團打怪」的冒險模式。
主人公們回到家鄉,各自開動腦筋,取回信物,然後集在一起,再做一場儀式,將小丑打敗。
這就全錯了。
這麼做,等於是把「小丑」這個原本是「內生的恐懼」,直接推到了外部,又成了個「外在的威脅」。
大家打敗它,就萬事大吉了。
這也使得整個系列的落點,發生了偏移。
最終的落點甚至和史蒂芬·金的另一部改編電影《伴我同行》一樣,落在了少年情誼上。
我並不是說不能這麼落,而是說《小丑回魂》最特別的部分,其實是對於「心魔的外化」,是對於創傷的消解,如果落在「少年情誼」上,是很遺憾的,等於是把一副良藥愣給燉成了一鍋雞湯。
枉費了第一部的驚豔,也揮霍了整個系列的精髓。
04
還是推薦你去看看《小丑回魂》系列。
它強過現如今絕大部分粗製濫造、故步自封的恐怖片。
也希望未來有更多恐怖片延續這個路線,由內而外地製造內心的恐懼。
至於《昆池岩》一類,就不必再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