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它:第二章》影評:成長的遺忘,恐懼與傷痕
它:第二章影評《小丑回魂》的一二兩部,構成了一個非常棒的對偶,第一部主講童年的噩夢,第二部則是描繪成人世界的恐懼,面對著相同的敵人,擁有了更豐富的閱歷,繞了一圈後依舊要直面曾經的自己,每個人於童年時種下的心魔,在掩埋27年後開花結果,若是不把它從根裡刨除,它還會在你的遺忘中蟄伏下一個27年。
1.遺忘的童年 德里是一個很古怪的城市。大略因為它每27年就要發生一次重大的死傷事故,若要在這裡生存,就必須有著放下過往繼續生存的能力,因而,從德里出來的人,彷彿也都有著這樣的一種共性,便是遺忘。 其實不只是德里,成長的世界就是充滿著忘卻與模糊的,名字與事情,若不記錄下來時時溫習,也就是幾年的時間裡便會如同掌中的沙子一半流失大半,也無外乎幾位從德里出去的少年在邁克打電話過來時都愣了一下。 德里,僅僅是這個名字,便有如黑洞。他們已經嘗試著,幾十年不去想那個黑洞裡曾經生活的自己了,但是當年的血誓,重新浮現的疤痕,都在招呼著他們再一次面對兒時恐怖的對象。 原作中,比爾接到電話後,手上出現了白色的傷痕,他的妻子意識到,之前從未注意到這個傷痕,彷彿是這一個電話讓他有了過去一般。 過去,尤其是不願回首的過去,被掩藏在記憶的深處,但是每個人,比爾,瑞奇,斯坦,邁克,貝弗利,本和艾迪,或者意識到或者無意識地,都在重蹈著自己過去的路徑。 比爾把自己最深的恐懼掩藏在心裡,成為了暢銷作家甚至參與進華納電影劇本的編寫,寫了一本又一本恐怖小說,卻不知道靈感來自何處,也無法寫好一個結尾,因為一切都沒有結束。 貝弗利無知覺中嫁給了一個和他父親一樣控制慾極強的男人。 本小時候的建築才華讓他成為了優秀的建築家。 艾迪的老婆和他媽媽一樣對他無微不至地關心艾迪有時候甚至會錯以為他老婆是媽媽。 瑞奇發揮小時候的笑話天賦和口技成了脫口秀的主持人。 邁克留在了家鄉,沒有忘卻,一直鑽研著關於it的歷史。 斯坦...斯坦沒有能與大家聚首。
2.記憶的傷痕 在東方璞玉中餐廳聚首以及之後的小小驚魂後,重回德里的loser俱樂部成員決定回到自己過去生活過的地方,找一個當年對自己意味深重的物件。 這,被稱為是一種犧牲,因為他們的過去並不是美好的,事實上,他們的過去可以說是傷痕累累。 比爾的一生都沉浸在對於弟弟的沉湎之中,他為此自責,懊悔,也恨透了那個奪取他弟弟的小丑,下水道,還有那個飄盪到幽冥的紙船。當然,他的口吃也伴隨著回到德里而再次出現。 貝弗利深陷父親的管制之下,那是糟糕的,但莫名地,又有一種被關懷的錯覺。 本的弱點是他兒時的肥胖,雖然長大後已經成了健碩的漢子,內心裡卻依舊在竭力掩飾著自卑的自己。 艾迪脆弱的身子骨,那個樟腦水假扮的哮喘藥,他一輩子活在「健康環境」的限制之中。 本片給了瑞奇上一部沒有的設定,就是同性戀,當然這種情感如此含蓄以至於全片都無甚表達,當然他選擇的那枚遊戲幣,也表明了他的遺憾。那個鮑爾斯的堂弟,本來在開心地和瑞奇玩遊戲,不過畏懼堂哥的威勢,轉頭便對他惡言相向,也不知是可恨還是可憐。(在影片中,幾個人在本搭建的地下室裡的時候,瑞奇和艾迪在同一張吊床上互相懟來懟去,大概也是同一天,因為瑞奇穿著相同的衣服,瑞奇在橋上刻下了R+E,事實上你看完全片再回過頭看一些成年瑞奇和艾迪的對手戲,你會有新的發現)
邁克的角色則比較單薄,依舊是上一部中父母被火燒死的心理陰影。 每個人選擇了一件代表自己過去的物件,這是除魔儀式的步驟。
3.成年的恐懼 孩子會害怕夜裡床邊的陰影,成人則不會,有人便覺得成人沒有那麼多恐懼的心理。 也對,也不對。 成年人確乎見識到了更多的事情,膽子更大,不會像童年時候的自己一樣被各種鬼怪輕易嚇到。 然而,也是因為成長,那些性格中無法抹去的缺陷也隨著身體的長大而根深蒂固,更不用說成年人更明白生死存亡,面對未知與危險,便也愈加縮手縮腳。 本片中,成年後恐懼的最大篇幅給了艾迪,重新進入老房子後遭遇到危險,艾迪被嚇到不能動彈,然而也正是這樣的艾迪,反擊了惡霸鮑爾斯,用「能打擊惡魔」的矛射穿了小丑,最後不幸身亡。 並不是說成年沒有恐懼,恐懼根治在每個人心中,也伴隨著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成年人於童年不同的,或許是更能認識到面對恐懼時我們應當作何選擇,是逃跑,還是去面對。
4.蓋不上的氣球,漂浮的血 除魔儀式,那個頂出來的氣球,很有意思。 邁克知道chud的除魔儀式也許並不管用,但仍舊一廂情願想用這種方法封印惡魔。 惡魔來自於宇宙,所以它的血液都向天上流淌。 惡魔很大,人類很小。 不過惡魔並不能肆無忌憚地殺人,因為它以恐懼為自己強大的燃料。 沒有了他人的畏懼,它只是個弱小,任人宰割的小丑。 這個小丑,它用著螢火蟲和悲慘的故事勾引少女,它在比爾面前當面殺死小孩,它用死光讓瑞奇漂浮,它用利爪刺穿艾迪的身軀。 但是它也在害怕著那群成年的鬥士們,不僅因為他們曾經打敗過它一次,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根系就是別人的恐懼,它放出了loser俱樂部的死敵,它不斷威嚇著他們想逐個擊破,但是它最後也只能蜷縮成一團,被人捏碎心臟。
之後一切漂浮在空中
5.橋下的氣球,緘默的庭審 我並不滿意電影裡對原作的這段復現。 原作中關於這個同性戀被小丑襲擊的這一段,是裡面我最喜歡的橋段之一,故事同電影中描述的一樣,然而最精髓的部分在其後警察的審訊。 警察分別詢問著每一個人當時看到了什麼,犯事的那幾個年輕人提到了看到了小丑,死去同性戀的夥伴也提到了小丑。 警察自然是不信的,覺得那可能是他們看錯了,或者就是那幾個犯事年輕人編出來的一個替罪羊,他們說小丑出來就讓他們自我辯護的證詞顯得虛假了不少。 而對於死去同性戀的同伴而言,如果在庭審上提出小丑的話,那麼那幾個人可能會被輕判。 於是,最後的庭審上,沒有一個人提到小丑。 這,才是這個故事最恐怖的一點。並不是一個同性戀被小丑而殺,也並不是橋下飄浮著數不清的氣球,每個氣球上都寫著我愛德里,恐怖的,是在德里這個城市,哪怕所有人都看到了小丑行兇,最後這件事突然被掩藏起來,於是哪怕過了幾百年,一個又一個的重大事故之中,都難以看到小丑的身影。 彷彿是大家說好了不去講它一樣。 這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
6.飛馳的自行車 這部電影,還是很基於原著的,至少不少原著的情節都有所保留,比如比爾回到二手店重新買回自己童年的自行車銀駒。 雖然也很可惜,電影沒有提到這個自行車對他是多麼重要,這個自行車載著他逃離了惡魔,這個自行車的速度救了艾迪一命,他小的時候蹬著這麼碩大的車,全速啟動後幾乎停不下來... 這才是這個自行車為什麼對比爾如此重要的原因。 當然我還是很開心看到了史蒂芬金的客串,電影裡面無數次吐槽結尾很爛,畢竟小丑回魂原著確實在描寫少年時代亮點更多,(當然不能不提結尾七人群啪的被人詬病的劇情),本片在結尾算是做得不錯,loser俱樂部和小丑的激戰爆米花性十足,雖然因為原著所限,所以一些地方仍然有些維和,不過已然做的不錯了。
7.每個人的過去與現在 本片時長將近三個小時,作為恐怖片而言已經是巨無霸的存在,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便是—七個主角。 哪怕斯坦在影片開頭就早早掛掉,對剩下六個人每個人都要著筆墨去描寫還是佔用了大量的時間。更不用說第一部尚且還是只有童年的劇情,這一部在大人每個人的戲份之外還要穿插許許多多童年的劇情,這便極大地增加了片長。 當然並不是抱怨,畢竟原作的大部頭要一方面留下精髓去掉糟粕,另一方面又要把故事講得完整且面面俱到實屬不易,甚至我還覺得開頭的六通電話那裡過於隨意而簡單了,除卻貝弗利的那一部分稍微長一點,其餘幾人都是走馬觀花一般,基本無甚表現,這也是一個小遺憾。 不過影片在童年與成年,包括角色之間的切換的鏡頭還是頗為有意思,印象比較深的便是從本房子外看到的星空變成了斯坦正在拼湊的拼圖,而從斯坦手上滴落的血落到了貝弗臉上,貝弗利行走街道下水道的雨水在過去噴湧而出,鮑爾斯青年時看到的氣球一直漂浮到今日。 上面那一段,真的很棒。
而說起每個人的過去與現在,就要討論一下各個演員的水平了。除卻沒什麼戲份開頭就劇情殺地斯坦,表現最好的既不是男主一美也不是女主勞模姐,而是成年瑞奇的扮演者比爾哈德爾,興許是人設便是活潑笑話不斷的脫口秀主持人,比爾哈德爾將這個複雜的瑞奇演得活靈活現
而相比之下,一美和勞模姐則只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任務。在此心疼一下據說「用了做多血漿的場景」,也不是勞模姐的問題吧,總之就是覺得很一般,沒有展現出那麼多血漿的衝擊性,感覺把血漿換成水也並不差很多。 至於小演員們,依舊不錯,但是因為他們都在快速地長身體,所以第二部在拍攝的時候用特效對一些小演員進行了年輕化處理,如果不注意其實也還好,不過仔細一看有些人明顯皮膚細節比小貝弗利要少,看上去臉很光滑,尤其是小艾迪(看看半年前的沙讚裡面這個角色都長得多大了)和小瑞奇(參見最新一季怪奇物語),你只要看得夠仔細,就能發現一些輕微的違和感的。
最後做一點小小的總結。 《它:第二章》相比於第一部而言沒有了初見的靈氣與震撼(至今記得看《小丑回魂》剛開始喬治被咬斷手臂的震驚),不過在經費提高以及大牌演員的加盟之下還是保證了在恐怖片中數一數二的爆米花性(相應地恐怖性就沒那麼強了)。 不過本片還是很好地在整合原著劇情的同時把故事做了合理的改編,當然因為原著天生劣勢讓片長略長容易給人帶來冗長的觀感,據說導演還有更長版本的導剪版。 來自童年的傷痕延伸到成年化為恐懼的回憶,離開小鎮便遺忘了曾經的那個與惡魔搏鬥的夏天。 我總是有著這麼一點期盼,如果小丑還未死去,27年後,等剩下的五個人年近七旬之時,他們的恐懼又會是什麼?
最後給我們的比爾哈德爾,真的是個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