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雨天·紐約》影評:此別,祝你在陽光下綻放,而我在灰暗的天空下找到了自己
雨天·紐約影評
「也祝每一個憤世嫉俗自命不凡的人,能找到跟你一樣喜歡陰雨天的他/她。」
模仿豆瓣目前的最熱影評,我也要說一句:這並不是一部找到真愛的浪漫愛情電影。
然後,我還要說,這也不是一部血淋淋的《混圈裝逼指南》,它不是想說什麼社會階層問題。
在我看來,剝開甜茶主演浪漫愛情電影表皮,再剝掉聚焦社會階層假殼,就像片名所希望傳達的那樣,這其實依然是一部表達伍迪艾倫悲觀主義人生觀的電影。
01
—
重要的是人的質地本身,而不是家庭階層
片子的確有意無意地不斷在暗示每個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比如主角蓋茨比來自一個富商家庭,女朋友的爸爸是銀行家,而他倆之所以屬於「不同物種」,不是因為家庭背景——顯然他倆都算富二代;也不是關於old money和new money,後面我們知道蓋茨比母親是妓女出身,而父親發家的第一桶金來自母親的「事業」。
更有力的證據是,蓋茨比和來自相同家庭的哥哥亨特的區別,亨特上進,是家庭的,而蓋茨比在世俗慾望上似乎有種不由自主的墮落傾向。
哥哥亨特在物質欲望上上進,精神生活卻又極其淺薄,會被蓋茨比在晚會上帶去的妓女女伴吸引。也會口頭上說很愛自己的女友,卻僅僅因為其笑聲難聽而決心要取消婚約。
而蓋茨比恰好相反,從小被母親強迫去做注入博覽群書、練鋼琴、逛博物館等等事情,張口閉口都是自然脫口而出各種藝術家和作品。憤世嫉俗,輕視物質欲望,一直在找尋精神生活的歸宿。
暗戀蓋茨比的陳形容蓋茨比:
女友阿什莉形容蓋茨比:
蓋茨比父親的感覺以及蓋茨比的自我嘲諷:
說到底,一貫的,主角蓋茨比其實就是伍迪艾倫本尊的化身,伍迪艾倫再一次藉自己片子的主角,來表達他在人生意義上的空虛感,一方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大眾世俗的淺薄的物質欲望的看不上,另一方面自己的憤世嫉俗自命不凡的清高。
而所有這一切後面,伍迪艾倫卻找不到自己堅實的支撐,他知道自己不想要追求什麼(淺薄、物質),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制定怎樣的人生計劃,來對抗那些庸俗淺薄和世俗,該從哪裡去找尋生活的高尚和永恆。
這就是為什麼除了嫌棄庸俗淺薄的大眾,他的大部分作為知識分子的電影主角,往往是連除自己之外的其他知識分子也要一起嫌棄的。
再進一步,其實連他的電影主角,大部分也是在空虛之中,最終依然擺脫不了庸俗的物質和身體慾望的。所以,伍迪艾倫電影的另一底料乃是自嘲。
加起來就是憤世嫉俗,嘲諷一切,一切都缺乏意義。
02
—
蓋茨比與母親
這個表面上的愛情故事的衝突內核,其實是蓋茨比與母親的矛盾。
蓋茨比嫌棄和反叛母親,因為母親並不真正理解「高級品味」但卻總是追逐在這些虛榮後面。他看不上那些被名利物欲困住的人。
直到母親向他吐露她妓女的出身,才理解母親——母親之所以顯得配不上她努力營造的上流外皮,是因為她本來就是底層出身。而正是母親的努力鑽營本身,才能靠當妓女賺的第一桶金,給父親做生意最後成為富豪。正是這些擠破頭往上流社會爬的上進心,才把蓋茨比培養成現在這個蓋茨比。
這構成了某種悖論,正是蓋茨比討厭的東西,塑造了蓋茨比。
更重要的是,他其實並不能完全從家庭脫離開來:
他用著家裡的錢,同時又嫌棄家人拼命賺錢拼命裝逼。
理解了這一點,最終促成了他的成長,他從青少年不自覺地反叛,終於能理解並接受母親,與自己的反叛達成一定程度上和解。
之前他知道自己叛逆,知道自己憤世嫉俗不喜歡淺薄和虛榮的人,卻從來沒有回看過自己。
在自我審視之下,他自己又何嘗能完全逃脫庸俗和淺薄呢?
他的兩任女友不都是那種金髮性感的標準美女嗎,他喜歡她們,卻又完全沒意識到這兩任女友正是他討厭的那種毫文藝細胞和知識分子自我審視能力的淺薄女人。
這就是故事結尾的意義所在,他丟棄在馬車上的阿什莉,走向了鐘樓下。
和他能真正進行交流溝通,願意拋棄「非常帥氣、非常有錢、非常聰明」的皮膚科醫生,而來和他赴約的陳相擁而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