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上觸不到的你》影評:接個吻就會死的話,你還會愛我嗎?
愛上觸不到的你影評瑪妮想聊一個戀愛故事,但不是上面說的這種齁甜畫風,而是甜中帶虐直戳心窩的那種:
《愛上觸不到的你》▼
我愛你,但我不能碰你
你喜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傳達「我愛你」?是精心準備的禮物,快速回復的消息,還是最本能的觸碰?
觸碰是人最先擁有的,表達愛意的能力,我們以此清晰直接地傳遞我們的情緒。開心或難過,悲傷或憤怒。
可這樣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對於《愛上觸不到的你》裡的男女主角——兩個CF患者來說卻是永遠也無法逾越的鴻溝。 小科普:CF是疾病cystic fibrosis的簡稱,中文譯為「 囊性纖維變性」。這是一種非感染性遺傳病,能夠影響身體的多處器官,尤其是肺部和消化系統。
一旦病人被確診為CF患者,他們的生命就開始了加速的死亡倒計時,即使移植了健康的肺臟,最多也只能再延長5年的壽命。
史黛拉原本是個嚴謹、規矩的女孩,熱衷給每一天的每一件事做規劃;
認真聽從醫生的每一個安排,在油管發布自己治療的日常,樂觀向上地對抗著疾病。
最糟糕的是,CF患者之間還會相互感染,所以兩個CF患者之間至少要保持6英尺的距離,越線就等於死亡。 《愛上觸不到的你》裡史黛拉和威爾就是這樣。 威爾則完全相反,他隨性散漫,像個不得志的藝術家。
整天心事重重、自由散漫,秉承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態度消極治療。 這兩個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滿是衝突的人,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CF了。兩個人在同一家醫院治療,在醫院的嬰兒室外面,他們相遇了。
早就在油管上關注史黛拉的威爾率先示好,告訴她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
但史黛拉是一個可以為了治療,放棄所有的「好患者」,她完全無法理解威爾的消極態度,初次會面迅速而尷尬地……結束了。 磁場這個東西就是這麼奇怪,史黛拉與威爾如此的截然不同,甚至都不應該靠近彼此,但他們偏偏無法將注意力從對方身上移開。
兩個人開始每天一起治療,共同對抗疾病,苦中作樂地把藥片拌上布丁,把彼此間6英尺的距離完成禁忌遊戲。 史黛拉積極治療的動力,來自於她意外身亡的姐姐——史黛拉無法想象父母在失去姐姐之後又失去自己的景象。 所以每到關鍵時刻,她就會像隻刺蝟,豎起滿身尖刺,拒絕威爾更進一步的靠近。
在史黛拉手術的前一天把姐姐送的畫掛在頭頂給她安全感,告訴她:
你不會孤單。
可是當威爾知道史黛拉要在沒有姐姐陪伴的情況下,獨自做手術的時候,他偷偷穿上厚厚的隔離服,溜進手術室為她唱老掉牙的歌曲打氣。 在史黛拉手術的前一天把姐姐送的畫掛在頭頂給她安全感,告訴她: 你不會孤單。 但無論感情多麼濃烈,史黛拉和威爾之間始終隔著「死亡6英尺」,即便那可能只是成年人的兩步,卻是史黛拉和威爾無論如何都邁不開的兩步。
他們的主治醫生不惜剖開過去的傷疤,告誡兩人:
不可以靠近彼此,靠近就是死亡。 相愛這件自由又浪漫的事情在他們身上成了禁忌——正在等待新肺移植的史黛拉必須對威爾保持距離。
手術室的老歌是愛的開端,也是退縮的開始,男孩不敢靠近了,他不想看她死,只有後退。 這次換成史黛拉變勇敢了,她一遍遍地對威爾重複:「我們會有辦法的。」
女孩拿著一根5英尺的台球桿,動情地對男孩發出邀請:「Are you in?」
她要向上帝搶回一英尺,疾病已經拿走了那麼多,她要離他近一點,哪怕只是1英尺。 男孩熱烈地回應:「I am so in」。 比起別人的6英尺,你是最特別的5英尺。
「五尺」卻是「天涯」
無論是現實還是在影視劇中,絕症病人的愛情總是分外動人,因為清晰可見的死亡讓愛情變得艱難,也變得更有分量。 2014年的《星運裡的錯》就曾經感動了許多人,和《愛上觸不到的你》一樣,這部電影的女主也是CF患者,她在對生命失去希望的時候遇到患有骨癌的男主,兩個人惺惺相惜,彼此取暖。
在題材上,《愛上觸不到的你》與它有相似之處,男女主角都是絕症病人,都有一段青澀又深刻的愛情。
但《星運裡的錯》裡只有一方是CF患者,男女主角還可以通過親密接觸給彼此以力量。 《愛上觸不到的你》的兩位主角都是CF患者,他們不僅無法給予彼此力量,還要精確地保持6英尺的距離,永不能觸碰彼此。
史黛拉的摯友,一個CF患者突然離世,她在悲痛之中還有揮之不去的遺憾:
明明那麼親密的好友,卻從始至終都沒能擁抱他一下。 CF太微妙,患者可以和健康的人親密接觸,患者與患者之間卻因為會交叉感染、加重病情而必須隔離開來。
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乃至於青澀的愛情,都會被疾病抽離乾淨,他們被迫彼此切割,永遠失去觸碰的權力。
但愛情就是愛情,是什麼也擋不住的。重新出發的史黛拉堅持與威爾約會、散步、捉迷藏……
他們像所有的年輕男女一樣相處,但始終要隔著這一根台球桿的距離。 但也因為這份距離,他們的感情戲呈現得又純,又欲。
兩個人在游泳池裡坦誠相見,藉著桿子對撫摸彼此,他們看到的不止是對方密密麻麻、佈滿了疤痕的身體,還有波濤洶湧的感情。
即使,這樣看對方,已經是他們能獲得的最近距離。
歧視與疾病
CF是天生的,大約每五個CF患者之中,就有一個會在出生時被診斷出囊腫性纖維化病症。這也意味著他們從出生起就被與這個世界隔離開來,永遠與親友隔著6英尺的距離。
在一些西方國家,「6英尺」同時也是墳墓的埋葬深度,它像是一種「生與死」的距離,隔絕了我們所能傳達的愛與溫暖。 CF使患者之間無法觸碰,剝奪了他們相擁的權利,但這種疾病還算罕見,在黃種人地區並不多發。
但同時,這世上還有很多讓病人被動地與社會切割開來的疾病。
比如相對更常見的「乙肝」:2018年地壇醫院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就業會被疾病所影響。 乙肝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時刻小心別人的目光,隱藏好自己的病症,太多人在被發現是乙肝患者時失去工作,甚至被動隔離。
但實際上,乙肝真正的傳播途徑來自母嬰、輸血以及密切生活接觸,這類在日常工作中根本不會出現的情況。 可沒有多少人願意真正地了解這些醫學常識,一聽到「乙肝」就馬上疏遠隔離。
患者已經被迫承受病痛的打擊,還要接受社會的歧視與隔離。 在知乎上搜索乙肝,最多的問題與回答都在談論「夫妻該不該被乙肝拆散」,「你會和一個乙肝攜帶患者談戀愛嗎?」這類問題。 被剝奪正常工作的權力,不能享受平等的人權對待。這難道不是一種二次傷害嗎?
比乙肝歧視更嚴重的,是艾滋病——一個大家聽到馬上敬而遠之的名字。儘管文藝作品一部部出現,越來越多健康的人走訪問候,和他們吃飯握手,可實際的社會環境到底改變了多少? 電影《最愛》裡章子怡、郭富城扮演了一對患有艾滋病的情侶,他們好不容易走到最後,舉辦婚禮,整個村子卻全部緊閉大門,沒有一句祝福,彷彿不是艾滋,而是瘟疫。 無論是《最愛》、《星運裡的錯》還是《愛上觸不到的你》,影片之所以聚焦這些病患群體,也是希望觀眾能夠正確理解他們。
大數據時代讓我們迷失在龐雜的信息量裡,公眾號、網絡上「不要接近XX病人」,「XX會傳染」的文章層出不窮,但被這些所謂「絕症」、「傳染」所掩蓋的,是正在承受病痛、期待理解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