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異端鳥》影評:黑暗寓言

異端鳥影評

看完後的第一感覺是這個攝影很不錯,再加上全程色調都是黑白,即使是有些重口味的畫面也沒有那麼恐怖。而且細節做的非常好。

雪中流浪,滿臉的凍瘡

手上拿的叫「彗星」,相當於便攜式火種+火爐

頭髮像是幾個月沒打理過,而且因為風大而沒有形成劉海

全片充斥了各種犯罪惡行,形形色色的惡棍野蠻而又肆無忌憚,對比之下,我國古代的酷刑就都很有技術含量,像是老虎凳,拔手指甲,插針,水牢什麼的。家暴的老白男就因為長工多看了女主人幾眼,先把女主人打得半死,隔天在飯桌上暴起剜眼,這一段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疼。

如果之前沒有心理準備的話,大部分普通觀眾這時大概已經沒什麼興趣看下去了,而電影連一半都沒到,才剛放了五分之一左右。對於看慣恐怖片的觀眾,視覺衝擊可能並沒有那麼瘮人,而對於普通觀眾,片子裡那種愚昧和暴戾讓他們坐立不安,據說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時,等到終場亮燈,放映廳裡只剩下一小半人了。

接下來虐待的情節變得隱晦了一點,性犯罪開始多了起來。先是通姦的女性被村婦們報復慘死,然後是針對主角的性犯罪。

可憐的Julian Sands,看到他出場就知道後面沒有好事了

最後那個大胸妹子直接挑戰獸交,也真難為她為藝術獻身了,不知道之後還接不接的到正經的片子。

為藝術獻身

但是就算情節尺度大到這樣,沒見過這架勢的觀眾都呼吸困難了,導演也幾乎沒有任何煽情,讓觀眾發洩一下情緒。(要是加一段孩子淚流滿面的特寫,再來一段內心掙扎,妹子也來幾句「對不起,是我不好,請忘了我吧」之類的狗血台詞,兩人拉扯一番,孩子失手殺了妹子,痛不欲生,那人民群眾豈不是可以拿包瓜子看得津津有味。)

羊咩咩其實還挺可愛的

既沒有《辛德勒的名單》裡催人淚下的音樂,也沒有《鋼琴師》中男主隔空彈琴的心酸,《異端鳥》裡的孩子就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和片中人物並沒有太多明顯的感情交流,而是作為一個流浪者,從一處地獄走向另一處地獄。而作為觀眾,感覺就像參觀了博物館一樣,和劇中人物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窗。

苦悶的養鳥人

導演每個段落都拍的不錯,層層遞進,每個段落主題也很清晰,單獨拿出來都是不錯的故事,但是合起來卻沒能讓情緒一點一點累積起來。

來村莊徵糧的蘇軍

全片德國人既有冷血槍斃猶太人的場面,也有心軟放生的橋段。蘇俄既有把男主綑起來送給德軍的反猶分子,也有接納信任男主給他溫暖和歸屬的堅定共產主義者。導演大約是想告訴我們,無論不同的陣營,都有好人和壞人。

導演還展示了農村的愚昧落後,極端排外,村民生活極端苦悶,有的宣洩在暴力,有的宣洩在酒精,性,所以才會有那些性變態,但是這麼多主題擠在一起,片子又長達3小時,看到後面都想不起前面的了。主角沒有明顯的心理變化,雖然從一開始熱愛小動物,到後來殺羊,打劫,甚至於殺人,臥軌,都是為了體會生的感覺,因為刺激的閾值被提高了太多,心已經麻木了。但是孩子的表演一直是克制的,隱忍的,每一段的情節高潮也都是由成年人帶動,孩子更多的是旁觀而已。

善良的老兵

而且作為一部兒童為主角的片子,代入感肯定沒有成年人主角的強,觀眾頂多覺得這孩子真慘,可憐,很少會覺得感同身受。導演弱化了原著的現實背景,突出了寓言或者說黑暗童話的氛圍,使得全片籠罩在這種疏離感中。

什麼是童話或寓言?這兩者不需要考慮邏輯,現實背景或者時代侷限,可以是「很久以前,XX地方有一位XXX」。寓言是為了突出明確主題,本片就像童話一樣,人物惡得毫無背景,只剩下各種負面情緒,比如養鳥人整天喝酒,要不就和瘋婆子OOXX,結果瘋婆子被村婦們虐待致死,他就自殺了,人物的內心全靠演員的演技來發揮,由於基本沒有台詞,不用心揣摩,只會覺得是走馬觀花式的展示,並沒有多少觸動。

「傻娘們」魯德米娜

導演在一次採訪里總結全片的中心思想是「Sta?í byt jiny, a máte problém 只要與眾不同,就有問題了」,大約是要警醒世人要接受別人的與眾不同。據說改編劇本歷時三年,逐漸形成了17個版本,最後採用的版本顯得非常工整,但是處理得太謹慎了,原作其實更加勁爆的,感覺在歐洲拍片,政治正確是不可避免的。而相比較之下,《小丑》和《寄生蟲》無疑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一部出色的電影要麼能夠引起思考,要麼能夠給人感觸。和平年代,歌舞昇平,人們傾向於感情豐富的片子,但是這些年,世界越來越混亂,貧富差距加大,移民問題加劇,民粹主義高漲,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所以才有《寄生蟲》和《小丑》的成功,而前幾年開始,獲得大量關注的片子幾乎都是討論社會問題的,2017年的《三塊廣告牌》,2018年的《羅馬》,《何以為家》,而在亞洲,《小偷家族 》,《我不是藥神》,也都是聚焦社會問題的題材。

拍孩子為主題,拍攝社會問題的影片其實切入點很不錯。《何以為家》,《無人知曉》都是既能夠讓人流淚,也能讓人思考的好片。而本片導演的處理方式卻弱化了思考的力量,說白了,就是形式大與內容。

歐洲一些導演仍舊在拍這麼文藝的片子。不是說文藝一點,隱晦一點不好,有自己的影像風格,敘事風格都沒問題。只是這個世界已經不同了,很多人已經沒法安安穩穩地坐在影院裡悠閒地欣賞三個小時左右的寓言詩了。在歐洲,人們看到的是中東難民潮引發的社會動盪,文化衝突,經濟長期低迷,今年的疫情更是讓世界雪上加霜,很多人要考慮房貸,車貸,養老,孩子的教育,日漸上漲的生活開銷,提心吊膽的醫療問題。觀眾想看的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你無關痛癢的喊幾嗓子「要包容,要愛」有用嗎?

影片最後孩子開槍打死了欺負過他的小攤主,歐洲觀眾看了以後是不是會想到,「要是對MSL不好,他們也會開槍打死我們?」而在天天想著怎麼打壓非白人的好萊塢看來,你們這些深色皮膚的最終都會選擇出手把我們白人的利益搶走,你們慘總好過我們慘。

很久以前就讀過原作,原著更偏現實,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背景設定小男孩來自華沙富裕的上流社會,是為了避難而被父母托人帶到鄉村,結果輾轉在波蘭落後的東部地區。東部農村說的方言他聽不懂,他說的上流社會語言,農村也沒人會說,所以才會完全無法交流,之後更有俄語和德語,導致大部分人都很難交流。鄉下村民都是金髮或者棕色頭髮,眼睛也是藍色或是灰色的,小男孩黑髮黑瞳被認為是惡魔的使者,異教徒,而且沒有人保護,可以隨便踩。

兩個孩子一對比就知道肯定不是同一個種族

讀完全書就對波蘭這個國家感官不太好,結果本片卻刻意淡化了國籍,所有人都說類似的語言。大概是出於現實考慮而做出的妥協。

而歷史上,波蘭人在德國入侵後,很多民眾願做納粹的急先鋒。由於更討厭蘇聯紅軍,猶太人立場又偏蘇聯,反猶太主義在波蘭日益猖獗,所以奧斯維辛設在波蘭是有原因的,波蘭人為虎作倀的事情並不少,戰後卻並沒有受到特別的清算,而是以受害者的形象讓人記住。這就像二戰後奧地利抽身而退,躲在德國這個靶子身後,以至於現在人們想起納粹就是德國納粹,其實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但現在想起奧地利,都是音樂家,藝術家,莫扎特,貝多芬,施特勞斯之類的。

波蘭是個神奇的國家。它跟的老大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也即是傳說中的逢賭必輸。

1806年,之前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匈帝國聯合滅國的第一次抱法國大腿,沒過幾年,拿破崙敗了。

二戰期間,波蘭被德國侵略,然後沒幾年,又成了戰敗國。

加入蘇聯陣營,不情不願地沒過幾天安生日子,蘇聯又沒了。之後立馬抱緊美國的金大腿。大波波就像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二愣子,表面上狂妄自大,骨子裡自卑膽小。與他相比,意大利就像一個浪蕩公子哥,明明天天混吃等死,卻每次都能及時踩在風口,化危為機。

波蘭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跳的歡,不懂小國就是要低調忠心,歷史上被滅國四五次也不長記性,卡廷慘案,解放前夜的華沙大起義都是實力不夠,野性不小造成的悲劇。

現在作為美國gou,莫名其妙反華作死。2008年,波蘭帶頭抵制北京奧運會。波蘭也是第一個跳出來抵制華為5G,甚至還拘捕了一位華為員工。疫情期間,一手接受中國的捐助,另一手卻抵制阿里巴巴賣口罩,簡直是農夫和蛇的故事。

歷史上,波蘭出名過的人主要就三個,哥白尼,肖邦和居里夫人。哥白尼是16世紀的神父兼科學家。音樂家肖邦和科學家居里夫人都是近代19世紀人,而且兩人都是長期生活在巴黎的。也就是說,波蘭歷史上基本沒出過有名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之類的,而17世紀之後,連精英都沒多少。

2017年8月6日捷克Cernosin

主角Petr Kotlár ,其實長相更像吉普賽人,皮膚更暗一點。

我個人倒覺得他長得有些像著名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

Trevor Noah

Let's Selfie!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