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茱蒂》影評:毫無爭議,她是呼聲最高的奧斯卡準影后
茱蒂影評誰將成為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呢?儘管在奧斯卡正式頒獎之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毋庸置疑,目前呼聲最高的一個名字絕對是:蕾妮·齊薇格!
憑藉在影片《茱蒂》中的精彩表演,蕾妮·齊薇格已然贏得了好幾座影后獎盃,包括第77屆金球獎影后、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影后,以及第26屆美國演員工會獎影后,等等。很多影迷更早已將她視為新一屆奧斯卡「準影后」。
我們不妨先說一下齊薇格飾演的這位傳奇女星本體——茱蒂·加蘭。相信大家對《Over the rainbow》這首歌一定都不會感到陌生;這首經典的傳世之作,源遠流長,被評論界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歌曲之一,而它的原唱者便是茱蒂·加蘭。
這首歌最早出自1938年的電影《綠野仙蹤》。當年,米高梅公司原本選擇的是秀蘭·鄧波兒出演本片女主角,但陰差陽錯,最終敲定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童星茱蒂·加蘭。而茱蒂也不負眾望,憑藉這部電影一舉成名;從此便邀約不斷,成為那個時代最負盛名的雙棲女明星。
然而,這卻是「噩夢」的開始。成名後的很多年裡,茱蒂·加蘭的健康狀況一直紅燈頻閃,而情感生活也是她人生中注定繞不開的一大死穴。墮胎、酗酒、自殺、病痛、婚姻破裂、負債累累,這一連串的苦難摧殘著茱蒂的身心與意志。生命後半程始終是她的人生低谷,落魄難堪,星光全無。
面對茱蒂·加蘭這樣的傳奇人物,可嘗試的拍攝角度其實有很多,也有不少細節鮮活的影史資料可供參考。遺憾的是,魯伯特·古爾德執導的這部《茱蒂》注定不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專注於拍好人物本身的傳記片,它充其量只是一部主打演員表演的衝奧傳記片而已。
換句話說,在《茱蒂》這部高度模板化的流水賬傳記片中,除蕾妮·齊薇格的表演之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只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在我看來,這種有點「本末倒置」的人物傳記片在近年的好萊塢市場上並不少見。
自2010年代起,幾乎每年北美頒獎季上都會湧現出瞄準奧斯卡表演獎的熱門人物傳記片,偏偏奧斯卡又很吃這一套,因此這類電影贏得表演獎的概率往往要比其他電影高得多。用故事突出角色,用角色包裝演員,這樣的傳記片似乎就是專門為未來的影帝影后們量身定做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這類傳記片中曾經有不少難能可貴的佳作。但長此以往,當同樣拍法被不斷嵌套到不同的傳記人物身上時,最初的那種新鮮感終將被消耗殆盡。比如去年囊獲奧斯卡影帝的那部《波西米亞狂想曲》,其實就備受爭議。
如今的好萊塢製片模式已然趨於僵硬,一旦某個故事形態或某種類型片製造了收益,無論是票房上的還是口碑上的,製片公司便會以該成功範例作為模版,再複製黏貼出第二個版本、第三個版本,源源不斷,直到這個模式徹底不再吸引觀眾。
漫威超英電影如此,類型電影同樣如此。而之所以傳記片也被推上這條僵化之路,正是因為其劇本與製作模式太有規律可循;對創作者而言,以個人作為核心展開故事,總要比挖空心思描述一個群體或一個時代更容易得多。
影片《茱蒂》正是這種傳記片套路裡的產物。敘事時間一定要選在角色的人生轉捩點,任何危機過後自然都會綻放光芒,而故事的結局則往往都有一種雨過天晴、歲月靜好的意味。
縱觀《茱蒂》這部電影,我們固然能夠從中感受到茱蒂·加蘭的巨星魅力,但這種魅力其實並非來自電影本身。在我看來,影片最大的優勢便在於蕾妮·齊薇格的表演,她以其「變色龍」一般的演技,再現了茱蒂·加蘭的命運沉浮,賦予了這部電影以及作為演員的自己,尚能撐住場面的光芒與掌聲。
然而,在我們對這種套路傳記片早已產生審美疲勞之後,難免會覺得《茱蒂》比那些「尚有求變心態」的傳記片要顯得尷尬得多。影片集傳記式人物瑕疵之大成,嗑藥酗酒、愛情失敗、官司纏身、顛沛流離,再加上近幾年流行的原生家庭傷害。
可以說,影片《茱蒂》中所呈現的茱蒂·加蘭,便是一個被生活拼命摧殘的典型。固然,這些問題都曾毫無疑問地出現在真實的茱蒂身上,但放進電影裡,卻僅僅是走馬觀花,而絲毫不曾認真探求過為何一代巨星的身後會如此滿目瘡痍。
言行稍有不慎就會身敗名裂,因身體狀況糟糕而無法完成表演,這些曾經給茱蒂帶來了什麼樣的心理創傷,以及茱蒂是如何與痛苦共存的,影片都沒有任何討論。所有一切都只是堆砌式呈現:茱蒂是明星,是失去撫養權的可憐的母親,她有痛苦,後來難以克服上台的渴望,於是奮力唱好了一次歌,贏得掌聲。但直到故事戛然而止,都不曾真正深入人物內心。
換而言之,影片最大的失敗就在於試圖面面俱到地講述茱蒂·加蘭的人生。她身上備受矚目的標籤太多,年少成名、綠野仙蹤、同志偶像、石牆運動,單獨拿出任何一個來講,都足以拍出一部精彩的人物傳記片。
然而,影片《茱蒂》卻將故事時間線放在了茱蒂·加蘭告別人世前一年,這當然也無可厚非。但創作者卻頗有野心,試圖在這樣的設定下吞吐茱蒂整個人生的起伏,就反而過猶不及了,以至於茱蒂身上的每一個標籤都只能淺嘗輒止。
除了劇本層面的問題,剪輯上的問題也很難被忽略。乍一看整個故事似乎有兩條線,一條是茱蒂表面光輝、實則悲慘的年少成名時代;另一條是茱蒂窮困潦倒、人走茶涼的中年時期。但遺憾的是,這兩條線並沒有產生邏輯上的緊密關聯。
觀眾們其實很難從插敘的內容與時間點上看出,茱蒂的少年時代是如何影響到中年時期的。比如童星必須挨餓保持身材、睡不夠也要上節目等等,這些少年時代的情節都是碎片化的,並沒有形成一個有力的整體,以映射中年茱蒂的困境。
而與米高梅老闆談論母親的隻言片語更是畫蛇添足。正片中明明從未出現過茱蒂母親,只在台詞中不斷提及她利慾薰心、不負責任;僅以單薄的言語構成一個原生家庭的傷害背景,並試圖與茱蒂作為母親的身份進行對比,著實有點偏頗。
而且茱蒂在影片中作為母親的形象,也沒有得到完整建構。首先,茱蒂與子女的互動非常有限。其次,她不僅與第三任丈夫育有一對子女,還跟第二任丈夫育有大女兒麗薩·明尼利,後者長大後也成了好萊塢歌舞巨星。影片明明也拍了大女兒,卻僅僅一筆帶過,若稍有走神就可能錯過這一層母親身份,以為茱蒂僅僅只有兩個孩子。
事到如今,好萊塢式的人物傳記片已經看不到太多吸引觀眾的新意了。這一模式之所以能夠堅持到現在還有市場,都是靠演員們的表演在一直強撐著。
過氣諧星、瘋狂減肥,整容失敗……從昔日大紅大紫,到後來默默無聞,蕾妮·齊薇格的人生經歷確實與茱蒂·加蘭有著相似之處。儘管有人說,她在《茱蒂》中的表演痕跡過重;但那些光彩照人的時刻,她的表演的確十分傳神,還有著迥然於其他女演員的渾然天成的可愛與天真。
而影片中的歌舞部分,齊薇格也都完成得非常出色。那些燈光閃耀、歌聲不絕的舞台橋段,我們依稀能看到齊薇格當年在歌舞片《芝加哥》中光彩照人的影子。這一刻,我們分不清誰是角色、誰是演員,齊薇格與茱蒂合二為一。
回望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當蕾妮·齊薇格成功拿到影后獎盃時,她跟台下的觀眾們打招呼說:「十七年過去了,你們看上去很不錯。」雖然《茱蒂》並不是最配得上她演技的作品,但齊薇格終究還是迎來了她演藝事業的第二春。
正如同《茱蒂》的片尾,當全場同聲合唱《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既是屬於茱蒂的熠熠生輝,也是屬於齊薇格的萬丈光芒。
作者| 藍詹;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