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置信》:備忘錄: 羅夏日記
影評譯自HBO守護者電視劇官方特設網站「皮特百科」中的《備忘錄:羅夏日記》條目。這是皮特百科的第一個條目,以FBI內部備忘錄為切入角度,以「羅夏日記」為樞軸回顧了守護者漫畫原作的一些歷史事件,同時又鏈接到美劇版的一些「現代設定」,搭配電視劇服食風味更佳。個人翻譯,疏漏難免,請多指教。
備忘錄[1]
授權保密
收件人 : 反義警行動隊(聯繫人組)
發件人 : 特工戴爾·皮特
日期 : 2019年9月1日
主題 : 維特與羅夏
簡單來說,我希望記錄在案:停止搜索艾德里安.維特(Adrian Veidt)並宣稱他已病逝的做法是錯誤的。
此觀點存在冒犯我們的同事勞麗·布萊克(Laurie Blake)特工的巨大風險,因為本備忘錄回溯的歷史,揭露的諸多重要事實涉及她個人(假設她閱讀過我們的備忘錄,我已把備忘錄發送給她多次,但沒收到回應)。但她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歷史。這些歷史已衍生出成為問題的亞文化,便是我們時代的節拍。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在此表達我的歉意。
引發我關注的源頭是沃爾特·約瑟夫·科瓦奇(Walter Joseph Kovacs,外號「羅夏」,在「韋爾特譜系分析法」中歸入「偏執狂/精神病」類型)的持久吸引力,他與維特有著多共同之處,維特本人便是一名前蒙面義警(外號「法老王」,「救世主/自戀狂」類型)。羅夏也像維特一樣從地球上消失了,他失蹤的謎團持續困擾著那些崇拜他、卻讓一般民眾傷腦筋的傢伙們。尤其是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的「第七騎士團」,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他們盜用了科瓦奇的面具,觀望面具墨跡狂野的漩渦中倒映著的、自己扭曲的意識形態。我們有理由擔心,如果該局停止尋找維特,這些知名的羅夏狂信徒將會如何回應。這幫迷惘又反復無常的人士相信,維特是導致科瓦奇失蹤的原因。他們希望為他們的「救世烈士」伸張正義。若我們對此無動於衷,便等於煽動他們的怒火。我們完全知道那會是怎樣的情況。
這些人對科瓦奇和維特的觀點的基礎都是「羅夏日記」,這份資料貌似荒誕可笑,容易被斥為虛假和狂熱的造物,以至於我們往往低估了它所匿藏的力量,如果任何人全盤理解它的話。這份備忘錄提供了一套綜合培訓,一份足以令人警醒的威脅評估,並提出了減輕負面影響的替代行動方針。請考慮將此實情摘要轉發給任何需要它的人。
兩本日記的故事
背景
1985年10月21日,科瓦奇在一名前變裝罪犯埃德加·威廉·雅各比(Edgar William Jacobi,外號「莫洛克魔君」)的家中被紐約警方逮捕。一位匿名告密者帶領警探們來到犯罪實施中的現場,當時受害者(雅各比,頭部中彈)與顯而易見的疑犯(科瓦奇)都在場。這是上世紀末旨在遏制私刑主義,並消解公眾對"變裝冒險家"崇拜運動中的一樁大事。1977年實施的《基恩法案》使得形形色色的私刑行為成為再次成為非法活動後,只有阿爾法級的蒙面義警拒絕退休。羅夏的被捕是在曼哈頓博士(「超人/被動攻擊」類型)離棄地球幾天前,曼哈頓被指控(現存爭議)其發出的電磁能量輻射致癌——這預示著一個始於1938年的「蒙面正義"時代(其價值無可估量)的結束,對許多人來說,這幾十年的「逾期執行」卻相當受用。
「羅夏常識」入門
法庭指定的精神病學家馬爾科姆·隆博士(「維度入侵事件」[2]的受害者之一)提交的評估表明,科瓦奇的重度人格分裂,是因為患有「分離性身份障礙症」,由童年虐待、多種精神病併發症和遺棄創傷所導致。有人猜測,科瓦奇——一個「獨行狂人」的典型,希望看到他的前阿爾法級同夥違抗基恩法案,並出於個人理由重拾行俠仗義的理念,或許他是出於友情交誼,或許為了印證人心。這些當然是感傷的猜想,而科瓦奇卻配不上它。他是一個病態和無情的殺人犯,一條有著致命咬合力的瘋狗,而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人而言,科瓦奇正是展示「變裝冒險家」可怖之處的最佳樣板。
科瓦奇也是《新開拓者》的狂熱讀者,這是一份極右傾小報,浮誇輕佻的報道和對赤化恐怖的偏執時見報端,其時的總編赫克托·戈弗雷(Hector Godfrey)是蒙面義警的出格支持者。看來科瓦奇閱讀報章時排除了任何其他新聞來源。對此較為正面的評價是,他僅出於自己打擊犯罪的戰爭被正面報道而收集這份小報。但戈弗雷也是一個可怕的種族主義者。在科瓦奇失蹤前發表的一篇社論中可以找到一個例子。戈弗雷對一個蒙面義警(當時主要為白人男性)的批評表示反對,他把他們比作現代的3K黨,接著又為3K黨辯護:「(我)應當指出,儘管有些人會認為他們後來的行為過激。但3K黨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當人們被迫接近沒開化、道德觀滯後發展的人種時,他們完全有理由擔心個人和財產安全。不,3K黨並不嚴格合法,但他們確實自發的在有被蹂躪和雜交危險的文化領域保護著美國文化。
這些心理細節、意識形態框架和媒體偏好是深入研究科瓦奇的附帶要素。但,對於對釐清羅夏的訴求和歸功於他的著作的任何分析,卻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日記」
科瓦奇帶來的眾多影響之一是一本尺寸適中的皮革封面日記本。據拘捕報告所述,這些日記頁面「要么填滿了精心製作的暗號,要麼筆跡過於密集和古怪,以至於難以辨認」。1995年,紐約市警察局將羅夏第一日記交由給我局行為科學部保管,現在則由我們(指「反義警行動隊」)所擁有。儘管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未取得絲毫進展,日記仍然不可讀。
「最終草稿」
1985年10月31日,兩位第二代阿爾法級蒙面義警穿上舊制服,在一次突襲中把科瓦奇從「Sing-Sing」(一紐約州監獄的別稱)中解救出來。他的解放者是丹·德雷伯格(Dan Dreiberg),又名「夜梟」(「尋求刺激者/懷舊」類型),勞麗·布萊克(當時名為勞麗·朱斯佩齊克Laurie Juspeczyck),外號「絲魂」(繼承她母親薩莉·朱庇特Sally Jupiter的名號),後易號為「女笑星」(繼承她父親愛德華·布萊克Edward Blake的名號[3])。[由於布萊克特工一直反對使用「韋特姆譜系分析法」,出於對她的尊重,我將避免對她進行分析。]
科瓦奇在逃跑後失蹤了,但在他失蹤的要素成為《羅夏日記》的傳說之前,他的行為都得到了確證。 在1985年11月1日清晨,科瓦奇和德雷伯格先生一道最後一次被目擊。科瓦奇的房東多洛雷斯·沙毛普正好碰到他在撬開自己公寓的地板,取回了一套備用制服和另一本日記,她還聽見他把這本日記說成是「日記的最終草稿[本人原話]」。 科瓦奇和德雷伯格隨後到訪「快樂哈利的燒烤酒吧」,以訊問經常光顧酒吧的犯罪分子。據聞,科瓦奇試圖獲得有關在他被捕當天發生的一起事件的情報,一個僱佣殺手——羅伊·維克托·切斯(Roy Victor Chess)企圖謀殺維特,失敗後則使用氰化物藥丸自殺以免被捕。 通過刑訊逼供,科瓦奇從一個自稱是「金字塔貨運」雇員的男子處獲得他所需的招供(因此供詞可能不靠譜)。據聞這人的供述為:應上司的要求,他把一些信封交給了切斯,這位上司的身份沒有被查證出來。
1985年11月1日上午科瓦奇和德雷伯格的行動從未得到深入調查,而理由充分。就在第二天,1985年11月2日,世界被改變了。其時,史蒂夫·費恩(Steve Fine)——羅夏案的首席偵探身處在40街和第七大道交叉口,即「維度入侵」的登陸點。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調查科瓦奇成為不堪重負的警察部門的低優先級工作(一半警員死於E.D.B.E.[4]所引發的災難性精神衝擊波)。當紐約開始恢復穩定時,那些鮮有人關心的遺留問題不了了之,就像科瓦奇的案子。人們最擔心的是另一次E.B.D.E.的可能性,一種心理上的頂級威脅:頭足類動物的胎兒如隨機降雨般傾盆而下,而那些擁有物理學位的專家們則無法解釋這一現象。這種被迷信和偽科學所包裹的恐懼文化,正是《羅夏日記》的具象化。
「世紀獨家新聞和醜聞」
合理抑或騙局?
1986年3月21日,《新開拓者》開始出版據稱由科瓦奇親筆撰寫的手稿節選。編輯戈弗雷先生無法解釋他何時或如何擁有它。四個月前,編輯助理西摩·大衛(Seymour David)在一堆內部稱為"怪咖文件"的文件堆上發現了這本皮革裝訂的日記本。編輯部認為該日記是郵寄來的,但裝有日記的信封——帶有日期的郵戳,可能還有一個回信地址——已經被丟棄了。出版的延遲則歸功於驗證該日記真實性的可敬熱忱。雖然日記封面上發現了指紋,但紐約警察局仍然按照《信息公開法》「特里克·迪克準則」(Tricky Dick guidelines)的相關規定,駁回戈弗雷對獲取警方存檔的指紋進行交叉對比的申請。戈弗雷在與警方合作時,得知了晦澀難懂的《第一日記》的存在。於是另一份依據《信息公開法》的申請被提交,要求對比這兩份日記,而他得到的卻是另一次駁回。戈弗雷手上的手稿沒有任何(艱深的)內容——在乾淨的紙張上寫滿了整齊的筆跡,只包含 23 個月的篇目(1984年1月- 1985年11月)——這可解釋為有多個版本的日記存在。(不知道科瓦奇是否保存了多年來的日記。在他的公寓裡沒有任何發現。簡而言之,戈弗雷既無法證明科瓦奇曾寫過《羅夏日記》,也不能反駁這是一個騙局。
這絲毫沒有阻止戈弗雷的雄心壯志。我不會回顧「最終草稿」的每一個段落,因為即使是相關的段落都充滿了離題萬丈,對道德相對主義和城市墮落的尖刻的咆哮,以及對「自由主義者、知識分子和言論圓滑者」的仇恨。對於《新開拓者》來說,這種修辭當然是金字招牌,而且與戈弗雷的寫作風格過於相似以致令人生疑。但故事確實證明了隆醫生診斷的精神分裂症病理學。《羅夏日記》的作者顯然是一個全盤認同羅夏的個體,他認為"沃爾特·科瓦奇"的身份只是一種單純偽裝,而墨跡面具才是他真面目的皮相。
一樁巨大而陰險的陰謀
目前我所關注的《羅夏日記》篇章,還有1985年10月12日愛德華·布萊克(Edward Blake),外號「笑星」(超級戰士/虛無主義者)令人悚然的謀殺案曲折的調查記錄。當時,布萊克就是「笑星」這一事實鮮為人知;這無疑是《羅夏日記》一個令人驚訝的啟示。事實上,我們現在所了解的有關布萊克的真相,無疑為《羅夏日記》提供了一項正式背書。與曼哈頓博士一樣,布雷克也受雇於美國軍方,軍方允許他豁免《基恩法案》,並允許他作為一名變裝冒險家開展行動。與曼哈頓博士一起,笑星是美國作為極權主義超級大國,其威權主義和帝國主義兩極分化的象徵——正因如此,他同時受到愛戴和厭惡。《羅夏日記》的作者對布萊克有著高度的尊敬和深切的謝意,在閱讀其敘述時,很難不被他同情的偏見所影響,或者更確切地說,「裹挾」。
羅夏的偵探成果被歸結為「描繪出一幅令人不安的圖景」——《羅夏日記》1985年11月1日最後條目如是陳辭。故事將羅夏描繪為痴迷於一個陰謀論:有人決心殺死或清除其他阿爾法級蒙面義警。他的推理將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串聯起來:布萊克的謀殺,迫使曼哈頓博士流亡的癌症恐慌,維特的未遂謀殺和雅各比的謀殺案,據說有三個人因接觸曼哈頓博士而得癌症。這些行動是為了保護或完成一個神秘項目,可能涉及一個私人島嶼的工作人員:藝術家,作家和科學家。根據雅各比給羅夏的供詞,布雷克理解了這個項目的目標,這讓他深感不安,以至陷入道德上的憤怒和絕望——對於一個以冷酷、能說會道和虛無主義著稱的人來說,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根據記錄,官方公布的布雷克死因為「疑似自殺」。)
對維特的指控
《羅夏日記》最令人震驚的聲明是在最後的篇章中。這一篇日記據稱在飛行中寫就——按其所述,是飛往南極洲途中——這趟旅程是為了去對付所謂的幕後黑手阿德里安·維特。(現被聯邦調查局拘留的德雷伯格[5]堅拒與局裡談論《羅夏日記》,或關於日記的任何其他問題。戈弗雷在另一篇編輯手記中推測,之前對維特的謀殺是為了轉移懷疑對象的表演。如果這是真的話,它成功了。《羅夏日記》沒有證據證實其對維特的任何指控。最後一篇日記講述了羅夏被德瑞伯格揭露維特的罪行所說服,但德瑞伯格並沒有提交——如果他有的話——任何相關證據。
還必須指出,在最後的篇章中,羅夏深信,與維特正面對抗將會使自己不得善終。「維特,危險程度無法估量的對手……維特的身手比德雷伯格敏捷,也許比我更快。從這次任務中全身而退幾無可能。」
系列的第十期也是最後一期之後,戈弗雷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社論,拋出一些瘋狂和草率的結論。他的宏論是什麼呢?「維度入侵」是一個由維特資助和策劃的幌子事件;「E.B.D.E.」是一種精妙的自殺炸彈,圍繞一個偷來的大腦打造,此大腦克隆自一位名為羅伯特·德沙內斯(Robert Deschaines[6])的通靈人。而維特的目標源於他的無派別政治觀,這種信念使他站在了幾乎所有阿爾法級同夥的對立面。戈弗雷臭名昭著的言論摘錄如下:
「維特的赤化已然入魔。我確信,如果有人搜索他厚厚的錢包,你會發現他的黨員證夾在一對工業級強度的避孕套之間,那是與他的基因工程貓分享肉體關係的必需品,他無疑在享受的同時又厭惡這種關係。而這,讀者注意了,就是為什麼我們活在一個三位一體守護者——我們的藍色大神[曼哈頓博士],我們最偉大的超級戰士[笑星]和我們精力最充沛的看門狗[羅夏]——被剝奪的世界的原因。來看看美國有史以來最邪惡的陰謀:為顛覆正當的保守制度的統治,維特偽造了一起由好萊塢魔術和撒旦科學渲染的太空災難,目的是把星星和條紋變成鎚子和鐮刀。而且他成功了!過去六個月的事件就是證明!
我們的總司令出於恐懼不得不與克里姆林宮媾和,起草一份"共同防禦"協定,去對付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威脅!(在能夠進行科學分析前,那堆靈媒海鮮融化成一灘無害的水,然後蒸發掉,真是令人懷疑的方便。很可疑,我要說,這實在可疑透了!)「俄斯基」們已在我們神聖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人人都是「漢堡與羅宋湯」[7]?別.了.吧!),而全球化的民主、資本主義和基督化的進程——我們榮耀的「天賦使命」已然陷入停滯。現在,當等待下一隻靴子落下時,我們退縮了。你知道那是什麼。它不是來自維度X外限的另一種野獸,也不是被寵壞的大蝦在天空中晃盪所帶來的滋擾。不,這個粗暴的蠢貨是偽裝成樂善好施的牛仔的反基督者,一個在很多層面上都很壞的演員,試圖把我們重新教育成「老大哥」的奴隸。這就是一位該死的自由主義總統[8]。」
如此這般云云。
影響和結論
直接後果
刊載《羅夏日記》使得《新開拓者》賣出了成千上萬本雜誌,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是末日啟示錄,充其量是一種不體面的娛樂方式,提供了一個不體面的、短暫轉移 「維度入侵焦慮症」的宣洩口。主流媒體拒絕承認戈弗雷的「獨家新聞」,向《新開拓者》投去鄙視的一瞥,只緣在戈弗雷領導下的《新開拓者》早已與《世界新聞周報》[9]一樣聲名狼藉。常識終占上風。即使「羅夏的日記」是科瓦奇寫的——如果這是他失蹤當晚從公寓裡拿來的「最終草稿」——他的話仍然不能被相信,因為畢竟,沃爾特·科瓦奇已被確診為精神病患。
當維特接受《新星快聞》(Nova Express[10])採訪時被問及《羅夏日記》,他對該陰謀論談笑風生,將之視作對駭人真相的一次失敗探求:「你怎麼稱呼這樣的東西,也許該叫‘以曲為直’?」他補充道:「我認識羅夏。我和羅夏一起工作。當我們有分歧時,他得到的是我的同情,因為他是一個受過傷害的的人,他也得到了我的欽佩,因為我們的兄弟會中沒有人比沃爾特更致力於讓我們的世界更安全。當我們邁向未來時如果要記住他,讓我們記住他的那些品質,而不是打著他的名號捕風捉影。這些東西,從字面意義上講便是假新聞。」
作為反文化經典的《羅夏日記》
如果不是因為1992年的「藍浪潮」(Blue Wave),以及1995年德雷伯格和勞麗·布萊克因違反「基恩法案」被捕事件,《羅夏日記》可能會變得默默無聞。德雷伯格和勞麗的被捕重新點燃了蒙面義警的文化魅力,以此為契機,《新開拓者》刊載了全本版的《羅夏日記》。這本誌上書[11]成為暢銷書,吸引了各種各樣的好奇心,包括右翼極端分子。有些人把它當作一本歷史書,另一些人把它當作虔誠的文學作品。對他們來說,《羅夏日記》以及戈弗雷對它的解讀,挑戰了一種新的、異端化的正統觀念——被他們尊崇為聖人的革命者如是論述,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邊緣化和過時了。它合理化了他們的信念,即:我們的現任總統是一位不合法的總統,通過E.B.D.E.上位,又據戈弗雷陰謀論的複雜邏輯,這本質上是一場陰險的政變,由憤怒的自由主義精英所炮製,為 「維度入侵」的衍生物——1992年的「藍浪潮」鋪平了道路。這種信念使得無數的反社會行為正當化,從被稱作「尼克鬆維爾」( Nixonvilles)的邊緣遊民社區的形成,到第七騎士團這樣的國內恐怖分子,通過暴力襲擊行政系統的象徵——執法部門——來抗議總統。
但《羅夏日記》的影響在我們工作中看到的每一種「反英雄」義警身上都得以體現,各地的模仿英雄穿著奇裝異服,過著自我中心的生活,並朝著社會大吼大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堅信,政府——尤其是一個強調通過加強監管來控制增長的干涉主義政府——要麼效率嚴重低下,要麼就是不值得信任。他們的憤世嫉俗進一步受到了政府有爭議性的政策的滋長。這些政策旨在管理我們的大眾文化,包括在娛樂產品上貼上警告標籤,和禁止對「維度入侵」的描繪等措施,因這類作品可能會讓 「112 PTSD[12]」的患者發作,或觸動妄想偏執者的神經。(他們已經傾向於認為文化機構被操縱來妖魔化他們。參見:「美國英雄故事」的第一季[13],它把現在保守派/自由派的共同偶像羅夏,變成了一種病理學上的毀滅性解構,暗地裡羞辱曾發現羅夏,或其品格中的善良是高尚的、值得欽佩的任何人。)
建議
如前述,我對關閉維特失蹤案的決定深感關切。在七屆連任之後,現任總統[14]宣布他不會參加第八次競選,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樣,形勢的緊張正在加劇。在失蹤八年後,維特終於被宣布死亡,這將引發美國每一個陰謀論者一個奇怪問題:「為什麼是現在?」
簡而言之,放棄對維特的搜尋並宣布他已死亡,有可能激怒和激活「受羅夏啟發」的極端分子,這些極端分子要麼通過特立獨行的私刑,要麼厚顏無恥的襲擊執法部門表達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兩者兼而有之;對他們來說,玩這些遊戲就像掩蓋真相一樣。(同見例:第七騎士團,其成員認為維特是他們崇拜的英雄失蹤的幕後黑手) 。但如果維特本人的失蹤仍然是有待調查的對象——或者至少定性為「未解決事件」——也許他們的懷疑可以消停。況且假以時日,如同其他流行文化的消亡一樣,這些人終將對維特失去興趣。
同時,我們還冒著維特奇蹟般地再次出現的風險,這如同把所有雞蛋擱在調查局的面子上。貓王離世已20年了,但公眾自有一套緬懷方式:一個本應已離世的人突然走進河內的一家夜總會,在VVN[15]之夜演唱他每一首標題裡帶「憂鬱」字眼歌曲 (共有15首)。
考慮到「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所擁有的龐大資源,以及比那更龐大的野心,難道他沒可能在策劃一場屬於自己的、告別演出式的回歸?
因此,我建議與其要做什麼,不如什麼也不做。維特甚至在他從卡納克[16]消失之前就已經從公眾意識中消失了。為什麼要回答一個沒人問過的問題,尤其是,如果這問題會挑起每個怪人對30年前發生的事情的扭曲想象?
當然,在公開場合,調查局仍需表現出有所作為的樣子,這就是為什麼理想的行動是由「反義警行動隊」來接管這個案件(技術上,我們會拋出「‘法老王’在他失蹤時仍然是義警」這一觀點),並宣布調查仍在進行中。僅僅是表面上的盡職調查,就可以減輕放棄維特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很樂意承擔起繼續撰寫冗長備忘錄的責任,沒人能通過閱讀這些備忘錄來證明其勤奮。
我向你保證,我有的是時間去幹這活兒。[17]
恭敬呈閱
戴爾.皮特特工
反義警行動隊/研究小組
負二層,X號房間,2號辦公桌
[1] 此「備忘錄」翻譯自HBO守護者電視劇官方特設網站「皮特百科」( Peteypedia,以劇中角色「歷史學博士特工」戴爾.皮特之名冠名。訪問需備梯。),可視作皮特撰寫的備忘錄與相關資料的薈集整理,讓電視劇觀眾了解守護者宇宙的架空歷史事件和一些與劇情互補的資料(可類比《守護者》原作漫畫中花樣百出的附錄),此備忘錄在「皮特百科」上的條目名為《備忘錄:羅夏日記》,原文鏈接見此。另,除非特別說明,本文的所有尾注均為譯註。因為劇集尚在播放中,一些原作設定或劇中設定會有新的解釋或發展,因此部分的譯註的「有效範圍」截止至S01E05。
[2] Dimensional Incursion of Event,縮寫為「D.I.E」。即原作漫畫中由法老王策劃的 「紐約大屠殺」,意在以偽造的「異次元生物入侵」的威脅讓各國停止敵對,阻止一觸即發的全球性核戰。在《守護者》電視劇的世界中,此陰謀尚未被揭穿。順帶一提,《守護者》電影版中的紐約大屠殺實現方式與原作漫畫版不同,電視劇版設定直接繼承自漫畫版。但劇中尚未提供完整的解釋:為何法老王的偽造的「異次元生物入侵」事件,其餘波一直到34年後仍舊在影響世界(儘管S01E05已經提供了一些暗示)。
[3] 暗示多年後,勞麗不但完全接納了她的父親是「笑星」這一事實,連性格和處事方式也逐漸向她父親靠攏,一如劇中的表現。
[4] 目前沒有正式公布「E.D.B.E.」是什麼詞組的縮寫,其中一種推測為「Extra-Dimensional Biological Entity」,即「外維度生物實體」;是對UFO事件中對ETBE(Extra-Terrestrial Biological Entity,「地外生物實體」,或縮寫作「EBE」)的模仿。
[5] 《守護者》電視劇版中已提及夜梟二代德雷伯格被拘留的情況,見S01E03。另外,本備忘錄下文也有提及夜梟絲魂夫婦被捕的時間和原因,這也是延續守護者漫畫尾聲部分的情節:德雷伯格和勞麗決定繼續從事變裝英雄事業,在「新世界」中行俠仗義,見《守護者》漫畫第12章。
[6] 此失蹤事件在漫畫第8章的附錄中有提及,以《新開拓者》(1983年10月31日刊)一篇報道的排版稿的形式呈現。
[7] 漫畫原作中的一家快餐店名稱,應該是由俄裔經營,《新開拓者》總編戈弗雷非常討厭這家快餐店。
[8] 指守護者宇宙中尼克松之後的下一任總統——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這位總統是一位前好萊塢明星,演過大人氣的西部電影。而,沒錯,現實世界中也有一位演員名為羅伯特.雷德福,他演出過話題作的西部電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後來,演員羅伯特.雷德福當真出演了守護者電視版的總統羅伯特.雷德福(劇中有出現他的照片,劇中角色的設定生日也取自演員本人的生日),也算「功德圓滿」了。此外,艾倫.摩爾在創造這位尼克松總統的繼位者時,很可能也參考了同樣有好萊塢從藝履歷的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總統,這兩人的姓名首字母都是「RR」。守護者電影版倒是直接讓里根上位,成為尼克松繼位者。
[9] 《世界新聞周報》(Weekly World News)是一家致力於報道怪異和離奇事件的美國小報,如外星人、民間傳說、解密科學試驗、隱祕調查等事件。在現實世界中,該小報創辦於1979年,2007年停刊轉為互聯網網站繼續運營。有興趣的放飛思維、雷擊笑點的人請點擊這裡。
[10] 一份八卦雜誌,曾被法老王利用炮製「曼哈頓博士致癌論」,迫使他自我流放到火星。P.S.《新星快聞》與《新開拓者》在守護者宇宙的現代(2019年)仍在繼續出版。
[11] 此處原文為「Bookazine」,字面上便是Book(書)+Magazine(雜誌)兩詞的合體。一般指內容明快、資訊導向,「雜誌式風格」的書籍,一般會圍繞特定主題按週期出版一定期數,以雜誌別冊名義出版的專題書籍也可以歸入此類。意義類似的合成詞還有「Mook」,中文尚未有精確對應此類出版物的名詞,暫譯為「誌上書」。 另外,出版的「全本羅夏日記」應該只是「最終草稿」部分,前文提到「第一日記」直到2019年9月都被FBI保管,《新開拓者》申請對比鑑證也被駁回,所以應該是無法出版的
[12] 這裡的「112」指的是原作故事中發在1985年11月2日 的紐約大屠殺,有模仿「911 PTSD」的意味。
[13] 守護者電視劇中上映的一部電視劇,2019年9月首播,就在塔爾薩警察局長裘德.克勞福德(Judd Crawford)被殺後不久。
[14] 指羅伯特.雷德福總統。守護者宇宙的這位美國總統創下了連任最多,任上年齡最老的記錄。
[15] 在守護者宇宙裡「VVN Night」有「越南戰爭勝利之夜」之意,因為這個宇宙里曼哈頓博士幫助美國打贏了越戰,見《守護者》漫畫第二章《缺席的朋友》(Chapter II: Absent Friends)。當然,這個梗也有可能暗示貓王確實仍舊活在守護者宇宙(至少是以某種形式),如同法老王。P.S. 有興趣聽聽貓王在VVN上唱過什麼歌的朋友,請點擊這裡(粉絲自製合集)。
[16] 卡納克,原指古埃及卡納克神廟建築群所在地。在守護者宇宙中,法老王維特將其南極基地以「卡納克」命名,他就是在這個基地裡遙控發動紐約大屠殺。
[17] 很顯然,FBI並沒有接納皮特備忘錄中的建議,仍公開宣布阿德里安.維特已死亡。見電視劇S01E03中皮特與勞麗在飛往塔爾薩飛機上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