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重磅腥聞》影評:性騷擾背後的權力指代
重磅腥聞影評2019年底在美國上映的《重磅腥聞》不僅將主題鎖定在了性侵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還影射了新聞業與美國大選政治權力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讓我們一起通過這部影片,解構性騷擾和#MeToo運動的爭議性,以及女權主義背後的權力編碼。
2017年,由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引發的#MeToo運動迅速席捲全球。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重磅腥聞》用一種新聞報導式的手法,基於新聞大佬Roger Ailes性侵案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將主題鎖定在了性侵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影片同時還展現了當事人與美國大選之間的微妙關聯,並且在新一輪美國大選之前上映,這讓我們又不得不對背後所指代的政治權力進行思考。
PART ONE:「性侵」的定義與爭議
首先有必要對「性侵」做一個定義,以了解它的爭議性在哪裡。
我們所談的「性侵」或者「性騷擾」對應的是英文「sexual harassment」,區別於強姦「rape」,基本限定於在職場、校園、公共場所,以熟人關係為主,與性和性別有關的,實質發生或者未發生性行為的侵犯。廣義上可以擴展到非熟人之間,包含性暴力或性別暴力的行為。雖然#MeToo運動的發展具有明確的女性被害者傾向,但我們先拋開性別回歸到定義本身,因為在現實中確實也存在男性被女性或者同性性侵的情況。
根據電影中展現的和現實的一些案例,可以把性侵分為了三個級別:
第一個級別:言語/視覺冒犯。比如影片中講到特朗普把女性比作肥豬、狗、邋遢鬼,稱Megyn為Bimbo(大胸美女),以及Gretchen控告Roger對「口交」的話語暗示等等。另外還包括對被騷擾對象身體的上下打量。
第二個級別:肢體觸碰。影片中Kayla在會議室裡跟她的上級Bill Shine對話,Bill有意關上了窗簾,並且在對話結束時用手敲了Kayla的腿。
第三個級別:發生性行為。電影中Kayla承認,在Roger的暗示下,她跟Roger發生了性行為,以此「為自己爭取一席地位」。
性侵的爭議:
由此可以得出,俠義的性侵指的是當權者一方帶有目的性的、主動發起的,通過權力誘惑或者脅迫對方接受不同級別的性騷擾行為。整體來說這個過程往往是由第一個級別逐步試探、過渡到第三級別,它與強姦的區別就在於當對方在其中某個階段明確拒絕,當權者往往不會強迫發生性行為,而是以權力相威脅(比如Megyn回憶她拒絕Roger後,Roger問她合同什麼時候到期)。我們為什麼要下這個定義?因為強姦案其實是有比較明確的法律邊界的,而性侵之所以具有爭議性,就在於定義的爭議性,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就是當權者必須具備「主動」和「脅迫」的條件。
首先,「主動」是當權者面臨性侵指控時最容易反擊的點。他們往往指出原告是有目的性的,故意接近、引誘他,以此換取利益。在影片中面對Gretchen的指控,Roger的反應也是如此,他提出當他在選角時,這些候選者的眼神主動表示了對他感興趣。而這些控告他的女人,從某種程度上也確實得到了「好處」,比如成為了主播。這樣的反擊往往使控訴方成為被批判的對象,也造成了很多受害者不願意公開的現實。另一方面,現實中是否存在當權者是被動接受性邀請的呢?當然有,比如權色交易,而當交易不成功或者交易完成後,當權者遭到控訴,這就成為#MeToo運動最受到詬病的地方,包括特朗普也公開表示這對有權勢階層的男性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否發生「脅迫」的爭議,往往在於取證具有相當難度。比如出於「腿控」Roger的個人喜好,Fox公司要求女性穿短裙這件事,絕對不會作為公司規章寫出來,而是成為一種潛規則。當有人拒絕當權者的性騷擾要求時,公司也絕對不會把這個作為理由開除他,而是用其他一萬種理由,比如Roger提出Gretchen之所以離開是因為她的收視率下降。這就是為什麼之前的女主播拒絕性騷擾後被開除,卻控訴失敗的原因。
因此,影片中Gretchen對Roger的指控可以說是一個教科書式的案例。Gretchen被辭退後,她手上的證據僅是Roger對她言語騷擾的錄音,單憑這些她肯定會因為「主動」和「脅迫」這兩項證據不足被反駁,或者只得到極低的補償。但Gretchen不虧是個媒體人,她利用媒體的運作手法:首先指控Roger性騷擾,讓Roger公開否認「主動」「脅迫」,同時造成他對Gretchen的名譽損害,這就為Gretchen之後獲得更大賠償提供了依據;然後她等待其他受害者證詞,再加上錄音,坐實Roger之前的否認是欺騙行為,以此獲得輿論上的優勢,既滿足了「主動」的條件,同時完成她被辭退與性侵兩件事之間的關聯,即「脅迫」的取證。最重要的是,她起訴的是Roger個人而非Fox公司,因而切割了利益團體,利用Roger跟默多克家族的矛盾擊垮他,從而獲得2000萬鉅額補償。
然而,在這個成功案例的背後,Gretchen一度面臨巨大的風險,就是沒有其他被害者站出來,而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扭轉了局面,就是Megyn一開始提到的8樓「power behind power」。試想如果不是Megyn作為默多克家族的「臥底」,鼓動其他受害者作證,Gretchen很可能就不會成功。所以正如影片所影射的另一個話題:對性侵爭議的背後無非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PART TWO:平權和女權主義
雖然在之前的內容中,我們一直用「當權者」這個名字盡量規避有性別傾向性的描述,但仍然無可避免地將這個話題引向了兩個性別間的對抗,原因很簡單:當權者中大多數是男性,或者說,當下就是一個男權社會。而當一個社會由某個群體專權時,勢必會引發其他群體的反抗。從本質上來說,當代女權主義者對男權的反抗,無異於奴隸社會反抗奴隸主、封建社會農民反抗地主,以及有色人種反抗種族主義者,性少數者反抗性歧視等等,這些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聲音:平權。
為什麼會產生平權的要求?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指出了智人之所以能戰勝身體更加強壯的尼安德特人,原因是產生了集體聯想。因此個體的人總是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被劃分到不同的集體中,這構成了人類命名主體的基本思維方式。個體在不同的環境壓力下選擇自己不同的標籤、站不同的隊,這就形成了環境內的政治團體。比如在影片中,以Megyn為中心有一個小團隊,他們是職場中的利益群體,而當Roger欺騙員工說他下台會連帶其他人下崗時,這個利益群體中的男性選擇劃分到性別群體中,形成了男女之間、Roger和默多克之間不同的陣營。同樣的,今天我們討論女權問題時,很多男性可能會站在對立面,但當現實中這些人以家庭為單位對抗外在壓迫時,他們可能又反過來支持自己妻子、女兒的利益。因此,平權的本質就是人類不同利益集體相互平衡的過程。影片中反復提到一個詞「忠誠」,就是要求個體堅定陣營,其實,平權的本質就是人類不同利益集體相互平衡的過程。
影片中提到了Fox公司的口號「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其中Kayla的回答中,最關鍵的一句是「Roger給了那些沒有話語權的人說話的權力,因此平衡了輿論」,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美國新聞行業扮演了一個平衡權力的角色,另一層是平權的過程是當權者主動施行的。這可能是對平權的本質以及美國倡導的自由權力的一種表達方式,一方面輿論可以發出多方面的聲音,另一方面主動權仍然掌握在當權者的手裡。
整部影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權力再分配的過程。影片的空間表達了兩層權力轉移。
第一層權力轉移是:當權者Roger通過性交易對權力再分配,Gretchen對Roger的反抗,表面上是女權主義的一次勝利,實質上則是從Roger到默多克家族的權力轉移,權力被移交給了更有力的擁有者,男權並沒有被改變,甚至其他有過性侵行為的男上司沒有受到任何牽連。這是Kayla感到失望並且離開的原因,也是她的女同朋友再次收起照片的原因。
第二層權力轉移是:媒體話語權所連接的美國大選的政治權力。根據我對美國政治非常粗淺的了解,先做三點背景補充:
第一,美國是一個整體右傾的國家,電影中Roger有句話「新聞就像一艘船,你一鬆舵它就會拼命向左偏」,說明了Roger就是右派,而影片中也對右派做了簡單的解釋,就是在說Roger的生平經歷時提到「他可能是懷念曾經的美國」。
第二,希拉里所在的民主黨是左派、自由派大多數,按說不會成為保守派的選擇,但她的競選演講中有很多保守派的政治傾向,所以當年保守派在選擇希拉里和特朗普上是有爭議的。
第三,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代表的民主黨,在政治勢力上對右派造成打壓,這可能成為影響2016年美國大選中保守派對黨派選擇上的重要考慮。
影片中給出的信息包括:首先,Roger是共和黨的堅定擁躉,他在成立Fox之前就是尼克鬆、里根、布什三個共和黨候選人背後的公關大腦,幫他們當上總統,2016年大選他依然支持共和黨的特朗普;其次,這棟媒體大樓聚集了所有保守派的當權者,從Roger創立Fox這個背景來看,Fox的保守派傾向和對共和黨的支持,其實是受到Roger的權力影響;最後,Roger指出默多克家族是支持民主黨派希拉裡的。然而當特朗普上台,躲在背後的默多克家族登場,老默多克接通了特朗普的電話親切的叫他「Donald」,當權者重新達成了權力的聯合。由此,Megyn在台前曾代表默多克抨擊過特朗普不再重要,對於無權者他們不擁有名字,他們只是權力的武器和犧牲品。這是影片最後Megyn感到失望的原因。
再深挖一層,這是影片中所沒有展現的。當年希拉里大選的言論表面上支持了女權,實際上仍然是為了爭取選民而做出的政治權力讓渡,跟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形成了同構的關係。事實上,女權這個詞在歷史上一直跟政治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早在1791年,法國的奧蘭普·德古熱就發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女權宣言,以此對抗當時諸多立法中所謂「人權」把女性排除在外的現狀,包括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拿破崙憲法》《人權宣言》,她要求廢除男性特權,最終被送上了斷頭台。之後《女權宣言》成為共產國際批判資本主義的武器,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婦女能頂半邊天」,背後正是世界兩極權力的對抗。由此,完成了對「Power behind power(權力背後的權力)」的解構。
那麼,作為政治權力的武器,女權主義能否取得勝利?我是比較悲觀的。我認為在男權主義下建立的國家機器,是不可能真正達成男女平權的,而女權運動無非只是當權者小部分權力的再分配而已。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女權運動是積極和必要的,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其實在最近的100年,女性才逐步擁有了政治權、勞動權、自由支配財富和參加社會活動的等等權力。影片中Gretchen和Megyn都對「物化女性」表示出了很強的反感,但實際上女性在此前幾千年一直都是作為男性的「物品」存在的:中國古代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男人或者大老婆是可以隨時賣掉妾的,更是發明了「金蓮」這種裹小腳的變態審美,從《金瓶梅》中就能看出女性地位之低;西方也不例外,到維多利亞時期依然流行束腰這種對女性身體極度摧殘的裝束,上演「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西方版;在英劇《新貴》中我們看到莎士比亞時期的女性是不能上台演出的,她們被認為是「沒有思想的人」,排除在公民範疇之外。琳達·諾克林的《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從藝術史的角度解釋了女性在職業中是如何被貶低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則對女性歷史地位做出了更全面解讀。
女權運動的進步意義在於,從20世紀開始至今,不僅為女性爭取到了切實的權力,還改變了男權社會的文化觀念。從好萊塢影片中女性的地位變化就可以看出,比如《卡薩布蘭卡》中的伊爾莎,她的選擇和行動完全由命運和她的丈夫安排,同時期好萊塢影片中,女性往往是性感的,但又是缺乏主動性、依附於男性的,並且依靠男主人公拯救命運。而今天,大女主形象崛起,從《星球大戰》中的萊婭公主到神奇女俠,從《使女的故事》到《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這種大女主氣質,不僅形成於整體社會環境的改變,還來自於女性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是在幾千年男權馴化漫長歷史下的轉變,就像萊辛《金色筆記》中的安娜,以及影片中的Kayla,需要經歷許多挫折才能成長為獨立女性。直到今天,社會上仍然存在相當大一部分女性自我奴化的意識,把自己附屬於丈夫和家庭,放棄社會地位、獨立的經濟能力,甚至放棄自己的情感追求,按部就班、按照世俗規定去履行婚配。她們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鞏俐扮演的頌蓮,明明是個知識女性,卻甘願做四姨太,當今社會還有很多頌蓮。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頌蓮在女性群體中的比例一定會逐步降低,因為社會文明發展的紅利遲早會從權力中心向下擴展,使女性開始對權力產生慾望,所以,女權運動是歷史的必然。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權力平均化的過程就像是從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過渡到全員持股的公司,勢必會激發一定生產動力帶來經濟效益。而從個體來看,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男性對於伴侶的需求,逐漸從滿足生育到精神追求,這樣的需求也在要求更多具有獨立思想的女性。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我們為什麼不去接受這樣一種變化呢?
當然有人會質疑:女權主義和女權運動是否存在矯枉過正?肯定有。權力爭鬥的過程勢必夾雜著暴力和犧牲,一定有很多Roger和Kayla成為犧牲品,這是無可避免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否把一些品行還不錯的地主也一起打了呢?但鬥爭的結果是當權者的適度放權,在權力機構中增加女性的比例,在法律和輿論上做出調整,再分配權力以減少暴力和犧牲,形成某種「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
什麼是女權?
我並不認為強勢、強權的女性形象就等同於女權,因為就像我們講公平,不可能做到每個人平均化,強權的女權仍然是屬於少數個體的權力,而非女性整體。我認為強權、強勢恰恰代表了男權的思維方式,比如80-90年代,西方女性有一種特定的power dressing:高墊肩的西裝、短裙、高跟鞋,這正是男性遊戲規則下的女性的模仿。
而我理解的女權,首先是去性別化的尊重,尊重對方的感受。而在尊重的基礎上,是性別和性自由,女性的外在形象是強硬還是軟弱,她穿短裙還是褲子,甚至她是公司高管還是家庭主婦,甚至適當的示弱、展示女性特徵的部分,這都屬於個體自由,而不等同於女權。
PART THREE:新聞報道式的敘事風格
最後,我們回到影片本身。從影片的風格來看,它是一部新聞報道式的電影,為了表現這一點,導演用鏡頭語言刻意削平了角色內心情感的表達,甚至有些角色直接面向鏡頭對觀眾說話,製造「出戲」感。對於主要角色之外的人物,幾乎沒有完整的勾勒,抽調了情感傾向性的參考。這就使觀眾跟角色產生距離,你很難把自己帶入到其中的某個角色中,也正因此,為觀眾保留了冷靜思考的權力,比如:
Megyn和Gretchen有沒有跟Roger發生性關係?
Gretchen的目的是為了揭露Roger,還是一次有預謀的敲詐?
離開Fox以後的Kayla,能否擺脫、甚至改變性騷擾的職場環境?
在更大的政治權力下,性別平權是否會受到影響?
...
就像新聞報道一樣,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觀點,從它表達的意義上來說是成功的,但卻因此讓觀影缺少了情緒上的共鳴,對我來說少了對電影欣賞的快感。這是我認為比較遺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