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BPM》影評:當我們紀念他們時,我們並不紀念愛情
BPM影評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速凍渣子(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2857/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的觀點大概和大部分人相同。這部片子非常美妙,節奏扣人心弦,在某些細節的處理,尤其是剪輯和轉場方面做的幾乎完美。不過它也有一些關乎主旨的,可以說是破壞了這部影片意義的缺陷。這些缺點在電影形式上造成的問題就是篇幅的冗長和前後段節奏割據太明顯,但我個人比較想強調的是更微妙的東西。
首先要說的是,之所以這部影片能提供,或者說啟發一眾影評關於電影藝術和同性戀題材的深層思考,這本身就是肯定了這部作品必然是一部合格以上的佳作。關於它的優點,可以在和稍幾年之前的另一部半紀錄片形式,同樣是以ACT UP這個集體為主題的電影《United in Anger: A History of ACT UP》進行對比的。比起Beats per Minute, United in Anger 更像是八十到九十年代艾滋病陣痛時期人們痛苦而焦灼的影像的合集,運用了大量的當時的影像資料,集會記錄和媒體信息進行剪輯,主要給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回顧歷史一個大的概念,那就是當一場疾病或災難在肆虐時,由於這種疾病本身的敏感和倫理特殊性,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對於患者這個群體的歧視和社會性羞辱,這樣的一種社會現實,和醫藥企業,以及政府的不作為之間是否有所干係。當大批大批的艾滋患者在死去的同時,醫療機構依然必須遵照冗雜繁複的規章程序進行新藥開發,經過層層批准後才能進行生產,而生產本身還被限制在市場經濟的條條框框下,導致很多患者在等待中慢慢絕望,最終死亡。這樣的絕望積累是很可怕的,最終導向的唯一結局就是憤怒和暴力。其實在兩部影片中都隱約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就是ACT UP對於「正常」人對他們的害怕感到高興,因為只有恐懼才會讓他們真正嚴肅,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場危機。不過ACT UP裡也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激進派,Sean在電影開頭表現出了他的激進原則。他積極參與集會和gay parade,出謀劃策,也會進行一些有意義的爭執。所以很多觀眾可能會對於電影中半部分過後Sean突然表現出來的,針對主席Thibault甚至ACT UP本身的厭惡和脫離(形式上表現在他對Thibault的大吼並奪門而出,以及由於病情惡化無法參與教堂抗議,一個人躺在病床上)而感到不理解。但其實這是導演一個很細膩,但是沒有呈現好的關於一個艾滋病患者個人的情緒轉變。當他的健康狀況還沒有那麼惡劣時,他可以積極,可以認為一切高調的聲明,啦啦隊也好,扔血球也好,跳舞也好都是一種有效的,讓其他社會群體注意到自己的辦法。可當Sean意識到自己時日不多的那一刻,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他是充滿恐懼的,懼怕死亡,也懼怕這個怎麼樣也喊不醒的世界。當他向Thibault喊出「難道我病得還不夠重嗎」時,其實也是在吶喊出他對於這個社會深深的失望。為什麼一群將死之人要用盡全力,唱歌跳舞,嘶喊示威,才能讓別人明白他們真的要死了,這一切在Sean的絕望心態下都變得荒謬可笑,所以他無法再做一個激進分子,同時也被迫接受了自己無法抗拒的死亡。
這種對於個人主義的細節描繪點滴夾雜在對於ACT UP這個集體主題裡,本該是能讓這部片子昇華的一大亮點。還是先說說導演做的好的部分。相對於United in Anger這樣的紀錄片,Beats per Minute大膽地拋棄了現實,但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了這個事件的電影現實,沒有侷限於僅僅記錄,而是從ACT UP的內部展現了他們的各個方面,而且構造得非常真實。這個真實得益於影片(前半部分)的大部分時間是沒有一個獨角的,鏡頭唯一關注的是矛盾本身,以及ACT UP的每一個企劃是怎樣從這種連續不斷的,成員思想之間的矛盾中蛻變而生。導演的鏡頭語言非常美且技巧純屬,能夠將語言這種散落的東西整體化,是非常厲害的。尤其是後期在集會上邀請了Michel Bernin,鏡頭在Michel Bernin那種理所應當,某種意義上居高臨下的態度和成員清晰,堅定的駁斥之間來回切換,給了集會這個場景一個完美的收官。
不過自從Sean和Nathan的第一場性愛後,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電影節奏的急轉直下。其實直到第一次gay parade的慢動作之後都還好啦。真正出現問題的是對於Sean和Nathan之間感情過多的描述以及對Sean的死亡的處理上。我雖然沒有看過Campillo之前的作品,但是堅信他的思想覺悟還是要比普通人或者說沒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高出許多的,所以其實能看出他也意識到了,因為要將艾滋病群體作為敘事的主題,所以對愛情或者浪漫的過分渲染其實是這種作品應該避免的一個雷區。第一個原因是這個艾滋病群體的存在並不建立在同性之間的浪漫關係上,而是體液尤其是血液和精液傳播導致的悲劇。那個時期由於錯誤的政治宣傳,艾滋病通常和男同性戀劃等號,為了慢慢根除這個意識誤區,當時的人們是做了很多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我們更加科學性的對艾滋病的普遍認識。第二個原因是,愛情在一個並非以愛情為題材的電影裡,通常被認為是脫離於主線的另一條故事線。很多嚴肅片導演都會避免過多地對愛情進行美化描寫,比如Michael Haneke的一系列和大家喜聞樂見的昆汀老師的眾多作品中,都將愛情或者浪漫關係縮緊到最小化,原因是這樣的情節太軟化觀眾情緒了,當觀眾被愛情線從時間和空間上都帶離主線的節奏時(表現在兩人去海邊等等),ACT UP堅持的那種憤怒和激情,還能被輕易地找回嗎?
然而導演是很雞賊(褒義)的,Sean和Nathan從始至終未說過愛,Sean到最後也只是對Nathan表達了歉意和感謝,但是他倆之間以及把愛情能呈現的東西都做全了,這不是Nathan在Sean去世後邀請Thibault陪伴他度過失去戀人的痛苦所刻意營造的那種詭異的「這不是愛情」所能抵賴的。這部作品失敗的點可能就在於更高意識層面上的分裂,Campillo企圖通過描摹Sean的痛苦心境和悲慘愛情來表現艾滋病患者的世事無奈,但與此同時又在一些細節上冷靜地過於獵奇。比如Sean的屍體被安置在床上,一牆之隔就是悼念他的人們傷心但依舊carry on的積極,這一幕的意義過於難懂了。再加上Campillo本人其實是那種個人風格顯著的導演,所以這個作品就像是掙扎在無法放棄的個人審美和對現實主義某種強制堅持的縫隙之中。
順帶一提,有一幕我自己是非常喜歡的。就是Hélène去見了Sean最後一面,但她的兒子因為害怕沒有去。她的兒子是艾滋病攜帶者,目睹Sean的死亡就是在目睹自己的死亡,他無法堅強地接受這個現實。但他的母親,卻選擇去再次審視,面對這種絕望,因為她必須為了自己兒子任何一絲重返健康的希望努力下去。那之前Hélène和Sean的母親有一段簡短的會面,Hélène應該是看到了未來的自己吧,她也必須義無反顧了。
剝離了愛情,很多時候才能在電影中還原一種悲劇的原本面貌。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是一種事實不安,那種弱勢群體對體制的無法抗衡。這種體制不是我們平時逼逼的淺薄意義上的玩意兒,而是更浩大的,組建了社會文明的秩序本身。人類為了更有效率而用各種主義和商品經濟來框束自己,卻永久地麻痺在了體制的安穩中。當艾滋病患者需要更多的仁慈,需要暫時性地打破這種市場經濟來免除自身死亡的時候,其他群體卻將他們視作破壞社會原始規則的暴力分子。這裡他們攻擊的除了各種機構外還有教會,因為教會到現在仍然是西方保守主義原旨的聚集處,是重要的權利機構。ACT UP,又或是激進艾滋病患者們,意識到了這個本源性的問題,他們要活,就必須喚醒社會,而那不是任何一個愛情故事能做到的。
作者:速凍渣子(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2857/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的觀點大概和大部分人相同。這部片子非常美妙,節奏扣人心弦,在某些細節的處理,尤其是剪輯和轉場方面做的幾乎完美。不過它也有一些關乎主旨的,可以說是破壞了這部影片意義的缺陷。這些缺點在電影形式上造成的問題就是篇幅的冗長和前後段節奏割據太明顯,但我個人比較想強調的是更微妙的東西。
首先要說的是,之所以這部影片能提供,或者說啟發一眾影評關於電影藝術和同性戀題材的深層思考,這本身就是肯定了這部作品必然是一部合格以上的佳作。關於它的優點,可以在和稍幾年之前的另一部半紀錄片形式,同樣是以ACT UP這個集體為主題的電影《United in Anger: A History of ACT UP》進行對比的。比起Beats per Minute, United in Anger 更像是八十到九十年代艾滋病陣痛時期人們痛苦而焦灼的影像的合集,運用了大量的當時的影像資料,集會記錄和媒體信息進行剪輯,主要給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回顧歷史一個大的概念,那就是當一場疾病或災難在肆虐時,由於這種疾病本身的敏感和倫理特殊性,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對於患者這個群體的歧視和社會性羞辱,這樣的一種社會現實,和醫藥企業,以及政府的不作為之間是否有所干係。當大批大批的艾滋患者在死去的同時,醫療機構依然必須遵照冗雜繁複的規章程序進行新藥開發,經過層層批准後才能進行生產,而生產本身還被限制在市場經濟的條條框框下,導致很多患者在等待中慢慢絕望,最終死亡。這樣的絕望積累是很可怕的,最終導向的唯一結局就是憤怒和暴力。其實在兩部影片中都隱約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就是ACT UP對於「正常」人對他們的害怕感到高興,因為只有恐懼才會讓他們真正嚴肅,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場危機。不過ACT UP裡也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激進派,Sean在電影開頭表現出了他的激進原則。他積極參與集會和gay parade,出謀劃策,也會進行一些有意義的爭執。所以很多觀眾可能會對於電影中半部分過後Sean突然表現出來的,針對主席Thibault甚至ACT UP本身的厭惡和脫離(形式上表現在他對Thibault的大吼並奪門而出,以及由於病情惡化無法參與教堂抗議,一個人躺在病床上)而感到不理解。但其實這是導演一個很細膩,但是沒有呈現好的關於一個艾滋病患者個人的情緒轉變。當他的健康狀況還沒有那麼惡劣時,他可以積極,可以認為一切高調的聲明,啦啦隊也好,扔血球也好,跳舞也好都是一種有效的,讓其他社會群體注意到自己的辦法。可當Sean意識到自己時日不多的那一刻,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他是充滿恐懼的,懼怕死亡,也懼怕這個怎麼樣也喊不醒的世界。當他向Thibault喊出「難道我病得還不夠重嗎」時,其實也是在吶喊出他對於這個社會深深的失望。為什麼一群將死之人要用盡全力,唱歌跳舞,嘶喊示威,才能讓別人明白他們真的要死了,這一切在Sean的絕望心態下都變得荒謬可笑,所以他無法再做一個激進分子,同時也被迫接受了自己無法抗拒的死亡。
這種對於個人主義的細節描繪點滴夾雜在對於ACT UP這個集體主題裡,本該是能讓這部片子昇華的一大亮點。還是先說說導演做的好的部分。相對於United in Anger這樣的紀錄片,Beats per Minute大膽地拋棄了現實,但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了這個事件的電影現實,沒有侷限於僅僅記錄,而是從ACT UP的內部展現了他們的各個方面,而且構造得非常真實。這個真實得益於影片(前半部分)的大部分時間是沒有一個獨角的,鏡頭唯一關注的是矛盾本身,以及ACT UP的每一個企劃是怎樣從這種連續不斷的,成員思想之間的矛盾中蛻變而生。導演的鏡頭語言非常美且技巧純屬,能夠將語言這種散落的東西整體化,是非常厲害的。尤其是後期在集會上邀請了Michel Bernin,鏡頭在Michel Bernin那種理所應當,某種意義上居高臨下的態度和成員清晰,堅定的駁斥之間來回切換,給了集會這個場景一個完美的收官。
不過自從Sean和Nathan的第一場性愛後,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電影節奏的急轉直下。其實直到第一次gay parade的慢動作之後都還好啦。真正出現問題的是對於Sean和Nathan之間感情過多的描述以及對Sean的死亡的處理上。我雖然沒有看過Campillo之前的作品,但是堅信他的思想覺悟還是要比普通人或者說沒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高出許多的,所以其實能看出他也意識到了,因為要將艾滋病群體作為敘事的主題,所以對愛情或者浪漫的過分渲染其實是這種作品應該避免的一個雷區。第一個原因是這個艾滋病群體的存在並不建立在同性之間的浪漫關係上,而是體液尤其是血液和精液傳播導致的悲劇。那個時期由於錯誤的政治宣傳,艾滋病通常和男同性戀劃等號,為了慢慢根除這個意識誤區,當時的人們是做了很多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我們更加科學性的對艾滋病的普遍認識。第二個原因是,愛情在一個並非以愛情為題材的電影裡,通常被認為是脫離於主線的另一條故事線。很多嚴肅片導演都會避免過多地對愛情進行美化描寫,比如Michael Haneke的一系列和大家喜聞樂見的昆汀老師的眾多作品中,都將愛情或者浪漫關係縮緊到最小化,原因是這樣的情節太軟化觀眾情緒了,當觀眾被愛情線從時間和空間上都帶離主線的節奏時(表現在兩人去海邊等等),ACT UP堅持的那種憤怒和激情,還能被輕易地找回嗎?
然而導演是很雞賊(褒義)的,Sean和Nathan從始至終未說過愛,Sean到最後也只是對Nathan表達了歉意和感謝,但是他倆之間以及把愛情能呈現的東西都做全了,這不是Nathan在Sean去世後邀請Thibault陪伴他度過失去戀人的痛苦所刻意營造的那種詭異的「這不是愛情」所能抵賴的。這部作品失敗的點可能就在於更高意識層面上的分裂,Campillo企圖通過描摹Sean的痛苦心境和悲慘愛情來表現艾滋病患者的世事無奈,但與此同時又在一些細節上冷靜地過於獵奇。比如Sean的屍體被安置在床上,一牆之隔就是悼念他的人們傷心但依舊carry on的積極,這一幕的意義過於難懂了。再加上Campillo本人其實是那種個人風格顯著的導演,所以這個作品就像是掙扎在無法放棄的個人審美和對現實主義某種強制堅持的縫隙之中。
順帶一提,有一幕我自己是非常喜歡的。就是Hélène去見了Sean最後一面,但她的兒子因為害怕沒有去。她的兒子是艾滋病攜帶者,目睹Sean的死亡就是在目睹自己的死亡,他無法堅強地接受這個現實。但他的母親,卻選擇去再次審視,面對這種絕望,因為她必須為了自己兒子任何一絲重返健康的希望努力下去。那之前Hélène和Sean的母親有一段簡短的會面,Hélène應該是看到了未來的自己吧,她也必須義無反顧了。
剝離了愛情,很多時候才能在電影中還原一種悲劇的原本面貌。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是一種事實不安,那種弱勢群體對體制的無法抗衡。這種體制不是我們平時逼逼的淺薄意義上的玩意兒,而是更浩大的,組建了社會文明的秩序本身。人類為了更有效率而用各種主義和商品經濟來框束自己,卻永久地麻痺在了體制的安穩中。當艾滋病患者需要更多的仁慈,需要暫時性地打破這種市場經濟來免除自身死亡的時候,其他群體卻將他們視作破壞社會原始規則的暴力分子。這裡他們攻擊的除了各種機構外還有教會,因為教會到現在仍然是西方保守主義原旨的聚集處,是重要的權利機構。ACT UP,又或是激進艾滋病患者們,意識到了這個本源性的問題,他們要活,就必須喚醒社會,而那不是任何一個愛情故事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