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BPM》影評:希望比死亡更未知,絕望比死亡更令人害怕
BPM影評評價普遍很高,可能是很好的電影,我看它,有情有愛,有肉有靈,有生去有死來,有沉默有爆破。
其實我從來沒從所有方面接受LGBT,我基本不主動找此類文,不看電影,不看書,上次看了一部商業片-LOVE,SIMON,結果豆瓣下面推的都變成同志片,本來想看Call me by your name,但後來有被120擊的海報吸引住,便在考完試的晚上一口氣看完了。
在看了一些介紹前我也在想這個片名到底想說什麼,在一個採訪裡導演羅賓·坎皮略直接解釋說,「這個名字來源於我無比鍾愛的house music(浩室音樂),這種音樂在那個年代很流行,它的拍數是每分鐘124次。我想表達自己對這種伴隨那個時代的音樂的敬意。這是一種歡樂氣氛和憂慮不安相混雜的音樂,完美地體現了當時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況。「 導演本身是同性戀者,電影裡背景就是他親身的經歷,他說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裡,他也害怕他也迴避他也無措,甚至因此放棄了原本的電影夢,改變了前行的方向。很多年後在看到一個Act Up採訪後,他最終加入了這個組織,「當我加入Act Up這一組織後,我不再只是一個受害者,而成為了運動的一部分。我開始參與討論,行動,寫文案,製作海報。Act Up讓我的創造力被重新點燃了。」可能因此導演才可以講述得如此細膩真切,但我知道,最終,所有的痛苦都不會有什麼感同身受,所有的痛處都不會相通。
電影裡我看到這個組織如此充滿著激情和活力,甚至瘋狂。他們闖進製藥公司扔血袋大聲反抗,在驕傲遊行時穿著粉色短裙成為啦啦隊,在90年代的舞曲裡全身全心的躁動著,大聲的笑著,他們在會議上爭論激烈,打響指或是發出呲聲,Act Up 不是提供治療的地方,他們是這場疾病革命,這場生命革命,這場權力革命,這場在往後歷史中終會成為如金錢,自由,民主一樣重要的革命的戰友。海報裡的西恩就是最西恩的展示了,在Act Up所有面向公眾的活動中總是大聲積極甚至看起來很有些明朗,彩炮短裙啦啦隊,黑白人像前疾聲呼籲,被警方鎮壓塞回車內他癱在他們身上輕鬆的說他還很好。
可他們到底都是過著怎樣生活的人呢,不是他們,我永遠不敢去細節表述,只是,傑瑞米最後癱的病床上的時候,他說,我非常害怕,但我不痛苦,我可能知道了,每種生命終有一死,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希望比死亡更未知,絕望比死亡更令人害怕;只是,在夜晚的遊行中,主席透過揚聲器說著艾滋病是場戰爭,數不清的人錯落地平躺在冰冷的地面,在城市中央「屍橫遍野」,我可能知道了,迫切的活人看起來比死人更絕望。他們是這世界的鬥士,他們是彼此的戰友,身陷絕症的人們沒有表現得奄奄一息,反而顯示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西恩也慢慢的變成內森那時在雜誌上看到的怪物,但還是能有一個悲愴也童話的夢,血色的塞納河流啊流,他說他準備好了,我們的這個世界終還是抓不住他。
電影裡有很多很安靜很長的微觀世界的鏡頭,給空氣中塵埃的特殊鏡頭,而且往往是狂歡後的光影,然後是虛焦手法,再轉到他們體內的病毒和血細胞,還有某個情節裡兩個模糊人影浮在飄盪的大海面上,這是不是說,浩浩歷史裡大大世界裡,我們這些個體的無力感也有宿命感,而這些鬥士還被分到這浩浩歷史大大世界裡的黑暗角落裡,他們要更疾力的喧囂才能在深谷裡產生些震動發出點聲音,他們需要用血用生命用畢生,用BPM才能敲痛那個時代一點點。
革命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親愛的鬥士們,我們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