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影評:影史上最尷尬的床戲背後,卻藏有最純粹的真愛!
愛 留在海灘那一天影評
94的妹子西爾莎·羅南的影后氣場越發強烈,已經兩次提名奧斯卡影后的她再度送上了高質量的新片——《愛,留在海灘那一天》(On Chesil Beach)。
該片改編自英國文壇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此前他的小說《時間裡的孩子》、《兒童法案》,還有大熱的《贖罪》曾先後被搬上熒幕。巧合的是,在電影《贖罪》里,西爾莎·羅南出演了那位嫉妒心爆炸,改編男女主角命運的「心機」女孩。她深邃的藍眼睛在片中長達十多秒的前推特寫鏡頭中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結合背景中打字機發出的奇特配樂,可謂影史上的神來之筆。經過《伯德小姐》、《布魯克林》的歷練之後,西爾莎·羅南已有充足的自信在《愛,留在海灘那一天》中擔任女主角。
胖哥驚訝的發現,在《愛,留在海灘那一天》中,已經看出了西爾莎·羅南的「凱特·溫絲萊特」式的紮實、自然的演技。影片中,西爾莎·羅南飾演的女主角,強硬又脆弱,自信卻自卑,強裝鎮靜下的焦慮,失控後的情緒反復,已經被西爾莎·羅南切換得自如且自然,那雙蔚藍的雙眸更是「勾魂攝魄」,眉目之間就將人物內心的波折不露痕跡的全盤托出。
《愛,留在海灘那一天》講述的是男女之間的永恆母題。結合當下的熱門話題,metoo運動,以及最近內地一系列曝出的侵犯事件,十分值得玩味,引人思考。
先說電影,再表態度。《愛,留在海灘那一天》的故事十分有趣。講述了新婚夫婦愛德華和佛羅倫斯6個小時就終結的婚姻,以及一輩子差身而過的愛情。
他們的感情和婚姻裂痕發生於那場尷尬無比的床上交歡,幾十分鐘的插敘「前戲」,幾十秒鐘的「進入」正題,釀就了悔不當初的一次別離。為了拓展6小時的故事信息量,《愛,留在海灘那一天》於前面第一二幕中大量運用了「意識流」的回憶性敘事。
優秀的導演在拍電影時,會精心挑選組成故事的每一個畫面和聲音。拍電影就像把一張畫變成一片片的拼圖。在保證原本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剪輯師和導演會把拼圖重新組合起來。當觀眾看到影片時,他們會像在一片片開始拼圖一般,體驗每一個鏡頭和每種聲音,而重點是要確保觀眾能把拼圖拼成「原樣」,也就是理解故事的原意。主線故事是新婚蜜月中,兩位新人的各種尷尬遭遇。
比如晚間大餐時,遇到兩位侍者的「打斷」和嘲諷;第一次因為意見不統一而發生爭執;特別是綿長床戲構成的前戲,正戲,以及後續,三段令人忍俊不禁,同時焦慮難安的尷尬場景,更是放大了男女主角之間的不適,為後面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在這段床戲中,影片時不時以男女主角各自的「走神」,帶觀眾分別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中,通過兩人的回憶,一邊了解人物的性格,家庭構成,塑造角色;
一邊描繪美好的「一見鍾情」,還有匪夷所思的緣定終生。
心機頗重的導演,在回憶中填塞幸福,卻在現實的新婚床戲裡製造矛盾,一邊是鍍金的回憶,一邊是灰暗的現在,這場欲蓋彌彰的矛盾撕扯,更是將現在表現的揪心不已,急速提升著故事的張力。不光在雙線敘事上玩弄結構性的互文,影片最值得稱讚的是用各種敘事方法將長方形的熒幕上「充滿」了情感!充滿這個詞帶有強大的能量和動力,而情感是一部電影的本質,電影的每個畫面都與情感有關。
影片的情感是雙向的,導演在熒幕上塑造情感,而這些情感又可以引起關注的共鳴,產生共情。《愛,留在海灘那一天》用畫面細節和敘事手段充滿熒幕,為影片帶來了充分的情感流動。在兩人的「初次」交歡下,大寫的尷尬帶來了生澀和不適。導演不厭其煩的用各種肢體特寫表現人物的緊張和稚嫩。比如男主角拉不開的女主衣裳,還有要求女主角自己脫下的吊帶絲襪,以及看上去非常撇腳的糟糕舌吻;
女主角同樣在性事兒上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幼稚」,偷偷看兩性書籍的厭惡,躺在床上時抓住床單的手,還有吃飯時不停斯磨的雙腳,
這些肢體動作,讓觀眾如坐針氈,體驗了一次凌遲般的性愛經歷。影片畫面中常常會出現一兩個重要的元素凸顯整個故事的核心,在《愛,留在海灘那一天》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在大量的特寫鏡頭下,成為了敘事的中心,蘊含了大量故事信息。
透過兩位主角的表情,觀眾可以一覽無餘這場「折磨」床戲的來龍去脈。《愛,留在海灘那一天》讓人意猶未盡的原因是影片提供了紛繁的感官潛文本,除了前面的提及的角色表情和肢體語言,以及回憶性敘事,影片的構圖和場面調度也非常細膩。構圖是導演從現實世界中對的畫面選擇性截圖,是操控畫面意義的開始。這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看到,體味畫面中最重要的信息,或引發對於潛文本的深度深刻。影片開始於兩人攜手從遠方的海灘走向近處的酒店,
中間有從近處走向遠方的全景式呈現,結束於兩人的分離,
無論從拍攝角度的選取還是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上,都逐漸呈現出距離與隔閡,那種親密的關係在場面調度中逐漸失去,讓觀眾對兩人的關係提心吊膽,心生不忍。其中,兩人在岸邊的廢棄的木船上的交流,充分展現了構圖和角度帶來的「言外之意」,
因為角度原因,彷彿在船是的女主角,一邊落寞的男主角,象徵兩人關係的徹底破裂,預示著分離。
影片在第一二幕耐心的「充滿」畫面,第三幕則負責情感的破閘而出。第三幕用最短的熒幕時間描述了兩人未來幾十年的經歷,《愛樂之城》的假如式選擇結果在該片中得到了又一次感人復刻。假如,那一秒,他回了頭,她牽了手,也許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可假如只是假如,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別才是電影敘事的動力源泉,而分離才是愛情永久的完美封印,失去也是真愛永不過期的防腐神藥,畢竟錯過才會給觀眾的心上插上一刀,讓人不會忘卻。
《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在影片的最後,再一次給兩位主角留下了選擇的可能,以開放式的結尾放大了一次行為會給人造就終身遺憾的可能。《愛,留在海灘那一天》描繪了一場詩意後的驟垮,畫面中充斥著河邊的泛舟,鄉間的綠草,紳士的板球,牛津的嘆息橋,英倫學院;
配樂是古典和流行的水火交織,海頓、舒伯特、莫扎特、巴赫,查克貝利、貓王、甚至是艾米懷特豪斯。《愛,留在海灘那一天》用各種敘事技巧豐富了故事和人物,將一幕原本小而美的感情糾葛提供了廣闊的解讀可能。比如女主角為什麼和排斥性;兩人巨大的階層落差是否造成了悲劇;還有歷史的更替,性愛認知對於愛情造成的影響;女主角將真愛與性愛分離的思想,靈與肉的分割是否現實等話題都在影片中得到了闡釋的縫隙。
該片甚至給當下熱門的metoo話題也提供了解讀的可能性。其實影片中,兩人的遭遇來自對於性的陌生和誤解。
劉瑜對於近來一系列事件的有著這樣的解釋:
關於 metoo, 我特別同意一個朋友所用的詞彙:「補課」。 男人補尊重和自律的課,女人補自我保護的課。但是,既然是「補課」,對某些 minor offenses 是否一定要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一定要對方不身敗名裂絕不罷休? 法律上有所謂「法不追溯既往」原則,道德原理自然不完全相同(畢竟道德的穩定性遠遠超過法律),但是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過去的行為, 或許可以寬容那麼一丁點? 為什麼很多女孩不當場反抗、求助?因為她們自己都不知道那是性騷 擾,所以」懵圈」了,今天這場運動到來,才反應過來原來那就是性騷擾。 那麼,在某些情況下(僅僅是某些情況下),是不是男性同樣可能也沒有認識到輕浮的摸摸拍拍、講黃色笑話、自作多情下的性試探是性騷擾呢? 我不願看到只有警覺、失去溫情的男女關係,正如我不願看到一種只強調權利、否認責任的女權主義。
影片中,兩位主角沒有時間去「補課」,當經歷足夠豐富之後,我們發現,其實兩人完全有可能跨越「當時」的障礙,但年輕氣盛的決絕卻釀造了終身遺憾。影片很淺顯的,以全知的視角道出了其中的道理,為什麼你們兩人不行,而換了人之後,卻行了呢!所以,觀念影響了人的判斷,影響了人的行為。
這裡不是給himtoo洗白,只是希望萬事皆有各方表達的空間,不能讓一總思維成為唯一的聲音。當然,女性的寬容以男性的自省為前提, 如果冒犯者不自省、不道歉,甚至倒打一耙, 要求女性寬容顯然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