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BPM》影評:這是人類,我們叫做理想的東西

BPM影評

最近有被這樣一段話打動:

我們要分清「應然」「實然」

實然是事情實際的樣子,應然事情是應該的樣子。

應該的樣子是虛無縹緲的,是有害的。但如果我們一直接受實際的樣子,那麼它就永遠如此。恰恰因為我們有應該的樣子,我們會對實際有所不滿,這才是人類實在的精神結構。

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還有我們想成為誰

這是人類現實的一部分,那個只知道實然的人類是一個虛構的人類。人類內在的精神現實性,包含著我們想成為誰。

這個世界應該讓那些不好的選擇消失。

「人是一個作為目的的存在而不是淪為任何發展的工具。」

忘記這一條,我們就會變成現實的奴隸,現實再怎麼糟糕,我們都認為服從它才是對的,這恰恰是最大的誤區。

很多舊制度的廢除,新規則的實行。一開始都被視作空洞的口號,只有少數人為之奮鬥與爭取。

但這是人類,我們叫做理想的東西。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BPM》講的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對抗冷漠的政府,對抗吸血的資本家,對抗社會的歧視。

然而他們做這一切,並不是為了理想,而是另外兩個字

「活著」

這部電影17年我就看過了,同年還有另一部大名鼎鼎的同性題材的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後者風靡全球熱度居高不下,可這兩部二選一,我更喜歡的是前者。

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夏日午後的抒情歌,《BPM》就是黑暗中頑強播放的進行曲。

當時看完就想寫點東西,但是艾滋、同志、愛情、死亡,每個標籤都很難簡單說說了事。直到前幾天我看了《波斯語課》,主角小捲就是《120擊》的主角Sean,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憶,於是找出來重看一遍。

電影是兩段式的結構,第一段側重在Act-Up這個組織,整段幾乎就是聽他們在不停的爭論,到底如何解救艾滋病人。

這裡要預警一下,高密度台詞,以及法國電影一貫的沒事聊點哲學的作風,如果對此不習慣會勸退很多觀眾。

第二段側重在兩個主角的感情上,Sean最終沒能躲過死神,Nathan悲痛欲絕。同樣要預警一下,有幾段大尺度的同性激情戲也會勸退一部分觀眾。

所以,這是一部很挑觀眾的電影,如果你都接受得了,那麼恭喜你,你發現了一部難得的佳作。

故事發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那個年代,艾滋病還未得到應有的關注。

1988年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數為80萬,1998年為3340萬,導致這種爆發性增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得不到社會的正視。

易感人群包括同志,妓女,癮君子,這些群體都被政府視作洪水猛獸;製藥公司為了所謂的「保護專利」故意延緩研究進度,抬高價格;保險公司拒絕給艾滋患者理賠。

在層層的壓迫下,每一個病人都變成了超人,Act-Up全稱是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患者聯合起來釋放力量),他們需要自己關注最新的科研進展,控制自己的治療階段,還要在媒體上呼籲,在學校中宣傳,在製藥公司抗議。

即使被一次次打壓,他們也一次次的繼續。

因為他們堅信,世界不應該是這樣。

現在來看,艾滋的併發症因為有了雞尾酒療法已經得到了控制,而且預防艾滋的知識在全世界也被廣泛接受,他們是成功了的。

但是成功來之不易,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電影中曾多次出現一個標語:

沉默=死亡

面對不公,保持沉默的我們一樣是劊子手的幫兇。

艾滋的併發症非常的嚴重,短時間內可以讓一個人變得痛不欲生,幾個月前還在驕傲月上街遊行,幾個月後已經病入膏肓。

這個時候對所有人都是一種折磨,這還僅僅只是一個艾滋病人。反抗的腳步沒有因此放慢,只是過程中多了許多突然倒下的人。

說說電影的技巧,前半段看似冗長的段落其實目的很明確,精準的還原了一個激進組織的真實狀態,從使用什麼程度的暴力到一句宣傳標語都要吵得不可開交,每個人都在爭論中把性格凸現出來。

電影用了三段在夜店跳舞的鏡頭來銜接劇情,快節奏的音樂,快節奏的閃光燈,把年輕又憤怒,充滿激情的狀態完美的展現出來。

有兩個鏡頭很精彩,一個是血染塞納河,汙血事件震驚全球。

另一個是Sean死後,成員們把他的骨灰拋灑在保險公司聚會的現場。

電影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展現出來的生命力,每個人都是毫無保留傾其所有的在反抗,他們從沒想過放棄,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即使收效甚微也勇往直前。

他們也不害怕失敗,不害怕阻礙,盡情的展現生命應有的力量。

雖然他們快死了,但他們是真的在活著。

我們雖然活著,但是已經真的死了。

關注公眾號:所以Ciao j解鎖更多精彩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