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囧媽的極地任務》影評:終於,媽媽跑了。

囧媽的極地任務影評
一個女性建築師,才華橫溢,備受業界推崇。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沒有繼續工作,而是做了二十年的全職媽媽,其結果就是:「禍害」社會。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來自一部電影——《囧媽的極地任務》。電影改編自蟬聯《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公共電台暢銷榜長達88週的同名小說。請放心,大過年的不讓你堵心,因為這是一部家庭喜劇電影。

原著小說封面

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新電影《囧媽的極地任務》上映後便撲街。這位曾經拍過《愛在》三部曲、《少年時代》的美國著名獨立導演屬於自帶口碑光環的影迷向導演。況且這次又是邀請了「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出演一部改編自暢銷小說的電影。但這些都架不住電影從口碑到票房在北美的全面滑鐵盧。

但看了之後會發現,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充滿暢銷小說之所以暢銷的屬性,又被賦予了不錯的影像化改編。關鍵是,這部電影是一部全新視角的女性電影和母親電影。它以喜劇的方式展現了導演對西方中產階層以上女性的社會和家庭角色的新認知和新思考。舉重若輕,雖淺嚐,但後勁濃烈,餘味悠長。

這樣偏小眾的電影,一般都是影迷或導演粉絲會選擇看並打分。這樣的文藝青年很多都是還沒有下一代,所以一個母親的當代都市史詩或許很難與他們產生共鳴。這或許也是口碑和評分不高的原因所在吧。


1、格格不入的全職媽媽

電影開始的前半小時的確比較枯燥。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媽媽總是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個破亂不堪、漏水、長滿雜草的古堡中。

她和鄰居太太們永遠不能和睦相處。總是和一個名叫曼朱拉的遠在印度的虛擬辦公助手進行語音郵件,而所有的郵件內容,幾乎都是對周圍生活的抱怨。

外人看來,這個媽媽本應該知足而快樂。她的老公是一位科技公司創業大佬,他的創業項目被微軟收購;他的ted演講高居觀看人數排名第四,而且長得極帥(老公飾演者就是《大魚》裡的兒子,夠帥了吧)。閨女呢,是學霸,和母親是最好的相處朋友,而且大氣懂事,標準的「隔壁家小孩」形象。

但,這個媽媽為什麼還是這麼「作」?她的台詞已經告訴了你:生活有時很艱難,因為生活總是太平庸。

2、一場事先張揚的南極之旅

媽媽的焦慮症的集中爆發,是由一場還未成形的南極之旅開啟。女兒畢業旅行,希望可以和父母一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南極之旅。媽媽為了不駁女兒的興致,答應了下來。可是心裡的焦躁和自帶的社交恐懼症開始迸發。

她又開始更加頻繁的和她的虛擬助手語音抱怨:南極之旅的遊輪可以乘坐150人。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必須要和147個陌生人呆在一個空間裡的「恐懼」。她開始去藥房囤積藥勁極大的抗暈船藥。

哦。忘了說了,故事發生在美國西雅圖,時間是距離聖誕節還有5個禮拜。要知道,晚秋的西雅圖可是出了名的多雨。一場場的大雨澆灌,彷彿要把這個快被逼入絕境的媽媽徹底澆透。

3、原來,這個媽媽不簡單!

電影至此,觀眾對這個媽媽的前世今生依然不了解。或許以為她就是一般優渥家庭全職太太的典型,只是內心不安分而已。

但之後電影中有兩次對談。一次是媽媽和20年前的老同事重逢後的對話,另一場是丈夫找來心理醫生,為了「挽救」妻子進行的對話。

兩場戲平行剪輯,同時進行,才讓我們發現,哇哦,這個媽媽,原來這麼牛!

電影裡媽媽和老同事的對談,是她難得敞開心扉的時刻

二十年前,這個媽媽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建築師。剛一出道,就被全美評委可以和弗蘭克·賴特等當代美國設計巨擘並肩的藝術家。全行業都在對她交口稱讚。這麼說吧,如果她二十年前沒有退出江湖,她的地位,妥妥的就是如今的扎哈·哈迪德。

電影中為媽媽杜撰了一個紀錄片,將媽媽早年在建築界的豐功偉績放送了一遍。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且不說其逆天的演技,光是看她曾經的顏值就能讓人感到其藏不住的鋒芒。按流行的說法,如果形容一個女人用的是「可鹽可甜」這種詞兒,那凱特的級別簡直就是「可深海可甘蔗園」。

以下是媽媽年輕時候,同樣也就是凱特·布蘭切特當年的逆天照片。

只是由於一些私人原因。她二十年前退出建築界。一代建築名家從此流落凡間,流落在美國富有階級社區相夫教子的太太軍團中。

當媽媽和她同事抱怨完之後,她同事最後只說了一句話:你知道你到底什麼問題嗎,你就是太久不工作了。你TM就應該趕緊去工作,不然,你就會危害社會。因為你太出色了。

4、終於,媽媽跑了。

凱特飾演的媽媽,心裡焦慮還在不斷增加。她和鄰居的矛盾升級。她的印度虛擬辦公助手被證明是俄羅斯詐騙團夥。而促使她跑了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丈夫找來了心理醫生,要把她帶來精神療養院去。而他要帶女兒兩個人去南極旅行。

在藥房裡躺倒的媽媽,是鄰居媽媽們的天然談資

劇情上,這是全篇矛盾的最高潮。劇情背後,也是導演對當代美國富人階層的精準諷刺。

首先,如果帶入媽媽的視角來看,全篇其實是從藝術家眼光來看待科技商業界,看到的其實是滿眼的不屑一顧。要知道,因為誕生了如微軟、亞馬遜、波音、星巴克等企業,西雅圖是除了矽谷之外,美國最重要的科技和商業中心。

但在來自洛杉磯的藝術家看來,這是都是So What?不管多麼的創新和繁榮,其真實生活的核心,依然是上層人特有的表面體面和內裡不堪。這從導演對電影中那些鄰居太太們的刻畫就能完全看出來。他們的生活,本質上和美劇《致命女人》裡的富人街區生活別無二致。

優渥社區裡那些典型的媽媽們是伯納黛特完全的反面

其次,導演還在諷刺上層階級,至少是中產階級以上的群體在處理生活感知上的冷漠與荒謬。他們的生活中一旦發現了困難,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們的律師、他們的牙醫、他們的保險經紀和他們的心理治療師。

他們認為一切都可以通過這些人,也就是背後付給這些人的金錢所能解決。這都不是冷漠,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慣性思維。

所以,當媽媽出現了心裡問題,她的丈夫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靠自己、靠伐木累抱團取暖,而是找來心理醫生,對她下了「你就是精神有問題,需要進精神醫院療養」的判決書。

要知道,古往至今,不論你是處在什麼年代,什麼國家,什麼階級,只要身邊人說你是神經病,你就只能百口莫辯。

所以,細思極恐後,媽媽只能跑了。

5、南極尋母記

說到這裡,沒看過電影的人會感覺這電影好壓抑,甚至還有點驚悚。其實還想強調一下,這是一部輕鬆的喜劇。雖然有矛盾衝突,但一切都是在並不沉重的基調上讓故事衍生。特別是劇情最後到了南極的時候。

既然劇透了,那就劇透到底吧。媽媽跑去了南極。既然要把老娘關起來,那我就先來到南極玩一玩。雖然暈船了一路,但真正踩上南極大陸,划著獨木舟在南極泛舟看冰山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尤其對於一個「退役藝術家」來說。

這邊廂,「媽媽去哪了」還在家中上演。爸爸已經指望不上了。此時,優秀的如「隔壁家孩子」的女兒智商迅速在線,她拉著爸爸前去南極,說媽媽一定在那裡。於是,在純淨如世外星球的南極大洋上,一家三口,開啟了一段家庭救贖之旅。

媽媽在南極的淡泊之旅還在繼續。她無意中得知了南極點的考察站需要重建。或許是之前她同事的話「一語點醒夢中人」,她忽然很想前往南極點,去實地探訪一下,然後設計出一個牛叉的考察站。經過各種努力,她終於得到負責人首肯,準備前往南極考察站5週。

這就是媽媽最後完成的考察站設計草圖

而這時,聰明的女兒帶著老爸終於找到母親,結局自然是happy ending。

可以想象,很快,一位出色的藝術家媽媽即將橫空出世,她的焦慮症和社恐症也會隨著工作中的靈感迸發而自癒。這或許就是出色女性最好的出口和正確的出路。

6、超凡女性or出色媽媽

《囧媽的極地任務》中的女性角色非常特殊:超凡藝術家、遁逃與世俗生活、合格的母親、偏執的社恐患者。但似乎這樣的女性為了平凡的生活必須做出選擇。

但有了選擇就必須有犧牲。但伯納黛特告訴你:不管是否有天賦,她首先是一個合格出色、且天生的好媽媽。即使她曾經流產過四次,即使她唯一的女兒小時候有先天性心臟病,都無礙她成為一位好母親,成為女兒口中「最好的朋友」。所以,成為媽媽,從來不是選擇,而是一種天性。

其次,超凡的藝術家自然不應該埋沒於社區和世俗。因為這不但是暴殄天賦,也會成為社會的「煩累」。藝術家往往擁有巨大的熱情,而女性藝術家的熱情更為持久,對藝術和設計更為長情和堅韌,那就應該完全在工作和作品中釋放。

管她南極北極、土星火星,還是光年之外,重要的是拿自己當火柴劃出火花,才能成就自己的「宿命」,而不是拿熱情和平庸的生活死磕。

女權覺醒和女性主義是如今好萊塢的重要創作類型母題。《囧媽的極地任務》又提供了這個類型的一個全新視角,清奇有趣,自成一派,又溫情脈脈。放眼中西方對女性議題的表現,當東方社會還在熱議《82年的金智英》時,西方已經用諸如《婚姻故事》這樣的電影去討論女性在婚姻兩性之間最大限度的平權態度。

導演林德萊特和凱特在拍攝間隙

同樣,當我們還在歡呼大年初一可以用手機免費看《囧媽》的時候,想著我們要和自己的媽媽抱一抱的時候,美國西雅圖的囧媽已經開始在女性主義自我覺醒的旅程上暢然前行,一路到南極。

五花小榜獨家專欄,轉載須註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