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拾光人生》影評:這部以膠卷為名的電影,把我感動得一塌糊塗!
拾光人生影評
電影走過了一百年的膠片時代,但是敵不過技術的發展,已經走上了「數字時代」。
數字電影成了主流,膠片只是少數人堅持的信念。
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講述一對父子想在柯達公司最後一間拾光人生實驗室關閉前沖洗照片。
而在現實生活中,最後一卷拾光人生的拍攝者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攝影師。
以攝影作品《阿富汗少女》而聞名世界的史蒂夫·麥凱瑞,也曾是一位柯達的頭號粉絲。
1985年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這部電影與膠片有關,也與信念有關。
《拾光人生》
Kodachrome
馬特 ,唱片公司經紀人。
簽約的歌手轉簽了其他公司,即將失去工作的他,為了保住工作,答應兩週內簽約下公司想要的「寬恕七子」樂隊。
馬特的父親本,曾經是出色的攝影師,但是因為肝癌即將去世。派來護士及私人助理佐伊,說服馬特開車帶父親前往世界上唯一還在處理柯達羅姆膠卷的帕森斯市。沖洗幾卷膠卷,舉辦人生最後的影展。
因為柯達公司不再生產這款膠卷的染料,下個星期後不再沖洗這款膠卷。(這款膠卷,是柯達推出的首批彩色膠卷,2009年停止生產)
而馬特和本十多年未見,他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隔閡。
或許是想要挽回這段父子關係,馬特如約去見了。
本還和以前一樣,看起來強壯,打著馬特曾經的架子鼓。
但是,這對父子之間卻並不友好,他們狠戳對方的痛處。
本表明知道了兒子在唱片公司並不好。
馬特嘲諷父親年輕時就是如此不禮貌,並不會因為他的癌症而對他尊重。
這對父子的見面,以失敗告終。
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的經紀人的電話。
他能夠讓馬特和「寬恕七子」見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馬特答應開車送本去帕森斯市。
雖然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第二天一早,馬特等待著本的到來。
除了本,還有本的護士佐伊。三人一同前往堪薩斯州的帕森斯市。
這一路矛盾仍然存在。
小到車裡放的什麼音樂,大到隨便吃個飯就爭吵。
本能記得住拍攝的照片,能記得住所有與攝影有關的事情,但他記不住馬特的生日。
本從不曾注視過馬特,因為他的眼裡只有風景只有照片。
即便是一個將死之人,本也沒有改變。
馬特見到了「寬恕七子」樂隊,並且進行地非常順利。
然而,樂隊主唱發現了在旁邊尿了褲子的本,一眾人嘲笑這個老人家。
而馬特卻容忍不了,放棄這個即將到手的樂隊。
並不領情的本也不在意馬特的行為。
佐伊認為馬特的善意本應該收下,而他認為馬特應該把樂隊簽下,並開除了佐伊。
本住進了醫院,得知了佐伊真正的離開了。
虛弱的本不再意氣風發,不再與馬特鬥嘴,不再糾結那些過去的歷史和現實。而是坦誠相待,流著淚說起了他的悔恨。
在他不完整的生命中,仍然懷念那段與馬特相處的日子。
馬特為了趕上最後沖洗照片的時間,把本從醫院接出來,連夜開往帕森斯市。
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到這裡,沖洗著最後的拾光人生。
在這裡,馬特見到了不一樣的本。
一個攝影師本,一個被人崇拜的本。
回到酒店,本擦拭乾淨自己的相機,永遠地離開了。
人們用相機閃光燈護送本離開,護送一個偉大的攝影師。
本拿到了沖洗的照片,回到了本的家。
原來,本念念不忘的是馬特和妻子,因為照片再不沖洗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因為人再不去見,就再也見不到了。
這個老男人用自己最後的信念告訴馬特,他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的過去,我們都在被照片記錄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終生陪伴自己的愛人。
有的人選擇了平凡,也有的人選擇了被人永遠記住的偉大。
不論選擇如何,真的,千萬別忘了自己最愛的人,哪怕再晚,也要記得。
這部影片以黯然退場的「拾光人生」為引子,講述了父子情,講述人對於膠片的執念。
本算不上一個好父親,但他卻是一個偉大的攝影師。在生命的結尾,他選擇了愛與攝影,他的言論也能夠警醒我們----
時代發展迅速,我們能夠留下的又是什麼?
回顧幾十年前的世界,膠片曾經風靡全球,音樂也是如此。
你能在這部影片中聽到數首90年代的樂隊歌曲。
不論是小有名氣的Galaxie 500的《Melt away》,還是你從未聽說過Live樂隊的《Lightning Crashes》。
在這部影片的公路上,你能享受這段音樂與風景的旅程。
在這個時代,音樂和照片毫無質感可言,它們更多的是以數據的形式存在。但它們曾經卻是一個人幾十年歲月中最美好的部分,它們有分量也有質感。
音樂於那時的人們來說,是靈魂解藥,是必需品。
而現在,我們再也沒有像以前一樣用一個月的零花錢買一盤磁帶或CD,再也沒有買過一張專輯,再也無法體驗到音樂的分量,更無法觸摸到音樂的質感。
在影片的結尾,這部採用35毫米柯達膠卷拍攝的影片,仍在堅持著膠片的信念。
為什麼那麼多導演喜歡膠片呢?
最堅決的膠片愛好者,克里斯托弗·諾蘭曾經說過
「膠片電影是形式而非科技,不論數字電影發展成什麼樣,你都要有那麼一些特定數量的地方,可以放映膠片電影,哪怕是博物館還是什麼,因為它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部分。」
號稱「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的《長江圖》的導演認為,只有膠片才能夠展現長江的質感和厚重感,才能看得出長江的層次,以及水墨畫般的視覺效果。
在歷史中,人們曾經對膠片狂熱,如今,人們更熱衷數碼產品,膠片更多的是作為復古的元素出現。
數字電影能夠感受到的是快速發展起來的技術,膠片電影能夠帶來卻是實打實的感官的刺激。
沒有了沖洗和打印,照片和視頻只是數據。
許多年後,當未來的人們把我們從墳裡挖出來,沒有照片,也沒有我們的生活記錄。
我們真的存在過嗎?
【作者宋俁萱 文章首發於「巴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