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影評:影史最尷尬的初夜,也是最純真的初戀

 留在海灘那一天影評
帶圖版原文地址

作為一個鐵桿麥克尤恩書迷,這兩年是幸福的:《愛,留在海灘那一天》、《時間裡的孩子》、《兒童法案》先後被搬上銀幕,後兩部分別由卷福和棄療姨艾瑪·湯普森主演。

麥克尤恩的書至今改編最成功的依然是2007年的《贖罪》。雖然惜敗於當年奧斯卡,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影迷心中的一代經典。裡面的敦刻爾克長鏡頭在今年諾蘭的《敦刻爾克》上映時還反復被拿出來比較。更重要的是,當年那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妹妹,不僅長大了,還主演了《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延續與麥克尤恩的不解之緣。



這幾年在影院裡看到的愛情片大多已經不是愛情片了。而是打著初戀、青梅竹馬、藍顏紅顏各種名頭,大玩葷段子、嘴砲、擦邊球、用各種生編硬造的情節,來偽造愛的證明。

這些要花100分鐘、用整個宇宙的巧合,才能讓男女主人公認清彼此才是一生摯愛的電影,只見初夜不見初戀,只見性不見愛,莫名其妙地上床,莫名其妙地懷孕,莫名其妙地墮胎,莫名其妙地分開……全國觀眾都看夠了。

初戀和真愛,可不可以用性來書寫?可以的。

女主從頭到尾臉上都寫著性冷淡可不可以?可以的。

有的導演,能把床戲拍得既香豔又唯美,但是底子裡的那種悸動和真情是看不到的。

而有個導演,他拍了個長到不行、尷尬到不行、難看到不行的床戲,卻令人深深記住了男女主角那深沉、澄澈、純度爆表的初戀。

就是這部《愛,留在海灘那一天》。

這部電影由BBC製作,英國國寶作家伊恩·麥克尤恩親自編劇,導演多米尼克·庫克過往履歷集中在英國國家劇院,執導過的影視作品貌似只有翻拍莎劇的《空王冠》。卡司也一水兒是BBC熟臉。可以說,本片的英倫血統比《贖罪》還要純正(《贖罪》為環球影業作品)。

同時,原著雖然高度濃縮(整個故事僅僅發生在6小時以內),但算不上緊湊。相反夾雜著大量意識流的倒敘章節,將男女主角的一生都追溯了個遍。電影也延續了這種現實與閃回頻頻交錯的敘事。

再加上緩慢的節奏,決定了這部片子不會是一部容易觀看的電影。但它的走心、精良,加上改編上的可圈可點,都值得你沉下心去品味。

故事講述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對新婚小夫妻愛德華和弗洛倫斯在切瑟爾海灘度蜜月時,因為新婚初夜的緊張、恐懼而最終走向分道揚鑣的故事。這場初夜戲貫穿了全片始終。

它有多尷尬呢?

明明自己是來度蜜月的,又在自己的酒店房間,兩人卻好像寄人籬下的小朋友,還不如侍應生來得理直氣壯。吃飯的時候,男主還要忐忑不安地問你們必須在這兒嗎?(看過唐頓的同學應該不會陌生,上流階級吃飯時僕人會在旁邊伺候)。

兩人之間的差異及隨之而來的緊繃感悄然蔓延,女主弗洛倫斯的父親坐擁一座大工廠,平時的消遣是網球、板球,富家小姐弗洛倫斯學的是小提琴。而愛德華自己雖然在倫敦念歷史系,但出身平民,家裡有個瘋癲的母親,院子蕪雜亂草叢生(花園可是英國人的本命啊)。

餐桌上,愛德華渾然不覺地喝著被摻了水的酒,在向新婚妻子表白「我愛你」時也被夾土豆的餐鉗粗暴地打斷,最後因為忘記給小費,出門後侍應生們毫不遮掩地爆笑(這一段讓人想起《美人魚》里派出所那兩個警察),剩下小夫妻在屋內隔著凝滯的空氣面面相覷。

愛德華的母親(由一美前妻安-瑪莉·杜芙飾演並貢獻了全片最大尺度的演出)因為一場意外而導致大腦損傷,終日神志不清瘋瘋癲癲。愛德華突然對弗洛倫斯說:「我母親腦子有問題,但我不是她,我不是我的家人。我現在很興奮,好像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飾演愛德華的比利·豪爾身形高大,長相略帶粗獷,很適合演這個一派天真熱情的愣頭青。

兩人相識,是因為男主在學校拿了個一等榮譽學位(first class),但找不到人訴說(家人直接無視了他)。於是他騎了好遠的自行車,又坐上公交,跑到牛津,隨便走進一個酒吧,看到了女主。

然後他直接衝上去,搭訕詞是這樣的:「我能跟你說件事嗎?我只是很想找個人說說。」

被這個傻小子搞懵逼了的女主,在完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也善良地賣力捧場。本以為這是一次你來我往的禮貌交談,結果男主突然粗暴地打斷了她的發言,問你得了第幾名。女主尷尬了半天,才羞澀地說,跟你一樣。

男主語塞半天,說:「那你也是很棒棒」(Well done)。

有著一雙溫柔的藍眼睛的西爾莎·羅南,向來長於塑造纖細敏感、天真雅致的女性。陷入初戀的弗洛倫斯可能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就一直在妥帖地照顧著愛德華的情緒和自尊,撫平他內心的柔軟和脆弱。

在回憶段落中,她總是不遺餘力地捧場,對他讚美,誇他特別,知道各種花草鳥獸的名字。替他照顧生病的母親,打掃髒亂的房子。體貼入微到,愛德華的妹妹們愛她到極點,而父親乾脆直接下令「快娶了這個好女孩」。

於是女主的父親給他找了個工作。兩人順理成章地結婚。影片裡沒有出現任何婚禮的細節,只有弗洛倫斯逃避選婚紗的碎片。

婚前,弗洛倫斯閱讀了一本叫《愛,性和婚姻》的性教育書籍,得知「女人像門廊一樣,讓男人可以進入」,令她十分驚恐和厭惡。但這並沒有影響她嫁給深愛的愛德華。

再回到那場尷尬至極的床戲。

銀幕上大概很難再看到這麼令人不適的親熱戲,明明這兩個年輕人均受過高等教育,性格天真溫和善良,更重要的是深愛著彼此,但觀感卻無異於在觀看一場強姦。

大特寫不遺餘力地捕捉著愛德華笨拙的動作,沉重的呼吸聲和衣服摩擦的聲音都被放大。當他的舌頭粗暴地伸進弗洛倫斯嘴裡時,你幾乎能感覺快要窒息。

弗洛倫斯把他推開,愛德華粗暴地扯起了她的拉鏈,弗洛倫斯好幾次提出自己來,他只是煩躁地叫她待著別動,然後把她轉過來背對著自己。

但還是沒有成功。這時愛德華爆發了。

「連最簡單的小事我都做不好,我肯定有問題。」

弗洛倫斯儘管對性充滿恐懼,又加上對愛德華暴力傾向的擔憂。但她還是戰戰兢兢地躺到床上。

鏡頭反復切到愛德華抓著床沿的手上,以及男性軀體對女性軀體極其不舒服的壓制。

哪怕在緊張到不行的時候,弗洛倫斯想起了書上的話,還是主動用手去引導愛德華。這一善意的舉動卻引起了愛德華劇烈的反應,提前繳械。

看著大腿根上的遺留物,弗洛倫斯突然崩潰,不顧一切地衝出房門,跑到海灘上。


影片發生的背景,是性解放運動(sexual liberation)尚未普及的60年代。在那之後,美國的年輕人們提出「要做愛,不要作戰!」的口號。

披頭士、嬉皮士、毒品、濫交、艾滋病像病毒一樣擴散。而愛德華和弗洛倫斯所處的,正是最後的純真年代。

弗洛倫斯雖然深愛著愛德華,但絕不盲從。她的琴友就曾經說過:「你看起來雖然很害羞,實際上還挺有主見的。」

在清冷蕭瑟的切瑟爾海灘上,兩人爆發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大爭吵。

弗洛倫斯:這實在令人作嘔。

愛德華:是你一直在拒絕讓我靠近。

弗洛倫斯:我想讓你開心,但我做不到。你總是索要更多我給不了的東西。哪怕我答應了,我也達不到你的這些要求。

愛德華:是錢的問題對吧?!

弗洛倫斯:你要這麼想也行。

愛德華:別像個婊子一樣說話。

弗洛倫斯:你能不能走開讓我自己待著?

愛德華:我們還是可以讓對方快樂。

弗洛倫斯:你可以去上別的女人,我不介意,我們可以繼續在一起。

這句話直接引起了愛德華的徹底爆發。

兩個深愛彼此的人離開了切瑟爾海灘,並將對方從生命裡抹去。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不到六小時。

後來他成了嬉皮士,開了唱片店,有不止一個伴侶,他也終於從板球場上替富人們除草的窮小子,變成了衣冠楚楚的玩家。

醉生夢死中,他有一次恍惚提起,從前我認識一對純潔無暇的戀人……

他的其中一個伴侶問:那她愛他嗎?

短短半秒鐘後,他回答,愛。

接著他悵然若失地說,她真的很愛他,不想讓他失望。她想和他在一起,她想讓他開心。

影片的結尾改動了原著。她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兩人隔著幾十年的光陰淚眼婆娑地相看無言。

畫面回到那一天的切瑟爾海灘上,她乞求他回頭,他卻揹過了身。這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弗洛倫斯就像你的初戀,秀秀氣氣白白淨淨,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堅持,但只要在你身邊,就只會一門心思地對你好,不管你家裡多落魄、母親多瘋癲。

而愛德華,莽莽撞撞,神經大條,一上來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一點點挫折都能輕而易舉地擊碎他的自尊。但是在你面前,他從來都不吝惜裝瘋賣傻,只要能逗你開心,他願意當白痴。

但弗洛倫斯是性冷淡。

她不介意他有別的女人。他卻極度介意她有這個想法。雙方都把對方的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結果卻是悲劇的。

是因為初夜的失敗嗎?是,又不完全是。

雖然中間隔著幾十年的歷史變遷和不容忽視的文化隔閡,但看完電影後,再聯想起一些社會新聞——當下我國,性的教育和愛的教育,依然同等匱乏。

我們可以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藝術學、甚至是雞湯學等方面去分析愛德華和弗洛倫斯的悲劇,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諸如:肉體和感情是可以分裂的嗎?我們真的能夠擺脫父母的影響去愛一個人嗎?家庭出身不同的兩個人真的能夠在一起嗎?為什麼最初最純的愛戀往往會失敗?……

電影一樣沒有答案,只提供了豐富至極的細節和情緒烘托。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電影,大概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信不少人會在觀影時回憶起青春時的好奇和試探,以及後來如何從屢屢試錯中學會在精神戀愛和身體和諧中尋找平衡,然後無可奈何地承認:

沒有得到的那份愛,卻成為了一生的牽掛。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