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女王與知己》影評:女爵的演技也救不了空洞無力的劇本

女王與知己影評

其實一開始對女爵這部電影相當期待,作為英國目前在世地位最高的女演員之一,當然也有可能是地位最高的唯一,女爵在演藝事業上面的成就不言而喻。更不用說她目前是英國奧利弗獎獲獎最多的演員,能打破自己的記錄的那個人只能是自己,說她是英國戲劇界最偉大的女演員當然也不為過,這樣一個活著的傳奇演技從來不會讓人懷疑。並且眾所周知,戲劇界取得較高成就的演員在電影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她們對情感細微處和台詞的拿捏和控制比正常電影出生的演員更高,而且更有能力去駕馭一部電影,在電影中也更有特色氣場,畢竟戲劇又沒有NG,你需要對著無數觀眾去表演,這樣子的考驗更大過電影行業,並且你還得有能力把所有觀眾注意力拉過來。所以拿澳洲的大魔王和英國的女爵一比較,發現這兩個本國的戲劇大咖都適合演複雜多變有些神經質或者是氣場強大的女王型角色,推薦一下她們合作的《醜聞筆記》,當然這是題外話。女爵也不是第一次扮演女王的角色,出場僅僅十分鐘的《莎翁情史》曾讓她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榮譽,也曾在《布朗夫人》中扮演過維多利亞女王,拿下了當年奧斯卡影后的提名和英國電影學院的最佳女主角獎項,所以再次扮演維多利亞女王對於她來說也是輕車熟路,碾壓眾人。

這部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那段台詞就是女王的自述:「我81歲。我有9個子女,42個孫輩,近10億臣民。我有風濕,並且子宮下垂,我有病態的臃腫,還有一隻耳失聰。我經歷過11任首相,簽署了2347條法案,執政62年234天。我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對5個皇室家庭和超過3000名雇員負責。我脾氣不好,乏味,貪吃肥胖,暴躁又自私短視,表裡都是如此。我專權得令人厭惡,百無一是,但我絕對沒有精神失常!如果整個王室想忤逆我那麼就來吧,當面來。我可以馬上在覲見室等你們。」這段話從女爵的嘴中說出來令人信服,臉上的每道皺紋,嘴中的每一句台詞彷彿都是在說這樣一個事實,這一刻人戲合一,其實1934年出生的朱迪.丹奇本身自己都到了無法獨立出行的地步,逐漸弱化的視力限制了她的腳步,但是絕對沒有限制她對藝術的追求,又有幾個演員到這個年齡還是不停歇並且高要求的對待表演事業,其實這種堅韌不服輸的態度本身就和角色高度統一,我有那麼一剎那感覺她說的就是她自己。其實我們也找不到一個人能夠把電影中老年維多利亞女王固執,單純,強勢,無助,善良,暴躁等多種複雜情緒演繹的如此之好。

維多利亞女王作為英國曾經的統治的最長的君主,在其統治時期英國通過不斷的殖民擴張達到了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時期,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也由自由資本主義轉化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經濟文化到達了歷史的最高峰,換句話說維多利亞女王本身更代表一個時代,一個英國最榮光的時代。她本人更大的貢獻其實是在她的在位期間,君主立憲制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有了現在的基礎,在其在位的後期王室也得到了極高的聲譽。而另一方面8個月喪父的她幼年並沒有得到王室的優待,由強勢的母親撫養,日後也有各種各樣的規矩和禮儀束縛,養成了她日後矛盾的性格。其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出於政治因素被迫了斷的初戀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因為政治考慮而結婚卻意外收穫幸福,然而丈夫阿爾伯特在壯年的暴病身亡;晚年和約翰.布朗曖昧的關係以及和子女間的矛盾都讓這位榮光下的君主有很多的戲劇發揮空間,或者說她就是戲劇人生,這部電影著力點在維多利亞女王最晚年的生活,也是她聲名最顯赫卻最寂寞的時光,並且主要是以女王的一段秘史為基礎,增加了觀眾的窺視慾,本身就有很強的戲劇張力和發揮空間,但是這部電影卻意外搞砸了。

這部電影本身很明顯的一個缺點就是將女王人性的著力美化,哪怕電影中的女王有一些小的缺點,但是都彷彿是為了襯托她的光輝面,極力地去刻畫了她的善良,她的超前的平等觀,她維護自認為重要人的執著,她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對殖民反思意識,甚至是對當時頗為重要的重教信仰隔閡的無視。以至於這個角色不夠立體,甚至沒有說服力,你能試想一個處在殖民擴張頂峰的,一個極力試圖將其他落後國家納入自己附屬國行列的帝國,它的君主卻輕而易舉在那樣一個年代反思殖民對殖民地的迫害,並且如此嚮往殖民地的文化嗎?甚至大張旗鼓如此重用殖民地的有宗教信仰矛盾的沒有身份地位的有色人種嗎?並且在劇情一開始就公然學習殖民地的各種文化,毫無自己帝國的文化自信?然而電影中的維多利亞女王竟然已經到了不介意宗教的地步,那時的宗教衝突完全不輸給軍事衝突。一個帝國最偉大時代的君主可以固執,可以自私,可以暴躁,甚至也可以單純那麼一點,但是絕對很難完全偏執的,或者沒有自己大國全面自信的,甚至沒有很高宏觀眼光的,一個在位60多年,處理過2000多條法案,有一定實權的君主怎麼可能沒有一定的大局觀念或者沉著心思。維多利亞女王可能沒有大權在握的伊麗莎白一世一樣的政治素養,沒有她那種為了政治割捨一切的抱負,但是一個通過不斷的絕佳的聯姻,使自己成為歐洲王室的紐帶的鼎盛帝國的君主,沒有一些遠見或者犧牲精神當然不可能,更何況她有一定實權,在政治上有巨大作用。

當然,女爵本身塑造這個內心孤獨,任性固執的老太太相當不錯,只可惜這個角色存在本身就沒有什麼信服力,實際上一個一直被政治束縛,犧牲掉自己半生的晚年女王,偶爾任性一點想要固執捍衛自己心中認為重要的人或事本身是完全正常真實的,並且讓人感動;可惜主創方面明顯用力過猛,失掉了最後的底線,當所有人都明白這種捍衛對王室甚至帝國體系的弊端時,還在一意孤行的和所有人較量的女王這個時候不是英雄而頗顯愚蠢,一個在自己青春時代犧牲和俄國皇太子愛情的君主,一個甚至不顧自己所有子女人生幸福的君主,哪怕真的快落幕了,也不走到愚蠢,所以全戲的高潮——女王對王室所有人叫板那幕,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不合理的。她可以和所有人叫板,但是不應該是這種所有人都明白弊端的理由。更不用說這部電影把女王身邊所有人都刻畫成了刻薄的利己者,而沒有任何其它面,以至於很多角色都用著一張臉譜。

電影最大的問題個人覺得還是對另一個角色的設定,劇中阿卜杜勒作為電影中的線索人物,可以說是他的出現激發了女王人生中最大程度的反叛意識,甚至說煥發了女王逆時間的青春。而這樣一個「光彩奪目」的線索人物,他該有著一個怎樣的人設,可以讓女王從死水般的生活中看見漣漪?我想應該是有趣的,學識淵博的,才華橫溢的,如陽光明媚的人,可惜我在男主角身上什麼也沒有看見。男主角過度平板化已經是致命傷,更為嚴重的是在這有限的平板中還沒有展現出他任何的過人之處,有的只是一種對帝國君主的膜拜。在受到女王重用之後不顧生病同伴感受留在了英國,並且心安理得將同伴當僕人甚至又帶了一個僕人的男主角顯的自私自利,特別是那個低級到底的戲劇之後讓人不得不懷疑女王的審美短短十幾秒的戲劇已經展現盡了男主角的淺薄和內心對權力及別人臣服的渴望,雖然情人眼中出西施,但是女王為什麼如此看重阿卡杜勒本身就沒有說服力。甚至毫不客氣,這部劇中的男主有些淺薄,無趣,不合時宜。我突然又想起來了《泰坦尼克號》裡面的女主角的設定也是厭倦了貴族束縛生活,然而裡面的女主角是真正的不諳世事,並且如此一個顏值高,有才華,有趣味,陽光的又救你一命的男主角,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抗拒,更不用說顯而顯之他的很多特質正好是女主角嚮往的,如此才叫合情合理,後面的女主角拼死救他也有了說服力(ps:其實有了顏值一項就差不多了)回到正題,更不用說這部電影中男主角還有不真誠的嫌疑,所以究竟是怎麼樣的魔力讓女王放棄原則去捍衛恐怕才是本劇最大的謎,劇中不顧一切甚至把男主角當偉人的女王真的讓人驚掉下巴,哪怕把女王身邊所有人都寫的自私自利,自以為是也實在沒有襯托出這個平板化的男主角有什麼魅力。恐怕我寧願接受男主角有些地方像女王曾經愛過的人。另外這部劇這位印度演員的完成度也真不怎麼樣,眼中並看不見什麼戲。

本來一部秘史會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但是本劇的感情處理相當失敗,女王與阿卜杜勒這種曖昧的關係並不太好把握,導演還不鹹不淡把這部劇的感情線拍的不知所云。先拋開關係進展的莫名其妙,當女王知道阿卜杜勒有妻子時那種失望那種氣惱;在知道阿卜杜勒欺騙了自己,憤怒過後的女王深夜趕去見他一面;以及在回程時兩人在雪中手放在一起種種,都是在展現這種非同一般的關係,而影片卻一點也沒有推動感情線的發展,而接阿卜杜勒妻子來,又希望他們生孩子的女王又彷彿對男主角沒有那方面意圖,這兩種本來就矛盾的關係不停交錯實在讓人不知所云。導演不僅沒有糅合好這種關係,反而越莫名其妙,導致有由兩個導演拍了兩條感情線的錯覺,讓人想要知道女王到底想要什麼?僅僅為了這樣一個陪伴要不顧一切嗎?又是怎麼樣一次次原諒阿卜杜勒的錯誤。

本片到了最後女王單獨召見男主角並且告訴他他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自然也缺乏說服力,難道女王的子孫真的那麼差勁嗎,以至於女王要依賴一個這麼一個沒什麼閃光點的男主角。另外提一下另外一個出現了閃光點的角色男主角的同伴,開始兩個人一起英國,他念念不忘要回到印度,在男主角背棄回來承諾後並且被迫成為男主角僕人,後來水土不服病死英國,途中沒有因為王太子提出的送回英國並給金錢補償來抹黑男主角,這是全劇配角中唯一有閃光點的角色,但是卻更加體現了男主角的自私,反襯了男主角的人性陰暗。

所以一部劇如果你不是喜劇或者惡搞,甚至是往歷史劇上面靠攏,還是得相當謹慎有邏輯。劇情稍微有點無聊,沒什麼記憶點,也可能有些地方記錯漏了,不過還是想說一句是什麼魔力讓這樣一個沒有閃光點的角色使日不落帝國的女王不顧一切捍衛到失去理智。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