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藍色比爾街的沉默》影評:這部浪漫到令人面紅耳赤的黑人愛情片比更有意義!
藍色比爾街的沉默影評
今年的奧斯卡因為「顏色」問題引發了眾多影評人和影迷的不滿。特別是《黑豹》把《登月第一人》擠出最佳影片行列,而且在頒獎禮上收穫頗豐,更是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最終,學院選擇了穩妥的方案,把最佳影片頒給了很難挑出毛病,但也沒有什麼亮點的《綠皮書》,一部以黑人視角關照社會,重新認可自我與他人的成長類型片。
胖哥沒有刻意貶低《綠皮書》的意思,它的工整讓其失去了靈氣,雕刻的痕跡過重,使它看起來總是缺乏可信度,人工味太濃。相比之下,同樣訴說黑人故事,涉及美國種族問題的電影《假若比爾街能說話》( 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卻顯得更為自然,受到忽視的它也許才是未來黑人電影應該選擇的道路。
憑藉《月光男孩》一舉拿下奧斯卡的黑人導演巴里·詹金斯沉寂兩年之後,繼續拍攝黑人題材影片,拿出了《假若比爾街能說話》。影片改編自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小說。黑人作家和黑人導演的聯袂讓觀眾自然而然想到影片的種族議題。「比爾街」是實際上指的是田納西州孟斐斯,但作家鮑德溫用它指代任何一個黑人社區。放在這裡暗喻當黑人在美國遭到不公正待遇時,他們開口講話抗爭的權利。看過《月光男孩》的觀眾,一定清楚的記得巴里·詹金斯柔美的鏡頭語言,以及浪漫的有點「王家衛」感覺的情緒渲染。
他希望拍出超越顏色和種族議題的「黑人電影」,減弱觀眾對於人物膚色的刻板成見,展現黑人與普通大眾一樣生活片段。
從影片的一頭一尾,就可以看出巴里·詹金斯在平衡種族議題和黑人生活的手法建構,以及主題的衡量和拿捏。第一幕有著大段的慢鏡頭,輔以優緩配樂,兩位主人公,年輕的戀人遊走在街道,女孩的話語從甜蜜到哭訴,始終低沉,有點膽怯。畫面從兩人的一次約會、告白、親吻,直接剪切到殘忍的,監獄中隔著安全玻璃的對話。
女孩懷孕了,可男孩被誣陷犯了強姦罪,極有可能鋃鐺入獄。
從陽光到黑暗,從自由到壓抑,從擁抱到隔離,《假若比爾街能說話》從影片的第一幕開始,就在不斷展示愛與恨的糾葛。影片的結尾讓這種情緒和主題緩慢的抵達到了高潮。男孩還在上訴,女孩帶著兩人的孩子來看望男孩。在白人警察監視的屋子裡,黑人一家圍坐在一起,談論畫畫,享受美食,溫馨中總有些悲涼噴濺而出,男孩希望微笑以對,可眼神裡依然不自覺的流露出失望和擔憂。
他們手拉手,祈禱上帝給予的食物,他們只能在這間陽光無法穿透的密閉屋子裡,在警察的監視下,享受有限的親情和愛情。但幸好,還有這點愛可以溫熱身體,溫暖靈魂。《假若比爾街能說話》的敘事結構不算複雜,一條線是女孩挺著大肚子,和家人的溝通,以及為了男孩不停上訴的經歷。另一條線,是男孩和女孩愛情的甜蜜,以及在生活上遭受的不公待遇。
比如租房、工作、學習時遭遇的歧視和看清,以及黑人為了生活不得不乾些非法勾當,還有朋友入獄歸來後,發自內心的對於白人世界的恐慌。《紐約時報》有專欄文章因此把這部電影和女權運動聯繫起來, 國外網站上也有不少人的評論始終突出種族問題和犯罪困境,因為歧視給黑人生活帶來的惡性循環,貧窮的世代延續。
但你仔細觀看影片後,會發現導演詹金斯其實想要表達的卻是那種實實在在的,和常人一樣的,容易被忽視的愛。
女孩每次去探望監牢裡的忐忑、興奮和幸福,不斷閃回到兩人兒時擠在一個浴缸玩泡沫的鏡頭,以及那些親密的身體接觸,伴隨著留聲機裡舒服的爵士樂,他們相擁,彼此融化。
所以,《假若比爾街能說話》不是以劇情取勝,節奏上也缺乏明顯的張力,重點也不是大家認為的種族議題,而是關乎情感和愛。慢得出奇卻又細膩到味的紐約初夏,一對戀人幸福簡單的牽手,約會,回家。這些日常性的東西始終抵禦著那些不公和歧視。
家人之間的爭吵,家人之間的攜手,以及案子始終毫無進展之下,觀眾又看到兩人回憶的甜蜜。這種處理手法體現了影片結構上的複雜性,也為人物性格的打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導演詹金斯改編原著的核心在於,世事已夠艱難,但還有愛情不負。當然你也無法忽視影片裡傳達出得種族焦慮,《假若比爾街能說話》在主題上始終還是比《月光男孩》更為豐富些。
但詹金斯沒有過於突出顏色議題,而是繼續保持了自己的作者性風格,突入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對現實世界打出了柔光。他沒有用控訴和恐懼的方式表達種族議題,而是用愛情片,溫馨的方式展現了黑人生活的大眾化。
用愛這一世界人類共通的話題去消解顏色的不同,讓膚色和種族的刻板成見不再那麼顯眼,消解主流語言體系製造出的「差異化」,讓黑人生活真正融入普通大眾,實現同一,消除隔閡,這是《假若比爾街能說話》給未來黑人電影提供的另一條路徑。
相比《綠皮書》對於白人黑人位置身份的刻意誇大和調換,《假若比爾街能說話》對於種族問題的表現,其實更為隱秘和高級。不用那些吸引眼球的議題,而是用情感去打動觀眾,孰高孰低,相信觀眾自己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