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派對撩妹守則》影評:看完這部「搭訕秘訣」,我像嗨大了藥!

派對撩妹守則影評

技驚四座,腦洞大開,天馬行空,如同嗑藥。看完大神級導演約翰·卡梅隆·米切爾新作——《派對撩妹守則》( 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後,胖哥頭顱內的荷爾蒙噴湧不止,靈魂腫脹,彷彿嗨高了藥,被掏空了身體,需要靜臥療養。

這位拍過《搖滾芭比》、《性愛巴士》、《兔子洞》等驚人之作的天才導演、編劇又一次為影迷們送出了「神來之作」。《派對撩妹守則》的原著短篇小說《給男生的派對搭訕指南》曾獲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提名,收錄於尼爾·蓋曼的短篇作品集《易碎品》。雨果獎?科幻類型片?結果片名重點卻是「如何把妹」!對,這就是大神約翰·卡梅隆·米切爾的小花招,大殺器。

他總是在其作品中建構多層文本,看上去說的是年輕人的之間的愛恨衝撞,青春迷茫,可一旦刺穿淺文本,掏盡軀體,進入內裡,深入肌骨,你會發現令人眼界大開的豐富內涵。

《派對撩妹守則》是科幻元素包裹下的青春成長電影,社會背景暗自發力,朋克精神提領全片,愛的召喚「一劍封喉」,讓全片以澎湃激情助你起飛,最後用愛的魔力叫你溫柔落地。

看片過程,快感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如同嗑大了藥;看完之後,卻是黯然銷魂隱隱作痛,好似舊疾復發。

1970年代,3個義憤填膺的朋克少年夜晚流連各大地下俱樂部,意外之中,來到一棟神秘莫測,光鮮亮麗的獨立別墅。

本想在派對之上把酒撩妹,搭訕宣洩,一嚐青春性愛,用肉林酒池麻醉現實苦悶,結果這個怪異荒誕的派對竟是一群人形外星人舉辦。

搭訕不成,撩妹失敗,男主角Enn(艾利克斯·夏普 飾)卻對單純外星女Zan (艾麗·范寧 飾)一見傾心;對大千世界好奇無比的Zan獻出了自己在此的最後48小時,要Enn帶著她體驗真實的當下社會。

一個是15來歲的深度朋克患者,真愛一來,立即上頭;

一個是對社會和人無多大了解的外星少女,愛意泛濫,母性閃耀;

他們都在努力和自我的社會體系進行博弈,拉扯。他們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做著叛逆的行為,向身邊的人,身邊的社會說著「不」!

為了表現這種「去集體化」、「去權威性」的個體自由意願,導演約翰·卡梅隆·米切爾引入了朋克音樂作為象徵性元素。

朋克(Punk),誕生於七十年代中期,一種源於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克搖滾的簡單搖滾樂。它不太講究音樂技巧,更加傾向於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銳立場。

最初的「朋克」並沒有具有內在的內容,他只是一種發洩方式。當時的戰後英國,陷入經濟衰退期,萬業凋敝,社會充滿絕望和不滿,年輕人們對未來失望,「朋克」們由此產生了與社會不兩立的行為方式。朋克成為了他們的發聲方式之一,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社會聽到不滿,赤裸裸的不滿。「用我的行為,用我想做的行為,去引發人群的共鳴「。

《派對撩妹守則》第一幕是相遇,第二幕是社會體驗,第三幕是選擇;影片的前兩幕極為驚艷,藥力迅猛。妮可·基德曼在片中出演了一位地下朋克女王,而她的地下俱樂部就成了當地年輕人的宣洩、逃離之地。

第二幕高潮,那場夢幻般的男女主角對唱,完全就是嗨高了藥後,人走火入魔,心神幻滅之後的音畫表徵。兩人的歌詞也是大膽且傲慢,骨子裡那骨叛逆勁讓人既羨慕又害怕。

《派對撩妹守則》要的就是朋克的那種瘋狂和荒誕。反,反對一切,甚至反人類。正如片中男女主角的示愛歌曲——食人之歌,掏盡軀體,吞吐頭顱,刺破靈魂。在一片宣洩的「憤世嫉俗」中,影片還構建了一支特殊的外星人體系,他們按照服飾顏色被分為,靈魂、精神、意願、聲音、性、力量。他們的延續方式是「老師」教導「學生」,「父母」吞噬「孩子」,他們不贊成無限延續,而希望有節制的不斷消亡,那位白衣老者將是他們族群的最後一人,待其他旁系都消亡後,他會自行結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的第三幕,已經愛的死去活來,甚至有了「孩子」的女主角Zan將在Enn和族群之間做出選擇,是回到屬於她的世界,還是留在人類的世界。《派對撩妹守則》中,這支外星族群被塑造的光路怪離,無論從服飾還是行為上都是規範化的,集體化的,與Enn生活的英倫郊區格格不入。

它在影片中的功能性就是和Enn的現實社會,朋克精神形成衝突和對比。影片第三幕,Enn為了救出Zan,懇求朋克女王幫忙,一群朋克少年衝入外星人的別墅,彷彿當年法國人民衝入巴士底獄的迴光返照。

區別是,這群朋克患者的武器是音響,是音樂。最有趣的一段是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朋克女王與作為性的外星代表進行談話的場景,早已無性的朋克女王自然不會被性誘惑,反而招撫了外星女性,一大幫人,坐下來喝酒談心,雙方都放下了排斥和戒備,達成了短暫的和解。

毀掉人生的那層糖衣,那是憤青做的事情,叫尖刻;憐愛與懷疑和平共處,互不否定,這一種通透叫蒼涼。片中的Enn和朋克迷們在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對未來的眺望中偶遇了荒涼,他們逃避,以宣洩代替思考。

就像Enn愛自己有朋克精神的父親,可現實是他在其10歲就離他而去;Zan疑惑的問,難道這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由嗎」?被點醒的Zan內心頓時挫敗無比,兵荒馬亂。難怪Zan會說,「你的觀點充滿了矛盾」。有觀眾質疑《派對撩妹守則》的第三幕藥效減弱,拉低了節奏,但其實那是導演的反思和妥協。

因為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宣洩。我們需要在生命力飽滿時窺到終局的感傷,需要在感情過剩時對枯竭的節制想象。那是電影和人生厚度的來源。

《派對撩妹守則》的主題依然是成長,是面對社會既定規則的掙扎和妥協,是集體主義同化和個體保持自由之間的較量,是逃避宣洩和迎面而上的選擇。《派對撩妹守則》那個動情的片尾就給出了全部的答案。

青春片能拍成這樣,早已超越了內地幾個層級。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