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能說的遊戲》影評:在象徵界中被拒絕的東西又重新出現在了現實界中
不能說的遊戲影評在象徵界中被拒絕的東西又重新出現在了現實界中。——拉康
看完《不能說的遊戲》,對於電影中帶有拉康心理分析色彩的療癒,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想來做一個還原。
一、拒絕與防禦
奧黛特長期的「拒絕」,所呈現出來的「防禦」有,
1.緘默、超合理性
2. 幻想、與幻想認同
3. 壓制,試圖忘記
4. 理智化,投入且苦惱於某種異常的行為理論中,以此幫助你不必去面對自己的感受。
5. 疲勞
6. 軀體化
7. 物質濫用
8. 衝動化
9. 黏人
10. 迴避
11. 理想化,電影中表現的是理想化的愛情
人不能從外在於自身的地位來看待自己,只能借助於以自身為媒介而產生的image(拉康,用意象,image,這個詞來揭示鏡像階段自我認證的特點。)來認識自己。但是這種image卻是虛幻的事物,是主體的映像,它缺乏主體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個特定的空間的部分,這個image只在時間裡存在,而在空間上卻是空缺,那它必定是虛無不真實的,如痛鏡花水月的東西。它的功用就在於折射出來關於「我」的想象性的整體性,給我們穩定和整合的感覺。(曹建斌,試論拉康的鏡像理論)
二、奧黛特是如何完成療癒的?
電影中,
一條明線,心理分析
一條暗線,舞動心理
先用倒序的方式來還原心理分析的部分。
7.整合性,電影末尾的橋段用了pac理論,「內心小孩」的引導語。
「你真好看。我都記不得你有那麼的可愛。」
「你有很多路可以走。」
「你會成為一個好人的,一定會的。」
「你願意和我一起嗎。」
「我知道,親愛的,對不起。」
「我不應該把你一個人丟在這裡這麼多年,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錯。」
「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好不好。」
「來吧。」
6.自我的覺醒
這裡的門是一個「隱喻」,除了像催眠詞一樣,打開了一個「內心小孩與成人對話的世界」之外,這代表的是通往整合性,或者叫做同一性的「無門之門」,代表了一種覺醒。門是象徵,而具體的,是一句對著母親的質問:「我呢?」
5.抵抗與抗爭
最主要的當然是現實世界中揭露他人的罪行外,但其中與母親的抗爭也不可忽視。這位缺失加自戀型的母親。
4.滋養與支持
形成抗爭的條件在於他人的支持與滋養。揭露罪行,父親的支持表現是最佳的療愈催化劑。
雖然奧黛特的情感經歷並不一帆風順,但是當她「需要」的時候,他還是會再次出現。
3.現實世界中的袒露
在象徵界中被拒絕的東西又重新出現在了現實界中。
2.自救意識
電影中雖然是心理咨詢師的一句提醒,但是個體沒有自救的願力,僅僅指望心理咨詢師是於事無補的。
1.防禦的「昇華」
並不是說防禦就是糟糕的,它有「保護」的那一面特性。同時在心靈療癒的過程中,防禦也有「昇華」與「退行」,即有呈現出好的防禦和使情況更糟糕的防禦。如果沒有在幻想中的袒露,電影中也可以看做真實世界中的袒露,(拉康的三界理論,是互相影響和融合的。所以,這裡即可以看做是幻想的,也可以看作是真實的。)那麼,也就不會有之後和父母的袒露。
三、舞動心理
心靈發生的變化實則也在舞蹈中展現。前面說的是拉康,現在是拉班。簡單說一下拉班的動作解析體系。構成:
主題,軀體動作現象的辯證對立。
肢體,對動作分析者來說,看:個體的呼吸;肢體的活動和僵硬程度;啟動序列;連接性與分裂性
努力,在空間、力度、和時間上使用動作能量的方式,描繪的是,與情感或情緒關聯時刻間的衝動表現。
基本動作,包括:漂浮、擊打、滑翔、彈拂、削砍、擰扭、抹擦、按壓
基本的內心驅動力,包括:夢幻狀態、清醒狀態、遠程狀態、節奏狀態、穩定狀態、活動狀態
造型,包括:靜止型,如:牆壁型、球型、針尖型等;改變模式型,如,雕刻型、輻射定向型等
空間,描述與環境相關的軀體移動。要素包括:動作氛圍、氛圍途徑、空間拉、空間意象、空間幾何、空間和諧
關係,指軀體、努力、造型、空間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
下面,我們來看舞蹈這條暗線的前後變化。
舞蹈老師對於「創傷」的發現並不難,原因在於奧黛特的舞蹈中「額外」強烈的情感主題,以及肢體動作中猛烈的「身體摔打」。
在和情侶所拍攝的試鏡用的舞蹈中,也能看到「擊打」、「滑翔」、「擰扭」的基本動作,這反應了親密關係中的個體不足。前文中的「黏人」這個防禦,是通過這些舞蹈肢體分析得出。
舞蹈的療癒,從和黑人的「憤怒之舞」開始。這種節奏型很強的舞蹈,代表了一種宣洩,即,心靈開始產生流動性。這也是現代白領很多人選擇這種興趣愛好的原因。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心理釋放。
這是揭露他人罪行時,出現的舞蹈,已經呈現出了平穩的動作、改變的造型。這代表的,是自我認同、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為什麼以及在哪裡。安靜地、舒緩地彷彿「回到母體」。
這是一支配合了「抗爭」意味的舞蹈,但結尾處是平穩的站立,而不是猶如之前在舞蹈室中以「摔倒」作為結束。這是整部電影中「起承轉合」最為完整的一段舞蹈,從舒緩開始,到激烈,再到平靜,這就是她「心路」的反映。「跌倒」、「掙扎」、「站立」,這也是人格發展的反映。
當然,電影中通過「舞蹈」這門藝術作為療癒的「載體」,在現實世界的咨詢中,所用的「藝術療法」,那可以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的。最後,還是留下一段拉康思想的內容,作為結尾:
那個鏡像本身並沒有主動佔「我」之位,而是通過人們的主動認同「他」才侵占了「我」的位置,成為人們意識中的自我。由於鏡像是虛幻的,所以通過其所形成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象)也必然是虛假的,並且並且這個鏡像認同過程是人類的宿命,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張藝蕾,拉康的主體理論及其現實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