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夜噬人生》影評::這才是最貼近現實的喪屍片

夜噬人生影評

從喬治羅梅羅的《活死人》系列開始,喪屍就成為了恐怖電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雖然沒有任何上天入地的超能力,幾乎和我們正常人類區別不大。但從「恐怖谷」理論的角度來看,正是這種高度的相似成為了人類對喪屍產生恐懼的原因。

我想,幾乎每一個看過喪屍片的人都曾設想過,如果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爆發了喪屍危機,我們會怎麼做。估計大多數人想到的也跟電影裡的常見套路差不多:抄起一件趁手的武器,小心翼翼的尋找生存資源,遇見喪屍就一頓猛幹(對抗喪屍第一定律:只有爆頭他們才會死),然後遇到幾個夥伴,大家一起結伴同行,在末世中一邊對抗喪屍,一邊對抗其他心懷不軌的生存者。

這種想法是美好的,然而,如果真遇到喪屍危機,你會發現這些電影裡的套路都不好使,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別說拿武器砍活蹦亂跳的喪屍了,就算讓你拿著斧子去砍一動不動的樹,你都很有可能砍不了幾下。那麼,真實情況下面對喪屍我們要怎麼做呢?法國電影《夜噬人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範本。

社恐青年薩姆在來到朋友的公寓後,意外的發現朋友正在開聚會,為了躲清淨,他自己呆在一個小房間裡,然後迷迷糊糊就睡了過去,等他一覺醒來時突然發現,門外的世界已經成了充滿喪屍的末世。

這是一個經典的喪屍電影開局套路,照著正常套路,薩姆下一步就該開始自己的打怪升級之旅了,但大家也都知道,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慫貨。於是,薩姆果斷的遵循了「猥瑣發育不要浪」的指導方針,死守公寓大樓,並且在大樓內進行探索,搜刮生存資源,在大樓頂部用各種容器接雨水,對於有危險的房間一律鎖門標記。

可以說,這才是最貼近現實世界的做法,不但是對於喪屍,這種做法也同樣適用於各種突發性危機。在外部環境出現突發狀況的時候,冒然走出家門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在危機初期,把自己暴露在空曠環境中是非常危險的,即使沒有喪屍這種虛構的危險物種,神經緊張的路人也會為了交通工具和生存資源等而對你發動突然襲擊。

所以,片中薩姆的做法就非常正確,給自己製造一個封閉安全的環境,然後盡可能的蒐集生存資源,並且對一切物資進行分類,有計劃的使用。當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你需要做的就是一邊觀察外面世界的變化,一邊祈禱在食物用盡之前,會有政府和軍隊出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自己不會因為孤獨而崩潰。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我玩過的一款遊戲《漫漫長夜》。在那款遊戲中,玩家扮演的角色由於墜機而落到了茫茫的加拿大北部雪原,在冰天雪地之中,玩家需要一邊對抗各路野生動物的瘋狂襲擊,一邊蒐集生存資源努力的活下去。那款遊戲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非常的相似,都需要在外部環境變得極其糟糕的條件下製造一個落腳點,然後努力的活下去,而二者也都面對著一個最大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孤獨。

其實很多時候,人類需要面對的最大的敵人就是人類自己,因為我們是由情感的動物,在生存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還要滿足精神需求,如果精神需求長期無法滿足,那麼孤獨所產生的抑鬱與發瘋就會讓人自己走向滅亡。

在影片的中後段,前期很穩的薩姆有過幾次作死的表現,比如出門找貓、跟喪屍談心、陽台上開演唱會、死而復生的幻覺等等,這一切行為的原因都是因為太過孤獨。世界在一夕之間突然改變,你每天都見面的家人朋友同事消失不見、現代人賴以生存的電力供應也中斷、為了保護自己還不能發出什麼大的聲響,這些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有人說,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法國人就算是拍喪屍片,也非常的文藝。的確,作為一部有著「喪屍」這個極具衝突意義的元素的電影,《夜噬人生》顯得太過於文藝,全片並沒有多少與喪屍鬥智鬥勇、拼死搏殺的場面,大部分的鏡頭都是主角薩姆一個人的獨角戲。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這不就是最貼合現實的喪屍片嗎?

我想,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不是對喪屍的「觀察」而是對人的「觀察」。我們可以抵禦住惡劣的外部環境對我們的衝擊,但卻抵禦不了自己內心中孤獨的攻擊。在現今這個時代,我們又一萬種娛樂的方式,我們有一萬種擁抱世界的方式,微博、微信、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參加聚會、參加展覽.......我們總是能讓自己時刻與他人連接在一起,時刻活在集體之中,但卻很少有時間去斷掉一切跟外部世界的連接,真正沉靜下來面對自我,面對孤獨。當所有的一切突然亂套之後,早已習慣了將情感交與他人的我們,會有勇氣去面對孤獨的自己嗎?

《夜噬人生》,這個「黑夜」並不是太陽下山之後的黑夜,而是人內心深處,面對孤獨時的「黑夜」。我建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經常性的獨處一下,離開一切現代設備去體會一下內心的孤獨,這倒不是希望大家成為人群中孤僻的那一個,而是希望大家能在突發事件來臨時,能比其他人更晚一些心裡崩潰。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