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大災難家》影評:幕後真的和裡拍得一樣嗎?小挖了一下

大災難家影評
james franco這次真是挖到寶,站在巨人肩膀上。tommy wiseau太有意思了,忍不住研究了一下電影和真實的區別,又追了點幕後。

<the disaster artist>是根據tommy wiseau的好朋友greg sestero與評論家tom bissell合寫的回憶錄The Disaster Artist: My Life Inside The Room, the Greatest Bad Movie Ever Made改編。(tom bissell 6月現身vox製作的視頻Why people keep watching the worst movie ever made,值得一看。)
寫這本書前,greg的目標就有改編電影這一可能。他研究了好幾本改編成電影的類似書籍,比如Ed Wood: Nightmare of Ecstasy, The Pianist, The Social Network,還有127 Hours。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個求生故事。
書出版於2014年,三個禮拜後james franco和seth rogen打電話給greg說有興趣拍成電影。這本書的真實性,之前tommy說只有40%,最近改口99.9%。

最初tommy希望johnny depp來演自己,greg原本設想是javier bardem演tommy,因為感覺<no country for old men>裡的javier和tommy很像,另外希望ryan gosling扮演自己。greg覺得dave franco演得比自己當年更樂觀積極。

直到拍攝tommy客串<the disaster artist>的戲份franco才和他見面,此前只是在電話上溝通。franco執導該片時全程也是保持模仿tommy的,seth rogen在howard stern show裡說很不習慣,剛開始每次franco跟他說話,seth都要狂笑一會。

電影<the room>是根據tommy寫的540頁小說改編的,當然,沒有出版過。<the room>原本是打算排成戲劇的,不過tommy然後覺得其實沒那麼多人會去劇院,於是決定拍成電影。

關於tommy,目前有報道說他出生於東歐,波蘭人,1955年生人,雖然拍攝<the room>時tommy堅持說自己只有二十幾歲,實際上當時他大概47歲。所以franco扮演tommy演戲,全程是貼著植皮的。

<the room>的拍攝據說耗費六百萬刀,除了買數碼+膠片器材,加上搭景和後期特效等等。那麼tommy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至今都沒有明確說法,據說tommy做過很多種工作,在飯店、醫院打過雜,做服裝生意,以及在舊金山和洛城搞房地產。不過greg不相信拍電影的錢是tommy干百樣活掙來的,但大家說是幫黑幫洗錢掙的這個猜測greg也不同意。
不過tommy現在的部分收入不用猜了,franco在多倫多電影節上透露過:現在<the room>每年都會在美國各大城市至少放映一次,tommy差不多一年能掙五十萬或者一百萬刀樣子。

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裡提到了tommy和greg對james dean的喜愛(順便提一句,答應讓franco改編電影也有franco曾出演過james dean的原因),但是對<the room>影響很大的另一部片<the talented mr ripley>卻沒提。greg和tommy於2000年1月看的,那是greg印象中tommy第一次堅持看到片尾字幕結束。

實際拍攝<the room>時,換了三支團隊,很多人要麼被炒掉要麼主動辭職。電影中seth rogen扮演的劇本顧問sandy schklair和paul scheer扮演的攝影raphael smadja堅守到了首映,真實情況是兩人沒有堅持到拍攝結束。schklair在2001年接受ew採訪說:「我可以去跟手握兩座小金人的攝影合作,何必再去耗時間拍tommy的屁股」。

<the disaster artist>裡bryan cranston的橋段是franco虛構的。留著絡腮鬍的greg有機會在cranston當時主演的電視劇<malcolm in the middle>裡客串一個伐木工人,但<the room>接下來的戲需要greg把鬍子剃了,但tommy不允許他請假去客串別的戲。現實是,greg確實不想剃鬍子,因為拍攝<the room>當中就意識到這片子是個災難,用鬍子遮掩一下自己以後好跟這片子撇清關係。

<the disaster artist>裡<the room>拍攝結束,greg和tommy鬧翻了,然後首映前和好。實際情況是之後tommy忙於籌備和剪輯電影最終版、給電視台錄pg級對白,還有營銷宣傳,沒時間和greg聯繫。
greg和tommy當年住一起時,tommy喜歡錄東西,經常有不經過greg同意把兩人談話錄下來,每次greg發現都急到要毀掉帶子。不過兩人至今都是好朋友,每天都會講電話。
拍<the room>之後,tommy還想找greg合作,但是greg不想,直到這回看完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之後,greg收到鼓舞決定和tommy再拍一部電影,叫<best f(r)iends>,是一個發生在洛城的黑色電影。合作這個片子時,tommy還是老樣子,每天遲到4個小時。

<the room>當年首映的真實情況也跟<the disaster artist>裡不一樣,據在<the room>裡飾演michelle的女演員robyn paris在ew的採訪中回憶,首映現場確實有人笑,但是沒人歡呼,很多人看了前五分鐘就走了。
<the room>的擁躉在看片時會帶著勺子去扔,是因為拍攝時有人跟tommy建議在角色家裡放點照片掛牆上,於是tommy放了勺子的照片進去,理由是:讓觀眾的注意力放到角色上而不是牆上。
<the room>成為今天的cult經典是費了一番時間的。<the room>拍完後幾年,直到ew的記者給greg打電話說片子有很多擁躉,要採訪他,greg都不敢相信。(附上ew 2008年為<the room>寫的特稿地址:http://ew.com/article/2008/12/12/crazy-cult-room/

正如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片尾字幕寫的一樣,tommy確實為了讓<the room>有機會參選奧斯卡自掏腰包讓片子在電影院保持上映兩週。

那塊臭名昭著的<the room>大廣告牌在洛城一放就是五年,而上面的電話號碼確實是tommy自己的,而a24公司宣傳<the disaster artist>時,也豎了一支同款廣告牌,上面的電話號碼會打給franco,模仿tommy的franco。(這個franco上jimmy kimmel live宣傳時也說了)




la times採訪中,tommy一開始說不喜歡franco在<the disaster artist>裡扔橄欖球的樣子,而且覺得燈光打得有問題,後來又否認了,說<the disaster artist>拍得不錯,說他自己也不錯。

在查看各種報道後,我發現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之前叫做<the masterpiece>。

主要參考來源:
slate
http://www.slate.com/blogs/browbeat/2017/12/05/fact_vs_fiction_in_the_disaster_artist.html
newsweek
http://www.newsweek.com/room-star-greg-sestero-talks-disaster-artist-and-putting-tommy-wiseau-742628
history vs hollywood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the-disaster-artist/
people
http://people.com/movies/who-is-tommy-wiseau-all-about-the-man-behind-james-francos-the-disaster-artist/


寫了這麼多,竟然是為了一部三星電影。為什麼呢?幕後故事太吸引人了唄。
對franco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情。本以為憑商業大片獲得大眾矚目,後來不走尋常路,跑到其他領域上躥下跳,星途讓人看不懂的怪咖franco能get到tommy,但也就……
選材好,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hold得住,hold得穩。越是噱頭十足的素材和人物,越需要導演極強的功力來把控。提一個好榜樣,steven soderbergh。

還原<the room>及其幕後部分做得非常優秀。展現出來的核心是因為無知、自大、財富混合而成的權力,以及對權力的濫用。所有的笑點也是由此而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拍電影幕後的電影,就光呈現?不往下挖了?哪怕挖不好,或者一開始就不打算挖,不如在開頭和結尾就直接活潑起來,保持「遊戲人間」的態度,也比搞流俗的溫情戲碼顯得平庸要好吧。
當然了,這是站在一個高期待的角度去分析的。

the new yorker的影評人 richard brody更毒舌,他直接說<the disaster artist>拍得還不如<the room>,雖說觀點劍走偏鋒,但論據還挺站得住腳。原址↓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y-the-room-is-a-better-movie-than-james-francos-the-disaster-artist

話說回來,我以後肯定會重看不止一遍的。因為核心部分實在太好笑。
上次看電影裡拍電影笑出聲的還是三谷幸喜的《魔幻時刻》,上上次是《買兇拍人》?也許還有別的,但隨便想的就這幾個。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