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登月先鋒》影評:2018年最有誠意的人物傳記電影!我們從未真正認識阿姆斯特朗...
登月先鋒影評2018年頒獎季又來了,伴隨著鋪天蓋地的小年和唏噓聲。可能幾部最佳影片單加起來,還比不上一部最佳外語片的質量。不過在眾多的頒獎季作裡,小玄兒還是有著自己的好萊塢五佳:
《登月先鋒》
《湮滅》
《遺傳厄運》
《銀湖之底》
《黑色黨徒》
今天特別想分享的
是這部達米恩·查澤雷的新片
《登月先鋒》
很多人覺得《爆裂鼓手》看著太疼了,又不喜歡男主角;《愛樂之城》又太浪漫,不喜歡石頭姐;那我覺得這部《登月先鋒》——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給出的新作品,完全是不同的類型,而且是我看過的,最動人,最有誠意的真人傳記電影。
大家常說喜歡悲情英雄,那麼這部《登月先鋒》真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你很難想象,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這樣一位載入史冊的宇航員,怎麼會如此的痛苦與悲傷?
初看片名《登月先鋒》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但是在IMAX大銀幕和高清資源的二刷下,令人依然想三刷、四刷。這部電影與最近的政治正確話題沒有任何聯繫,作為人物傳記,毫不炫技,沒有《史蒂夫·喬布斯》的盛氣凌人,也沒有《至暗時刻》那麼沉悶,《登月先鋒》有著獨一無二的審美與氣質。
1. 電影導演的音樂品味
實在是在太重要了!
如果你問我2018年哪部電影原聲最值得收藏,雖然奧斯卡的最佳原聲配樂提名還沒公布,但是我會選擇《登月先鋒》。回想一下《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越是科幻片,越是需要音樂來引領觀眾的想象力,擴展無限的視覺空間,讓觀眾體會到,身臨其境,面對浩瀚宇宙的內心旋律。
這部《登月先鋒》的配樂,從微小的旋律,到登月的史詩一刻,每個環節的音效和配樂都完美至極!人類的登月,不就是一首真正的月光圓舞曲麼?只不過是用科技和生命譜寫而成。在那一刻,人類的文明在宇宙中化為一道光,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實現了人類長久以來的一個夢。
甚至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那種,場景氣氛與配樂的恰到好處。月球的打開方式,導演找到了,而且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達米恩·查澤雷和他最親密的配樂夥伴賈斯汀·赫維茲,也是第三次合作了。憑藉《愛樂之城》賈斯汀·赫維茲已經獲得了小金人,這次的發揮更是令人驚豔!
2.這不是美國的登月計劃
而是屬於阿姆斯特朗內心旅程
這部電影從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真人傳記改編而來,就注定電影的輕政治背景,重人物情感的方向。生活中阿姆斯特朗的獨孤、傷感、沉穩、果斷。最重要的是,他少言寡語。與孩子,甚至是妻子,都有著漸疏漸離的狀態,所以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狀態,是透過鏡頭中的孤單身影和配樂氛圍來表達的。
電影中,我們將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登月先鋒,其實我們也從未真正認識他。從影片開篇,危險的零重力飛行測試,到小女兒患腦瘤去世,阿姆斯特朗的悲傷就開始在影片中蔓延,這樣的悲情貫穿了整部電影。隨著登月計劃的進行,宇航員的葬禮一個接著一個。本應該是影片高潮的阿波羅11號的升空,竟然被導演處理成了一場葬禮的送行。這種悲壯的渲染,更加合理也更加高級,令觀眾從全新的角度去觀看這場所謂人類的壯舉。
在電影裡,你看不到任何主旋律的渲染,強國的炫耀,只有一個沉默寡言的阿姆斯特朗,走在一條漫長又黑暗的道路上,直達月球——那個跟他一樣,孤獨、寂寞、寒冷的地方。他才最終放下了心結,達到了內心的平靜。
登月之後,影片也沒有表現那些,插國旗與總統通話等等大家都已經熟知的情節。而是回到了阿姆斯特朗與女兒的回憶,作為一個父親,阿姆斯特朗總是懷著深深的遺憾與悲痛。
影片甚至在的登月這個何其重要的人類歷史時刻裡,加入了虛幻的情節,阿姆斯特朗將女兒的遺物,丟入月球坑中,並且留下了一滴眼淚。這件事成為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3. 《登月先鋒》從頭到尾,
都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
在登月任務完成後,阿姆斯特朗回到了地球,住在隔離間與妻子透過玻璃窗,重新開始了觸碰,建立情感關係,這一刻他才最終完成了人物弧光。
也就是說,這個講述登月的電影,其實講述的是阿姆斯特朗個人的心路歷程。從一個痛失兒女的父親,孤獨的男人,如何重歸家庭的故事。
如果說這部電影主旋律的話,它講述的是美國最經典的主旋律——家庭。
4. 這是我見過的
最不帥的高司令
因為要飾演阿姆斯特朗,高司令這次剃了小平頭,貼近人物角色。也將是你看到過的最平凡的高司令,他沒有了《亡命駕駛》的酷勁兒,也沒有《愛樂之城》裡的浪漫眼神,而是近乎沒有了表情,板著一張臉,常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
與妻子和家人的互動,是影片中少有的溫馨時刻。
導演將大量的家庭場景,都還原了家庭錄影帶的畫面質感與拍攝方式。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觀眾,感受更真實的生活片段。
家庭戲裡被處理的最美的,應該就是這場月光下的夫妻共舞了,窗外的月光和室內的燈光,正好形成了冷暖的對比,剪影部分也恰到好處,展現了兩個心靈的彼此靠近。
5. 這個男人
完全不是英雄人設
而是最寡淡無趣的那個
從冷戰的開始,在美蘇航天計劃的競賽中,阿姆斯特朗就只是一個平凡的工程師。應聘宇航員的挑戰和工作,也是他離開家,逃避女兒去世的救命稻草。
對於阿姆斯特朗來說,新的生活剛剛開始,馬上就被一個個宇航員去世的噩耗打碎。隨著五位宇航員的去世,阿波羅計劃的一次次擱淺。一場場葬禮,讓阿姆斯特朗再次陷入崩潰的邊緣。當阿姆斯特朗成為了阿波羅11號的指揮官,他的擔心與焦慮除了完成任務,還有如何面對他的家人。
無論是政治還是時局的壓力,影片中這些人類瘋狂建造的龐然大物,在畫面中不斷的給到觀眾同樣的心理壓迫。
影片中的一首《Whitey on the moon》把民間的抗議和NASA的趕工交叉剪輯,將矛盾推向了制高點。這種音樂+劇情衝突的對比,帶來全新的視聽感受,導演簡直是天才的不得了。
阿姆斯特朗就是那個,踏著無數宇航員的肩膀,最終走向月球的人。他不是登月的首發團隊,卻是一個沉穩的接球手。
觀眾將看到他毫無喜悅地走向土星五號。導演的鏡頭裡,再次出現狹窄的三人駕駛倉,冰冷的架構,密閉的環境,每次電影裡出現這個畫面,都令人想起死刑犯即將坐上的電椅一樣的冷峻氣氛。當他終於站上了月球,他需要面對的還是他自己,他需要解決的,還是他的個人問題。
當阿姆斯特朗從月球返回地球,他真正要完成的,是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重建聯繫。這也是影片試圖傳遞的最私人,最個人的內心旅程。阿姆斯特朗內心的悲傷,被導演傳遞的淋漓盡致,觀眾從觀影的前10分鐘開始,就被沉重的氣氛籠罩,對角色的移情最終在登上月球時,達到高潮。
這部《登月先鋒》是我今年看到的,無論從劇本還是拍攝,配樂,道具,後期等等完成度上,誠意最高,驚喜最多,也是最喜歡的一部好萊塢電影。電影借助人類登月的壯舉,試圖攤開在觀眾眼前的,是關於生命的重量。
無論是阿姆斯特朗的女兒,還是同事;無論是死於疾病,還是執行任務;對於阿姆斯特朗來說,這些生命的離去,沒有輕重,都是沉痛的打擊。即便他登上了月球,他需要面對的,還是關於自我的問題。阿姆斯特朗作為宇航員,作為父親,作為丈夫......
從這一部電影開始,徹底被達米恩·查澤雷圈粉。如果你也看了,歡迎一起分享感受。
撰文小玄兒
微信公眾號【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