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登月第一人》影評:演技炸裂,高司令要靠這片拿大獎?
登月第一人影評奧斯卡種子選手來了!
首發於公眾號「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錢老闆
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一句話,全人類都知道: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出自人類史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男人——尼爾·阿姆斯特朗。
有關他的影視的作品,早已多如牛毛。
但最近的一部新片顛覆了我對這位航天英雄的認知。
這部最有資格拍成傳奇的電影,卻跳出來唱了反調:再偉大的英雄,也不過只是普通人而已——
《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本片的陣容堪稱夢幻。
男主瑞恩·高斯林,人稱高司令,文藝片出身的他是出了名的演技好、顏值高。
那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子茬、舉手投足的文藝範,都讓他成為了無數人想睡的男神。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
女主克萊爾·芙伊,也是妥妥的實力派。
就在前不久,她憑藉Netflix熱播劇《王冠》拿下了艾美獎最佳女主。
至於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更稱得上是美國當代導演中的天才。
出道至今只拍了4部長片,一部比一部牛逼。
《爆裂鼓手》,眾多影迷心中的神作,入選豆瓣TOP250,在各大電影節斬獲獎項、提名共計21項。
《愛樂之城》,則在整個好萊塢掀起了一場復古浪漫的懷舊之風。
年僅32歲的查澤雷,也憑藉此片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
最新的這部《第一人》,也是來勢洶洶。
不僅被選作威尼斯電影節開幕影片,還被提名了金獅獎。
又在素有「奧斯卡風向標」的好萊塢電影節上斬獲年度導演、年度剪輯以及年度配樂三項大獎。
堪稱最強奧斯卡種子選手。
影片講述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以下簡稱「尼爾」)從參選宇航員到登月之間發生的故事。
在進入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之前,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試飛員。
生活雖然波瀾不驚,但也算美滿和諧,有穩定的工作,也有愛他的家人。
直到1961年,尼爾的女兒被查出腦內攜有惡性腫瘤。
次年,女兒去世。
這件事讓本就少言寡語的尼爾變得更加沉默,終日憂心忡忡。
公司考慮到他的狀態,沒有讓他馬上回到工作中來。
就在這時,尼爾偶然間看到了NASA的宇航員招聘啟事,他決定去試一試。
他急需忘掉過去,重新開始。
他的妻子珍妮特(克萊爾·芙伊 飾)也是如此。
尼爾面試通過選拔的當晚,兩個人都開心得哭了。
登月計劃的一開始,正如夫婦兩所希望的那樣,一切都是嶄新的。
繁重冗雜的理論課程、無休止的高難度訓練......
基本上,宇航員們的日常就是累到癱瘓、吐到虛脫。
每天回到家,尼爾還念念不忘白天上的課。
雖然累死累活,但夫婦倆總算有了新的話題可以聊,生活不再死氣沉沉。
然而,隨著登月計劃的進展,事情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
整個NASA都知道登月計劃有著很大的危險性,因為大部分實驗都是嶄新且未知的。
可以說,在尼爾的這段生命歷程裡,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死亡,不僅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
工作方面,最大的問題在於實驗事故時有發生。
隨之而來的很有可能是宇航員不幸殞命的噩耗。
這是所有參與計劃人員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他們必須要承受的壓力之一。
尼爾當然也知道。
只是當事故真的發生之時,他發現自己還是很難去接受。
最嚴重的一次慘劇發生在1967年1月27日。
三名宇航員(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在進行例行測試的時候,由於導線短路,瞬間被燒死在充滿活氧的指令艙內。
其中的愛德華是尼爾的鄰居,也是他的好友。
前幾天兩人還在對酒當歌,轉瞬間卻天人相隔。
事實上,就連尼爾自己都好幾次差點出事:
在「雙子星8號」(主要任務是測試與「阿金納」母船進行對接)的任務中,尼爾乘坐的航天器突然無故開始旋轉,最高時速達到了每秒一周。
如果不是尼爾冷靜的決斷,用75%的燃料來阻止翻滾,可能早已命喪太空。
在適應登月艙的一次訓練中,他乘坐的機器突然失靈,當場墜毀。
事後研究表明,如果尼爾晚0.5秒逃生,他的降落傘就沒有足夠的時間打開。
這些如今看起來似乎戲劇性十足的故事,在當時,卻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故。
對尼爾來說,工作上的危險還在其次,生活方面的壓力卻讓他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死亡的陰影不僅籠罩著尼爾,也籠罩著他的家庭。
自從事故出現之後,除了照顧孩子,珍妮特每天都在擔心與糾結中度過。
每次尼爾出勤,她都守著實時廣播膽戰心驚。
後來鄰居愛德華的意外逝世,更是讓她倍感焦慮,她擔心終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寡婦。
她想要的是一個安穩的家庭和人生,但現如今的尼爾給不了她這個,以後也不大可能。
夫婦間的隔閡無形中變得越來越深。
與此同時,尼爾自己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第一次參加同事葬禮的時候,他就恍惚間看見了女兒的幻影。
記憶和現實的交匯讓他猝不及防,他不顧禮儀,中途逃離。
後來,在登月前的最後一晚,尼爾甚至沒有勇氣去和家人告別。
他只能不停地假裝收拾行李,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尼爾已經準備好了失去一切:家人、朋友、還有他自己。
因為回不來的可能性,實在是太高了。
在登月計劃背後堆砌著的犧牲與代價,遠不止令人痛心的資金消耗和人員損失。
為了將人類的幻想變成現實,那些義無反顧的宇航員們,拋棄了他們擁有的一切。
正是注意到了這點,導演才選取了與以往太空片迥然不同的方式,來講述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一方面,為了表現尼爾的主觀感受,片中對航空時的全景展現極為克制。
大部分的情況下,你聽到的、看到的,會和尼爾的所見所聞差不多。
晃得你想吐的太空艙。
一扇小小的觀景窗。
大量的手持攝影、主觀鏡頭和細節特寫,既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導演所需要的紀實質感,也營造了一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這種體驗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直面尼爾的恐懼。
每一次的升空,尼爾都緊閉雙唇,目不轉睛地盯著遠方依稀可見的月亮。
他怕嗎?當然怕。
他怕回不來,他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家人。
但英雄之所以為英雄,不是因為他無所畏懼,而恰恰是因為他怕得要死,仍然義無反顧地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
當然,少量的全景展示並不是意味著偷工減料,有關航天活動的所有操作、場景,導演都盡可能地做到了還原。
導演對於復古和真實的要求,遠遠高於航空片中常見的科技感。
也正因為如此,幾個關鍵性的全景點綴就顯得異常珍貴,突出了登月的波瀾壯闊、史詩氣魄。
阿波羅11號一飛沖天的畫面,簡直不要太爽。
另一方面,本片沒有過多地展示登月計劃的活動,只是在關鍵的幾個事件點上作了截取。
影片的更多戲份,還是放在了尼爾的日常生活中,著重描繪他私人的生命體驗。
大量的生活細節看似無關緊要,卻更好地幫助影片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航天英雄形象。
為此,導演不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還曾多次請教尼爾的家人。
可惜,導演的煞費苦心,觀眾並不領情。
影片在美國上映後,被眾多網友痛批「不愛國」。
因為影片中並沒有特別展現登月後的「插國旗」一幕,而這正是導演故意做的「去政治化表達」。
他用了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來展現尼爾面對的困難與艱辛。
到頭來,卻還不如一秒鐘國旗特寫帶來的群體亢奮。
NASA公布的「插國旗」照片
至少我相信,當尼爾站在月球遙望地球的時候,令人淚目的是人類對真理、對未知飛蛾撲火般的探索精神。
而不是穿越了38萬公里,為了插一面國旗而已。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文/錢老闆
(更多原創影評,微信搜索ttyingtan,後台回復片名,一起來看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