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影評:今年必看的歐洲電影!坐穩年度十佳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影評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樣的。
人們掙扎著存活於降生的世界上。
——阿基考里斯馬基
這部才拿下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的作品《希望在世界另一端》讓眾多影迷望眼欲穿。
終於,該片出了資源。胖哥果斷入坑看之。
大師級的作品,與常規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會有刻意的煽情,不會有明目張膽的炫技,不會大聲疾呼那呼之欲出的主題。
這種影片,必定會考驗影迷的觀影主動性,調動你情緒的方式總是潛移默化的,緩緩道來的。
一言概之,《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和眾多大師級影片給人的感覺一樣:
不多不少,不快不慢。
看完後,要麼徹骨寒冷,要麼暖意烘心。
這一次,阿基·考里斯馬基給我們送上了一部外表冷峻,內裡溫暖,柔軟了現實的難民融入題材影片。
阿基·考里斯馬基是芬蘭國寶級導演,享譽整個歐洲影壇北歐的作家和製片人。他是歐洲各大電影節的奪獎專業戶。已經三次拿下柏林國際電影節獎項。多次在歐洲各大獎項中露面。
作為一部穩入年度十佳的影片,《希望在世界另一端》並不是以故事傲人,而是風格化的將故事融入了各種電影化敘事手段中。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的故事並不複雜,主線故事採用雙線交叉敘事。前半段以兩位人物各自為敘事中心,相互呼應,展現主題,塑造人物。
一位是敘利亞難民哈立德。
國家遭受戰爭,一家人頃刻間分崩離析,只剩下他和妹妹。為了逃避戰亂,他找到死去未婚妻的父親借到6000美元,一路偷渡,遭遇各種非難後,意外流落芬蘭。期間,他和妹妹失去了聯繫。
哈立德是整部影片的刺入主題的關鍵敘事線。通過哈立德的視角,我們大致看到了芬蘭的難民安置政策和甄選方法。
從男主角哈立德主動到警局申請庇護,難民營的生活,一系列面談審核,到最後法院宣布其是否有資格留下來。
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了具有歐洲難民問題代表性的話題表現。這讓觀眾非常迅速的了解了目前整個歐洲最關注的陣痛難題,難民的移民和融合。
影片從一開始就暗示了交叉敘事的結構性安排。
哈立德從港口偷渡到芬蘭,剛走到街道,就碰到了駕車經過的另一位男主人公維克斯特倫。
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維克斯特倫的身份和目前狀況。商人,剛和妻子分居,同哈立德一樣,他們都將面臨人生的巨變,一個未知的挑戰。
維克斯特倫半價賣掉了自己的服裝生意,在賭場收獲了一筆不菲的啟動資金,盤下了一家生意不溫不火的餐廳,遇上了一些需要照顧的屬下.....
在哈立德被判決遣返,逃出安置中心後,兩人再次相遇。
哈立德給了維克斯特倫一擊拳頭,個頭較大的維克斯特倫回以一頓暴揍。然後在餐廳裡,給流落街頭的哈立德提供了一頓午餐,並大方的收留了他,給予了他工作。
這是考里斯馬基慣用的手法。
把很難發生關聯的個體,以巧合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陌生甚至帶有敵意的兩人居然變成朋友,最後結成了同盟。
這種「不可能」裡蘊含著幽默和溫情,使得灰暗冷峻的現實存有一絲輕快。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採用交叉敘事開篇,在兩人發生交集後,兩人的生活都隨之改變。這種敘事方式,視角的轉移,讓我們看到了有關難民問題雙方觀點的可能。
很多難民題材影片都是單向度的,大多採用歐洲人的視角去呈現和解決這個問題,其始終帶有一種優越性和控制性,而難民自我的意識總是缺位的,被改變的,遭受同化的。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中,維克斯特倫不是作為接受者,而是難民接受問題的緩衝點。
在哈立德的移民問題中,故事明顯建構了三方人物。哈立德為代表的難民;排擠和控制難民的政府機構和當地暴力團體;另外就是以維克斯特倫為代表的緩衝點。
通過故事,我們看到了導演的意圖,阿基·考里斯馬基明顯對難民抱有同情,他認為政府機構的處理方式,還有當地保守的暴力分子讓難民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社會和普通民眾。
人物的三角設置,詮釋了「希望」的含義。希望道路的曲折,希望的各種不確定性,包括伴隨希望而來的各種挑戰和阻礙。
社會組織,普通民眾,部分經營人士能夠建立起難民接受的緩衝地帶,是起到融合,交流,穩定的關鍵一環。
在故事建構中,以作為當地經營人士的維克斯特倫的生活經歷巧妙的表現了希望這一主題。
這場收留,接受,讓作為當地人的維克斯特倫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在餐廳的經營探索和移民者自我的探索敘事中,一句「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的台詞表露了導演對於希望的詮釋和看法。
最令人稱讚的是,這一主題的表露,不是通過故事,而是將故事融入進電影的敘事化手段中,不會故意凸顯,既不是賣弄,也不是架空了故事,而是達到了一種大師級的平衡和控制力。
比如在台詞的極簡化利用中,本來是電影最看中的部分,卻成為了該片最少利用的一個電影元素。
影片開場就幾乎沒有一句台詞,完全利用了布景,燈光,還有人物的戲劇性動作,就表現了出了一個細膩的故事。
男人收拾東西,放下戒指。
女人坐著不動,餐桌上是成堆的煙頭,沒有生氣的仙人掌,女人把男人的戒指丟在煙灰缸裡,到了一杯伏特加,眼神裡有不削和失落,有氣憤和擔憂。
阿基·考里斯馬基的影片風格強烈,但風格化的電影元素運用始終為作品主題服務,形式和故事本身不會顧此失彼,而是緊密融合。
影片大段的沉默寡言,配合靜止鏡頭,深色凝重的色調,讓來自骨子裡的孤獨和莫名的傷感切身可觸。
每到故事的轉點,音樂會插入,氣氛得到緩解。音樂在影片中承擔著幕與幕之間銜接,劇情轉折的功能性作用。
音樂的歌詞寓意明顯,聽者情緒的變化,在音樂中的神態呈現出角色當時的境遇和內心的隱蔽心思。
影片最具象徵性的電影元素當屬對於光線的運用。
考里斯馬基曾經明確表示自己的電影風格,「先是道具,然後是顏色和光線,演員進來,最後才是對白」。
厚重的色調運用,復古的場景搭配,接合懸殊的光影明暗對比,把個體的孤寂感烘托出迷人的傷感。
影片中光線從側面打過來,角色有的被照亮,有的沉入陰影,這是明顯的人物暗示和故事隱喻。
在黑暗中等待光明是考里斯馬基電影的套路。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的主題是沉重的,但在各種影像化元素的搭配下,卻呈現出冷幽默式的獨特趣味。風格的矚目將自嘲轉化為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和負重前行的不屈意志。
場景設置,音樂台詞打光等風格化運用,擴張了隱喻和意義的不確定性,而釋意的開放性則是影片最大的魅力。
影片的末尾,兩位主角的命運都發生了轉變。
哈立德被極端暴力人生捅傷,他剛把堅定保護自己身份的妹妹送到警局接受難民審查。
哈立德躺在湖邊,靠著樹,迎著陽光,面露笑容。他知道,卻又還不知道「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可能會是什麼?
影片用三類人物,政府和排斥的施壓方,哈立德等難民受壓方,還有維克斯特倫等緩衝中間者,三類人物設計其實帶來的頗為沉重的話題。但通過獨特的電影元素和敘事手段的運用,消解了傷感和壓抑的部分,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的暖意。
所以,考里斯馬基太在意影片中的那一絲絲象徵意味濃厚的光線了,
「社會陰影下的孤獨者是經常出現的電影主題:卓別林也經常關注那些漫遊孤獨的流浪漢,他們總是在這個社會裡不停尋找著陽光下一個小小的他自己的位置。」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為柔軟主題,特別設置了哈立德妹妹堅持去移民局的結局。哈立德顯然已經妥協了,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完成了移民,當他失去了身份,在顛沛流離中放棄了自我文化的一切,只是在離開的夜晚,以一曲獨奏表達了對於身份和故鄉的懷念。
移民到底是融合還是全盤西化,這個問題考里斯馬基沒有做出最後的解答。
「一切已經夠糟了,一切都有可能更糟。」
但,哪又怎麼樣呢?
最後的一絲光線亦是考里斯馬基對於所有問題的滿懷希望的結局預言。
現實中,我們何嘗不希望有這樣的信心和微微的閃光。
人們掙扎著存活於降生的世界上。
——阿基考里斯馬基
這部才拿下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的作品《希望在世界另一端》讓眾多影迷望眼欲穿。
終於,該片出了資源。胖哥果斷入坑看之。
大師級的作品,與常規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會有刻意的煽情,不會有明目張膽的炫技,不會大聲疾呼那呼之欲出的主題。
這種影片,必定會考驗影迷的觀影主動性,調動你情緒的方式總是潛移默化的,緩緩道來的。
一言概之,《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和眾多大師級影片給人的感覺一樣:
不多不少,不快不慢。
看完後,要麼徹骨寒冷,要麼暖意烘心。
這一次,阿基·考里斯馬基給我們送上了一部外表冷峻,內裡溫暖,柔軟了現實的難民融入題材影片。
阿基·考里斯馬基是芬蘭國寶級導演,享譽整個歐洲影壇北歐的作家和製片人。他是歐洲各大電影節的奪獎專業戶。已經三次拿下柏林國際電影節獎項。多次在歐洲各大獎項中露面。
作為一部穩入年度十佳的影片,《希望在世界另一端》並不是以故事傲人,而是風格化的將故事融入了各種電影化敘事手段中。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的故事並不複雜,主線故事採用雙線交叉敘事。前半段以兩位人物各自為敘事中心,相互呼應,展現主題,塑造人物。
一位是敘利亞難民哈立德。
國家遭受戰爭,一家人頃刻間分崩離析,只剩下他和妹妹。為了逃避戰亂,他找到死去未婚妻的父親借到6000美元,一路偷渡,遭遇各種非難後,意外流落芬蘭。期間,他和妹妹失去了聯繫。
哈立德是整部影片的刺入主題的關鍵敘事線。通過哈立德的視角,我們大致看到了芬蘭的難民安置政策和甄選方法。
從男主角哈立德主動到警局申請庇護,難民營的生活,一系列面談審核,到最後法院宣布其是否有資格留下來。
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了具有歐洲難民問題代表性的話題表現。這讓觀眾非常迅速的了解了目前整個歐洲最關注的陣痛難題,難民的移民和融合。
影片從一開始就暗示了交叉敘事的結構性安排。
哈立德從港口偷渡到芬蘭,剛走到街道,就碰到了駕車經過的另一位男主人公維克斯特倫。
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維克斯特倫的身份和目前狀況。商人,剛和妻子分居,同哈立德一樣,他們都將面臨人生的巨變,一個未知的挑戰。
維克斯特倫半價賣掉了自己的服裝生意,在賭場收獲了一筆不菲的啟動資金,盤下了一家生意不溫不火的餐廳,遇上了一些需要照顧的屬下.....
在哈立德被判決遣返,逃出安置中心後,兩人再次相遇。
哈立德給了維克斯特倫一擊拳頭,個頭較大的維克斯特倫回以一頓暴揍。然後在餐廳裡,給流落街頭的哈立德提供了一頓午餐,並大方的收留了他,給予了他工作。
這是考里斯馬基慣用的手法。
把很難發生關聯的個體,以巧合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陌生甚至帶有敵意的兩人居然變成朋友,最後結成了同盟。
這種「不可能」裡蘊含著幽默和溫情,使得灰暗冷峻的現實存有一絲輕快。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採用交叉敘事開篇,在兩人發生交集後,兩人的生活都隨之改變。這種敘事方式,視角的轉移,讓我們看到了有關難民問題雙方觀點的可能。
很多難民題材影片都是單向度的,大多採用歐洲人的視角去呈現和解決這個問題,其始終帶有一種優越性和控制性,而難民自我的意識總是缺位的,被改變的,遭受同化的。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中,維克斯特倫不是作為接受者,而是難民接受問題的緩衝點。
在哈立德的移民問題中,故事明顯建構了三方人物。哈立德為代表的難民;排擠和控制難民的政府機構和當地暴力團體;另外就是以維克斯特倫為代表的緩衝點。
通過故事,我們看到了導演的意圖,阿基·考里斯馬基明顯對難民抱有同情,他認為政府機構的處理方式,還有當地保守的暴力分子讓難民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社會和普通民眾。
人物的三角設置,詮釋了「希望」的含義。希望道路的曲折,希望的各種不確定性,包括伴隨希望而來的各種挑戰和阻礙。
社會組織,普通民眾,部分經營人士能夠建立起難民接受的緩衝地帶,是起到融合,交流,穩定的關鍵一環。
在故事建構中,以作為當地經營人士的維克斯特倫的生活經歷巧妙的表現了希望這一主題。
這場收留,接受,讓作為當地人的維克斯特倫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在餐廳的經營探索和移民者自我的探索敘事中,一句「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的台詞表露了導演對於希望的詮釋和看法。
最令人稱讚的是,這一主題的表露,不是通過故事,而是將故事融入進電影的敘事化手段中,不會故意凸顯,既不是賣弄,也不是架空了故事,而是達到了一種大師級的平衡和控制力。
比如在台詞的極簡化利用中,本來是電影最看中的部分,卻成為了該片最少利用的一個電影元素。
影片開場就幾乎沒有一句台詞,完全利用了布景,燈光,還有人物的戲劇性動作,就表現了出了一個細膩的故事。
男人收拾東西,放下戒指。
女人坐著不動,餐桌上是成堆的煙頭,沒有生氣的仙人掌,女人把男人的戒指丟在煙灰缸裡,到了一杯伏特加,眼神裡有不削和失落,有氣憤和擔憂。
阿基·考里斯馬基的影片風格強烈,但風格化的電影元素運用始終為作品主題服務,形式和故事本身不會顧此失彼,而是緊密融合。
影片大段的沉默寡言,配合靜止鏡頭,深色凝重的色調,讓來自骨子裡的孤獨和莫名的傷感切身可觸。
每到故事的轉點,音樂會插入,氣氛得到緩解。音樂在影片中承擔著幕與幕之間銜接,劇情轉折的功能性作用。
音樂的歌詞寓意明顯,聽者情緒的變化,在音樂中的神態呈現出角色當時的境遇和內心的隱蔽心思。
影片最具象徵性的電影元素當屬對於光線的運用。
考里斯馬基曾經明確表示自己的電影風格,「先是道具,然後是顏色和光線,演員進來,最後才是對白」。
厚重的色調運用,復古的場景搭配,接合懸殊的光影明暗對比,把個體的孤寂感烘托出迷人的傷感。
影片中光線從側面打過來,角色有的被照亮,有的沉入陰影,這是明顯的人物暗示和故事隱喻。
在黑暗中等待光明是考里斯馬基電影的套路。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的主題是沉重的,但在各種影像化元素的搭配下,卻呈現出冷幽默式的獨特趣味。風格的矚目將自嘲轉化為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和負重前行的不屈意志。
場景設置,音樂台詞打光等風格化運用,擴張了隱喻和意義的不確定性,而釋意的開放性則是影片最大的魅力。
影片的末尾,兩位主角的命運都發生了轉變。
哈立德被極端暴力人生捅傷,他剛把堅定保護自己身份的妹妹送到警局接受難民審查。
哈立德躺在湖邊,靠著樹,迎著陽光,面露笑容。他知道,卻又還不知道「希望在世界另一端」可能會是什麼?
影片用三類人物,政府和排斥的施壓方,哈立德等難民受壓方,還有維克斯特倫等緩衝中間者,三類人物設計其實帶來的頗為沉重的話題。但通過獨特的電影元素和敘事手段的運用,消解了傷感和壓抑的部分,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的暖意。
所以,考里斯馬基太在意影片中的那一絲絲象徵意味濃厚的光線了,
「社會陰影下的孤獨者是經常出現的電影主題:卓別林也經常關注那些漫遊孤獨的流浪漢,他們總是在這個社會裡不停尋找著陽光下一個小小的他自己的位置。」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為柔軟主題,特別設置了哈立德妹妹堅持去移民局的結局。哈立德顯然已經妥協了,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完成了移民,當他失去了身份,在顛沛流離中放棄了自我文化的一切,只是在離開的夜晚,以一曲獨奏表達了對於身份和故鄉的懷念。
移民到底是融合還是全盤西化,這個問題考里斯馬基沒有做出最後的解答。
「一切已經夠糟了,一切都有可能更糟。」
但,哪又怎麼樣呢?
最後的一絲光線亦是考里斯馬基對於所有問題的滿懷希望的結局預言。
現實中,我們何嘗不希望有這樣的信心和微微的閃光。